分享

有关抑郁症发展结局的研究(转载)

 多米well 2017-03-19
  (2016.03.04.)太仓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颜文伟

  JAMA Psych:中重度抑郁症十年发展轨迹

  在该大规模样本(11640名)中,超过四分之三的中重度抑郁症患者在诊断2年后病情平稳,几乎无须再次就诊;3%的患者在诊断后的10年内多次持续在门急诊或住院部接受专业治疗。 父母的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病史分别与子女的抑郁症发展结局有关,提示抑郁症潜在基因学机制的差异。

  证据显示,同样是中度或重度抑郁症(MDD)患者,?长期发展结局却不尽相同。3月2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JAMA Psychiatry,IF 12.008)的大规模研究?中,来自丹麦和美国的研究者通过使用丹麦精神科中心研究登记处(DPCRR)的数据,澄清来了MDD的十年发展结局。

  作为一个全国性的登记系统,DPCRR记录了丹麦精神科医院自1995年以来所有的门急诊及住院病例。本项分析共纳入了11640名1955年后出生于丹麦、于1995-2002年之间首次被诊断为MDD的患者,其中64.4%为女性,首次发病年龄为18-48岁。自首次诊断以来,受试者接受了为期10年的随访。

  在确定这些患者病情发展结局的过程中,研究者探讨了多种变量的影响,包括性别、首次MDD发作及诊治特点(如年龄、严重度、住院治疗、自杀自伤)及精神科诊断(如抑郁、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物质滥用、焦虑或躯体形式障碍)。

  研究主要按随访期间(过去一年内)以MDD为主要诊断而至门急诊就诊或入院治疗的次数分析得出不同的结局。

  随访10年的精神科就诊情况(Musliner KL, et al. 2016)

  ▲ 超过一万名患者共有4种结局(如上图),分别为:

  1、 短期就诊型(Class 1):随访2年内就诊可能性不高,2年后就诊可能性很低;此类患者占77.0%。

  2、初始就诊延长型(Class 2):随访2年内就诊可能性较高,5年内急剧下降;此类患者占12.8%。

  3、后期再发就诊型(Class 3):随访第一个5年内就诊可能性逐步下降,但第二个5年的就诊可能性升高至中度;此类患者占7.1%。

  4、持续就诊型(Class 4):随访10年内始终维持高或中度的就诊可能性;此类患者占3.1%。

  ▲ 女性(OR, 1.82-2.22)、住院治疗(1.40-1.50)及首次发作严重度(中度,1.61-1.84;重度,1.93-2.23;精神病性,2.73-3.07)均与较差的发展结局相关。换言之,男性、没有严重到住院治疗的患者,预后结局较佳,也就是上述1、2两型;而女性病情较严重患者往往是上述3、4两型。

  ▲ 父母罹患焦虑(OR, 1.34 [95% CI, 1.10-1.63])及抑郁(OR, 1.63 [95% CI, 1.28-2.09])分别与Class 2和Class 3显著相关,罹患精神分裂症与Class 4显著相关(OR, 2.55-3.04)。

  基于上述结果,研究者指出,该样本中的大部分中重度MDD患者在2年后即不再就诊,但也有少部分患者在长达10年的时间内在医院内进进出出,持续接受专业治疗。不同的精神障碍家族史影响着MDD的病程,可能反映了抑郁潜在遗传学机制的不同。

  颜文伟大夫的评论:本研究规模较大,随访人数较多,结局比较可靠,值得专业医生及病家信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