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肾膀胱病证>>水肿

 願隨身 2017-03-19

肾膀胱病证>>水肿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历史沿革】
  《黄帝内经》
    《内经》有“水病”记载,并提出肾风、风水、石水、涌水等病名,指出水肿与肺脾肾
  等脏有关,治疗可发汗、利小便或攻逐水饮。
    如《素问·阴阳别论》云:“三阴结谓之水”,三阴即是手足太阴经络所属肺、脾二脏。
    《素问·水热穴论》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则聚水以从其类也,上下溢于
  皮肤,故为肾膀胱病证>>水肿肿。肾膀胱病证>>水肿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又曰:“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
  风 ,内不得入于蔵府,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肾膀胱病证>>水肿肿,本之于肾,名
  曰风水”。
    《素问·汤液醪醴论》云:“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肾膀胱病证>>水肿,……开鬼门,洁净府”,一般认为即
  逐水、发汗、利小便三法。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一书中,有“水气病”专篇,医圣张仲景不仅根据病因和脉证把水肿分为风
  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类,而且还根据五脏延续,提出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
  水之名。创立了越婢汤、越婢加术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等方剂,至今为临床应用。治
  法方面,更明确指出:“腰以上肿,当发其汗;腰以下肿,当利其小便”,“病水腹大,小便
  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千金》、《外台》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方》诸方书收载了大量治疗水肿的方剂,并对
  水肿病治疗饮食禁忌,多有所论。
    《济生方》、《丹溪心法》
    宋元医家已开始把水肿分为阴水、阳水。如严用和《济生方》云:“肿满当辨其阴阳,阴
  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腑多泄,此阴水也,则宜用温暖
  之剂;……阳水为病,脉来沉数,色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腑多闭,此阳水也,则
  宜用清平之药……”。朱丹溪《丹溪心法》也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
  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
    《景岳全书》
    明清时代医家则更重视肺脾肾脏腑功能失调在水肿发生中的地位,治法更强调宣肺、健脾、
  补肾,重视温补。但也有医家如薛生白提出烂喉痧继发水肿,忌用温补者。
    而张景岳《景岳全书》指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
  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
  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又说:“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全愈者,愈出
  自然;消伐所以逐邪,逐邪而暂愈者,愈出勉强”,治疗重视温补。代表了该时期水肿治疗的
  主导思想。
    《血证论》
    近代以前,唐容川继承《内经》、《金匮要略》论,认为血瘀也致水肿,当代医家则更重
  视活血化瘀治法,山西中医研究所提出益肾汤治疗肾炎,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治法受到中西医
  学者普遍重视。扶正治法也渐从重视温补,向重视养阴、益气养阴方面转化。


范围
水肿在西医学中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包括肾性水肿、心性水肿、肝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功能性水肿、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水肿等。本节论及的水肿主要以肾性水肿为主,包括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肝性水肿,是以腹水为主症,属于鼓胀范畴。心性水肿常以心悸、胸痛,气急为主症,可以参照心悸、喘证等节,并结合本节内容,辨证施治。其它水肿的辨治,可以参照本节内容辨治。
肾膀胱病证>>水肿

【病因病机】
人体水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有赖于脾气的升化转输,肺气的宣降通调,心气的推动,肾气的蒸化开合。这些脏腑功能正常,则三焦发挥决渎作用,膀胱气化畅行,小便通利,可维持正常的水液代谢。反之,若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水湿浸渍,疮毒浸淫,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导致上述脏腑功能失调,三焦决渎失司,膀胱气化不利,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即可发为水肿。
肾膀胱病证>>水肿
一、病因
1.风邪外袭,肺失通调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通调,上则津液不能宣发外达以营养肌肤,下则不能通调水道而将津液的代谢废物变化为尿,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2.湿毒浸淫,内归肺脾肺主皮毛,脾主肌肉。痈疡疮毒生于肌肤,未能清解而内归肺脾,脾伤不能升津,肺伤失于宣降,以致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济生方.水肿》谓:“又有年少,血热生疮,变为肿满,烦渴,小便少,此为热肿。”
3.水湿浸溃,脾气受困脾喜燥而恶湿。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均可使脾为湿困,而失其运化之职,致水湿停聚不行,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4.湿热内盛,三焦壅滞“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湿热内侵,久羁不化;或湿郁化热,湿热内盛,使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以致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5.饮食劳倦,伤及脾胃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或久病伤脾,脾气受损,运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引起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而成水肿。
6.肾气虚衰,气化失常“肾者水脏,主津液。”生育不节,房劳过度,或久病伤肾,以致肾气虚衰,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引起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而成水肿。
上述各种病因,有单一致病者,亦有兼杂而致病者,从而使病情趋于复杂。本病的病位在肺、脾、肾三脏,与心有密切关系。
二、病机
基本病机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在发病机理上,肺、脾、肾三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肺脾之病水肿,久必及肾,导致肾虚而使水肿加重;肾阳虚衰,火不暖土,则脾阳也虚,土不制水,则使水肿更甚;肾虚水泛,上逆犯肺,则肺气不降,失其宣降通调之功能,而加重水肿。因外邪、疮毒、湿热所致的水肿,病位多在肺脾;因内伤所致的水肿,病位多在脾肾。因此,肺脾肾三脏与水肿的发病,是以肾为本,以肺为标,而以脾为制水之脏,诚如《景岳全书.肿胀》所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此外,瘀血阻滞,三焦水道不利,往往使水肿顽固难愈。 

【临床表现】
水肿初起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腹背,甚者肿遍全身,也有的水肿先从下肢足胫开始,然后及于全身。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或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如肿势严重,可伴有胸腹水而见腹部膨胀,胸闷心悸,气喘不能平卧,唇黑,缺盆子,脐突、背平等症。

【诊断】
1.水肿初起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腹背,甚者肿遍全身,也有先从下肢足胫开始,然后及于全身者。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肿处按之凹陷,其凹陷或快或慢皆可恢复。如肿势严重,可伴有胸腹水而见腹部膨胀,胸闷心悸,气喘不能平卧等症。
2.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感受外邪,以及久病体虚的病史。
3.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常规、血沉、血浆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体液免疫、心电图、心功能测定、肾脏B超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肾膀胱病证>>水肿

鼓胀
水肿病是指表现为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证,严重的水肿病人也可出现胸水和腹水;鼓胀以腹水为主,但也可出现四肢,甚则全身浮肿,因此本病需与鼓胀病鉴别。
鼓胀的病因主要是酒食不节,情志所伤,久病黄疽、积证,血吸虫侵袭,劳倦过度,脾虚等。主要病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临床上鼓胀先出现腹部胀大,病情较重时才出现下肢浮肿,甚至全身浮肿,腹壁多有青筋暴露。
水肿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水湿浸渍,疮毒浸淫,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病机主要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其症状是先出现眼睑、头面或下肢浮肿,渐次出现四肢及全身浮肿,病情严重时才出现腹部胀大,而腹壁无青筋暴露。
肾膀胱病证>>水肿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阳水和阴水
阳水:多因感受风邪、水湿、疮毒、湿热诸邪,导致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而成。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每成于数日之间。其肿多先起于头面,由上至下,延及全身,或上半身肿甚,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实、热证。
阴水:多因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引起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起病缓慢,多逐渐发生,或由阳水转化而来,病程较长。其肿多先起于下肢,由下而上,渐及全身,或腰以下肿甚,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不烦渴,常兼见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

 症状特点兼见症病机特点病性病程

阳水

发病较急,可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上而下,继及全身,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风邪外袭,水湿浸渍,导致肺不宣降,脾失健运。表证,热证,实证。

较短

阴水

病多渐积而成,或由阳水转化而来,肿多由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陷下不起,甚至按之如泥。不烦渴,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脾肾亏虚,气化不利。里证,寒证,虚证。

较长

辨证虽然以阳水、阴水为纲,阳水和阴水有本质区别,但应注意,阳水和阴水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亦可互相转化,需用动态的观点进行辨识。如阳水久延不退,正气日虚,水邪日盛,便可转为阴水;反之,若阴水复感外邪,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肿势剧增,又可表现为以实证、热证为主,而先按阳水论治。

   辨外感内伤

 临床表现病机发病特点病性

外感

水肿常由上而下,继及全身,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浮等表证。感受外邪,肺失宣降,或累及脾肾。起病急,病程短。邪实为主。

内伤

水肿常伴有气虚、阳虚或有阴伤见症。内脏亏虚,正气不足,或反复受邪,失治误治,正气受伤。起病缓,病程长。虚中夹实,本虚为主。



治疗原则
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提出“去菀陈垄”、“开鬼门”、“洁净府”三条基本原则。张仲景宗《内经》之意,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辨证地运用了发汗、利小便的两大治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沿用至今。
根据上述所论,水肿的治疗原则应分阴阳而治,阳水主要治以发汗、利小便、宜肺健脾,水势壅盛则可酌情暂行攻逐,总以祛邪为主;阴水则主要治以温阳益气、健脾、益肾、补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总以扶正助气化为治。虚实并见者,则攻补兼施。


分证论治
肾膀胱病证>>水肿
『阳水』
.风水泛滥
症状:浮肿起于眼睑,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甚者眼睑浮肿,眼合不能开,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痛,小便短少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口渴,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如浮肿较甚,此型亦可见沉脉。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
方用麻黄宣散肺气,发汗解表,以去其在表之水气;生石膏解肌清热;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化湿,有崇土制水之意。可酌加浮萍、茯苓、泽泻,以助宣肺利小便消肿之功。若属风热偏盛,可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白茅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凉血止血;若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以助麻黄辛温解表之力;若咳喘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若见汗出恶风,为卫气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助卫解表;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型论治。
鲜浮萍草,数量不拘,煎水洗浴。用于急性肾炎初期,全身浮肿,头面尤剧者。以汗出为佳,汗出后宜避风寒,切勿受凉。
处方举例:麻黄9克,生石膏25克,白术9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泽兰15克,坤草10克,车前草10克,石韦25克,桑白皮25克,白茅根25克,甘草5克。

.湿毒浸淫
症状: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或咽喉红肿,或乳蛾肿大疼痛,继则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宜肺解毒,利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前方中麻黄、杏仁、梓白皮(以桑白皮代)等宣肺行水,连翘清热散结,赤小豆利水消肿;后方以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强清解湿毒之力。
若脓毒甚者,当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若湿盛糜烂而分泌物多者,加苦参、土茯苓、黄柏;若风盛而瘙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若血热而红肿,加丹皮、赤芍;若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
处方举例:麻黄9克,连翘15克,公英15克,地丁15克,野菊花15克,石韦25克,土茯 
苓30克,坤草15克,泽兰15克,桑白皮25克,赤小豆30克。

.水湿浸渍
症状: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腹胀,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胃苓汤合五皮饮。
前方以白术、茯苓健脾化湿,苍术、厚朴、陈皮健脾燥湿,猪苓、泽泻利尿消肿,肉桂温阳化气行水;后方以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健脾化湿,行气利水。若上半身肿甚而喘,可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泻水而乎喘。
处方举例:苍、白术(各)12克,茯苓25克,泽泻25克,陈皮9克,川朴9克,桑白皮25克,大腹皮15克,生黄芪18克,石韦25克,猪苓25克,甘草6克。

.湿热壅盛
症状: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或口苦口粘,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沉数。
治法:分利湿热。
方药:疏凿饮子。
方中羌活、秦艽疏风解表,使在表之水从汗而疏解;大腹皮、茯苓皮、生姜协同羌活、秦艽以去肌肤之水;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协同商陆、槟榔通利二便,使在里之水邪从下而夺。疏表有利于通里,通里有助于疏表,如此上下表里分消走泄,使湿热之邪得以清利,则肿热自消。若腹满不减,大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苈黄丸,以助攻泻之力,使水从大便而泄;若症见尿痛、尿血,乃湿热之邪下注膀胱,伤及血络,可酌加凉血止血之品,如大小蓟、白茅根等;若肿势严重,兼见气粗喘满,倚息不得平卧,脉弦有力,系胸中有水,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五苓散加杏仁、防己、木通,以泻肺行水,上下分消;若湿热久羁,化燥伤阴,症见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可用猪苓汤以滋阴利水。
至于攻逐,原为治疗阳水的一种方法,即《内经》“去菀陈垄”之意。但应慎用,只宜于水势壅盛,症见全身高度浮肿,气喘,心悸,腹水,小便不利,大便不通或干结,畏食,脉沉有力,正气尚旺,他法无效的患者。此时应抓住时机,急则治其标,用攻逐之法以直夺其水势,使水邪速从大小便而去,可选用十枣汤。俟水退后,再议调补,以善其后。
处方举例:羌活9克,秦艽9克,茯苓25克,泽泻25克,椒目9克,赤小豆25克,大腹皮15克,商陆12克,槟榔10克,桑白皮25克,石韦25克,土茯苓25克。

黑白丑各65g,红糖125g,老姜500g,大枣60g,研极细末或捣烂泛丸,每日3次,分天服完。对于肾病水肿消水效果良好,但不巩固。


『阴水』
.脾阳虚衰
症状: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食少,面色不华,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温阳健脾,化气利水。
方药:实脾饮。
方中干姜、附子、草果仁温阳散寒化气,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益气,大腹皮、茯苓、木瓜利水去湿,木香、厚朴、大腹皮理气行水。水湿过盛,腹胀大,小便短少,可加苍术、桂枝、猪苓、泽泻,以增化气利水之力。若症见身倦气短,气虚甚者,可加生黄芪、人参以健脾益气。
尚有一种浮肿,由于长期饮食失调,摄人不足,或脾胃虚弱,失于健运,精微不化,而见面色萎黄,遍体轻度浮肿,晨起头面肿甚,动久坐久下肢肿甚,能食而倦怠无力,大便或溏,身肿而小便正常或反多,脉软弱。此与上述脾阳虚衰,水溢莫制有所不同,乃由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转输无力所致,治宜益气升阳,健脾化湿,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加黄芪、桂枝,以助益气升阳化湿之力;阳虚者加附子、补骨脂温肾助阳,以加强气化。并应适当注意营养,可用黄豆、花生佐餐,作为铺助治疗,多可调治而愈。

.肾阳衰微
症状: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尿量减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咣白或灰滞,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肾为水火之脏,根据阴阳互根原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用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用附子、肉桂温补肾阳,两药配合,则补水中之火,温肾中之阳气;用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便;生姜温散水寒之气;白芍开阴结,利小便,牛膝引药下行,直趋下焦,强壮腰膝。
若心悸,唇绀,脉虚或结或代,乃水邪上犯,心阳被遏,瘀血内阻,宜重用附子再加桂枝、炙甘草、丹参、泽兰,以温阳化瘀;若先见心悸,气短神疲,形寒肢冷,自汗,舌紫暗,脉虚数或结或代等心阳虚衰证候,后见水肿诸症,则应以真武汤为主,加人参、桂枝、丹参、泽兰等,以温补心肾之阳,化瘀利水。若见喘促,呼多吸少,汗出,脉虚浮而数,是水邪凌肺,肾不纳气,宜重用人参、蛤蚧、五味子、山茱萸、牡蛎、龙骨,以防喘脱之变。
本证缠绵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症见恶寒发热,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时可按风水治疗,但应顾及正气虚衰的一面,不可过用表药,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皮饮为主加减,酌加党参、黄芪、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
若病至后期,因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可导致肾阴亏虚,症见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但滋阴不宜过于凉腻,以防匡助水邪,伤害阳气,可用左归丸加泽泻、茯苓等治疗。
若肾阴久亏,水不涵木,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上盛下虚,症见面色潮红,头晕头痛,心悸失眠,腰酸遗精,步履飘浮无力,或肢体微颤等,治宜育阴潜阳,用左归丸加介类重镇潜阳之品珍珠母、牡蛎、龙骨、鳖甲等治疗。
脾阳虚衰证与肾阳虚衰证往往同时出现,而表现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滥,因此健脾与温肾两法常同时并进,但需区别脾肾虚的轻重主次,施治当有所侧重。

水肿日久,瘀血阻滞,其治疗常配合活血化瘀法,取血行水亦行之意,近代临床上常用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等,实践证明可加强利尿效果。


脾气不足
    主症:轻度浮肿,晨起头面为甚,动久下肢肿胀。
    兼症: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纳呆或能食,大便溏或如常,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
    舌脉:舌淡苔薄腻,脉细弱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行气除湿。
    主方:参苓白术散
    加减:长期饮食失调,营养不良所致者,可用黄豆、花生佐餐;尿多者,加芡实、金樱子、水陆二仙丹;阳虚者加桂枝、黄芪;气血两亏者加当归、枸杞子、鸡血藤等。
    处方举例:生黄芪18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莲子15克,山药12克,苡米25克,当归12克,石韦25克,芡实12克,金樱子15克,甘草6克。

肾阴亏虚
    主症:病情迁延,双下肢轻度浮或晨起眼睑浮肿。
    兼症:腰膝痠软,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心烦失眠,或有遗精。
    舌脉:舌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清热利湿。
    主方:左归丸加泽泻,茯苓
    加减:水肿病症较为突出,小便不利者,可用猪苓汤加减;面色潮红,头晕头痛,步履无力,肢体微颤,阴虚阳亢者,可加珍珠母,鳖甲,龙牡。
     处方举例:生地25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云苓9克,泽泻9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5克,猪苓25克,石韦25克,丹参15克,坤草15克,土茯苓30克。

气阴两虚
    主症:病程迁延,双下肢浮肿,活动后加重,或晨起眼睑浮肿。
    兼症:神疲乏力,自汗易感,气短懒言,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腰膝痠软。
    舌脉:舌淡红或红,苔薄,脉细数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补肾利水。
    主方:参芪地黄汤或清心莲子饮。
    加减:有尿血症状者,加旱莲草,女贞子,白茅根;水肿症状突出者加坤草15克,石韦25克,猪苓25克;心悸,气短,胸闷者加太子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9克,丹参等。
    处方举例:黄芪15克,沙参12克,生地15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猪苓15克,石韦25克,坤草12克,丹参12克,白茅根30克

阴阳两虚
    主症:病程迁延,双下肢浮肿,活动后加重,或晨起眼睑浮,夜尿频多。
    兼症: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腰膝痠冷,咽干心烦,手足心热而手足背寒,或有阳痿,妇女月经不调。
    舌脉:舌体胖嫩有齿痕,苔白或黄而水滑,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温阳,化气利水。
    主方:右归丸加车前子,石韦。
    加减:水肿,小便不利者加五苓散;虚阳浮越,头晕目眩,颜面红赤如妆,肢体微颤则重用山萸肉,加磁石,珍珠母,龙牡。
    处方举例:肉桂6克,附子3克,车前子15克(包),牛膝15克,生地25克,山萸肉15克,山药15克,茯苓9克,泽泻9克,枸杞子15克,当归15克,黄芪18克,石韦25克,坤草15克。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病因有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形成本病的机理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三焦气化不利。临床辨证以阴阳为纲,分清病因,病位,还须注意寒热、虚实的错杂与转化。治疗方法,阳水应发汗、利水、或攻逐,以祛邪为主,同时配合清热解毒、健脾理气等法;阴水当温肾健脾,以扶正为主,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对于虚实夹杂者,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须视证的性质、轻重、转变趋势而灵活应用。各种冶法中尤应慎用攻逐法,以免伤正。一般而言,阳水易消,阴水难治。由于疮毒内侵及饮食不足所致水肿,治疗得当,水肿可望治愈。若阴水日久,导致正气大亏,肺,脾、肾三脏功能严重受损,则难向愈,且常易转变为关格,癃闭,胸痹,心悸,眩晕等证。

       [临证备要]
       1.提高临诊辨证能力:水肿病证,病因繁杂,病理变化复杂多变,累及脏腑众多,因正确辨证尤为重要。掌握不同病因致病特点,以及不同脏腑病损的证候特征,有利于提下篇 各论 第五章 肾系病证
       高临床辨证能力。一般而言,水肿头面为主,恶风头痛者,多属风;水肿下肢为主,纳呆身重者,多属湿;水肿而伴有咽痛溲赤者,多属热;因疮痍,猩红赤斑而致水肿者,多属疮毒。若水肿较甚,咳喘较急,不能平卧者,病变部位多在肺;水肿日久,纳食不佳,四肢无力,苔腻身重者,病变部位多在脾;水肿反复,腰膝酸软,耳鸣眼花者,病变部位多在肾;水肿下肢明显,心悸怔忡,胸闷烦躁,甚则不能平卧者,病变部位多在心。对于几个病因夹杂,多个脏腑同病者,须结合病史及水肿病机传变规律综合分析。
       2.正确使用攻下逐水法:攻下逐水法是治疗阳水的一种方法,即《内经》“去菀陈茎”之意。只宜用于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尚旺,用发汗.利水法无效,而确有当下之脉证者,症见全身高度浮肿,气喘,心悸,腹水,小便不利,脉沉而有力者。使用该法,宜抓住寸机,以逐水为急,使水邪从大小便而去,可用十枣汤治疗,但应中病即止,水肿衰其大半即应停药,以免过用伤正。俟水退后,即行凋补脾胃,以善其后。病至后期,脾肾两亏而水肿甚者,若强攻之,水稍退可暂安一时,但攻逐之药多易伤正,究属病根未除,待水邪复来,势更凶猛,病情反重,故逐水峻药应慎用。
       3.活血化瘀利水法的应用:水与血生理上皆属于阴,相互倚行,互宅互生。病理状态下,水病可致血瘀,瘀血可致水肿。水肿日久,水湿停积,一则久病人络,气机不利,血流不畅,成为瘀血。二则脏腑阳气受损,血失温运而滞留。反之,瘀血阻肺,不能通调水道,水蓄上焦,泛滥为肿。瘀血阻心,心阳不振,循行不利,亦可为肿。血瘀肝脾,脾之运化失健,肝之疏泄失常,水停中焦,发为水肿。瘀血在肾,肾之温煦失司,膀胱气化失调,可致水停下焦。可见,水蓄可病血,血结亦病水。对于此类水肿,单纯采用发汗、利水,行气,温阳之法,往往水肿难除,如化瘀得当,则水肿自消。因此对于瘀血之水肿,活血化瘀利水法,往往是提高水肿疗效的重要环节。临证选方,对湿热瘀积之水肿,可选用三妙丸合血府逐瘀汤,以清热利湿,祛瘀利水。对寒湿瘀结之水肿,可用麻黄附子细卒汤合桃红四物汤,以散寒除湿,逐瘀消肿。气虚阳微,瘀水交阻之水肿,用附桂八味丸合桃红四物汤加黄芪,以温阳益气,通瘀利水。肝肾阴虚之水肿,方用六味地黄丸合桃红四物汤加鸡血藤,桑寄生,以滋阴养血,化瘀行水。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活血化瘀之中药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肾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抗缺血缺氧,抑制抗体产生等作用,对于各种心脏病心衰,肝硬化、肾衰所致水肿,效果良好。
       4.慎用肾毒性药物:水肿病久,脾肾多虚,分清泌浊功能失司,湿浊,水毒,瘀血内停,西医检查大多伴有肾功能下降。对于此类病人,若因治疗它病,而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须考虑到药物对肾脏的毒副作用,做到合理选择品种,合理调整剂量及用药时间,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肾毒性药物。此外,近年研究发现,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如马兜铃,关木通,木防己、益母草等亦有一定肾毒性,对水肿病人应避免大剂量、长时间使用,详见“癃闭”节。
       5.及时治疗水肿的严重变证:水肿诸型,久治不愈,或误治失治,都可发展成脾肾衰败,或湿浊蕴结不泄,气机逆乱的各种严重变证。若不及时救治,均可危及生命。临证应不失时机,力挽危局。水肿的严重变证主要有:①水毒内阻,胃失和降:本证多由湿热壅塞及通降受阻发展而来。症见神昏嗜睡,泛恶呕吐,口有尿味,不思纳食,小便短少,甚或二便不通,舌苔浊腻,脉细数。治宜通腑泄浊,和胃降逆。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大黄、石菖蒲。②水凌心肺,阳气衰微:本证多由阳虚水泛发展而来。症见心悸胸闷,喘促难卧,咳吐清涎,手足肿甚,舌淡胖,脉沉细而数。治宜通阳泄浊,温振心阳。方用真武汤合黑锡丹。③虚风扰动,神明不守:本证是由肾精内竭、肝风内动发展而来。症见头晕头痛,步履漂浮,肢体微颤等。治宜熄风潜阳,补元固本。方用大补元煎合羚羊钩藤汤。④邪毒内闭,元神涣散:本证多由各型阴水迁延不愈发展而来。症见神昏肢冷,面色晦滞,泛恶口臭,二便不通,肌衄牙宣,舌红绛,苔焦黄,脉细数。治宜清热解毒,通窍泄浊。方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口服,大黄煎液保留灌肠。 


 [文献摘要]
       《素问·汤液醪醴论》: “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茎,微动四肢,温衣,缨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浮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故,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丹溪心法·水肿》:“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溃妄行,当以参,术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
       《景岳全书·水肿》:“肿胀之病,原有内外之分。验之病情,则惟在气水二字足以尽之。故凡治此症者,不在气分,则在水分,能辨此二者而知其虚实,无余蕴矣。病在气分,则当以治气为主;病在水分,则当以治水为主。然水气本为同类,故治水者,当兼理气,以水行气亦行也。此中玄妙,难以尽言。”
       《医门法律·水肿》:“经谓之二阳结谓之消,三阴结谓之水。……三阴者,手足太阴脾肺二脏也。胃为水谷之海,水病莫不本之于胃,经乃以属之脾肺者,何耶?使足太阴脾足以转输水精于上,手太阴肺足以通调水道于下,海不扬波矣。唯脾肺二脏之气,结而不行,后乃胃中之水日蓄,浸灌表里,无所不到也。是则脾肺之权,可不伸耶?然其权尤重于肾,,肾者,胃之关也,肾司开阖,肾气从阳则开,阳太盛则关门大开,水直下而为消,肾气从阴则阖,阴太盛则关门常阖,水不通为肿。经又以肾本肺标,相输俱受为言,然则水病,以脾、肺、肾为三纲矣,”

【预防与调摄】
本病水肿较甚,应吃无盐饮食,待肿势渐退后,逐步改为低盐,最后恢复普通饮食。忌食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若因营养障碍致肿者,不必过于强调忌盐,而应适量进食富于营养之蛋白质类饮食。此外,尚须注意摄生,不宜过度疲劳,尤应节制房室,以防斫伤真元,起居有时,预防外感,加强护理,避免褥疮


参考

  有关水肿的研究,主要包括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和充血性心衰水肿两方面。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已由50年代的单纯温补脾肾发展到近年的温补、滋阴、清热、解毒、利湿、活血、祛风除湿、软坚散结、疏利少阳等多种治法,其中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最为世人所重。
  1.清热解毒治法
  肾炎如因皮肤疮毒引起,或是经常有咽部红肿疼痛,以致迁延不愈者,应用大量激素出现痤疮及合并感染,慢性肾炎阳虚病应用温阳利水药出现化热现象者,均可采用清热解毒治疗。研究发现:银花,公英,地丁,黄芩等对免疫系统有影响。时振声教授主张选用银蒲玄麦甘桔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银翘败毒散,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之类的方剂(见时振声著《时门医述》)。陆鸿滨教授则认为清热解毒药常需与淡渗利湿药同时用,曾分析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湿热证100例,发现各型肾炎,肾病均可见湿热证,用清热利湿法可提高疗效(《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第二次全国学术会议资料》1985)。吕仁和教授则习用银花,连翘,黄芩等,屡取佳效。
  2.活血化瘀治法
  活血化瘀法治疗肾炎是中医药治疗肾脏病的重要研究成果。山西中医研究所的益肾汤(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参,益母草,银花,白茅根,板蓝根,地丁)临床观察发现在消除蛋白尿,恢复肾功能方面,疗效较过去明显提高。试验研究证明有增加肾血流量和抗变态反应性炎症作用[《新医药杂志》,1975;(6):29]。赵进喜等曾观察本方对实验性系膜增生性肾炎家兔的影响,发现可减轻动物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其基质增生,
保护肾功能[山西中医1993;(2):26]。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黄文政教授在此基础上,更提出活血化瘀与软坚散结相结合的治法,药用益母草,蝉衣,海藻,昆布等,组成肾炎4号方,取得了较好疗效。我们曾观察本方对实验性系膜增生性肾炎家兔的影响,发现可显著改善其肾脏病理改变[天津中医1994;(3):32]。
  3.祛风胜湿治法
  风药治疗顽固性水肿,是基于“风能胜湿”的理论。上海中医学院曙光医院的疏风胜湿汤(羌活,防风,川芎,草乌,稀莶草,菝葜,仙灵脾,茜草),据报告用于肾病综合征部分顽固病例,有一定疗效[上海中医药1985;(11):9]。近年来,更有学者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等用于治疗肾小球疾病,也取得了较好疗效[中医杂志1982;(10):35]。鉴于风药既能胜湿,又有健脾升阳的作用,故而对于慢性肾炎脾虚湿胜者,也可用之,观察发现除可改善患者症状外,也可使尿蛋白减少。
  4.疏利少阳治法
  肾小球疾病的辨证,学者多主张标本虚实辨证,近年来有人提出三阴三阳辨证方法,是一种“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辨证模式”,乃肾炎治本之法(见赵进喜著《肾炎病防治与自我调养》)。其中,少阳为少火,主启运阳,疏利气机,在人体气、火、水升降出入中有重要地位,所以重视用疏利少阳治法治疗肾炎。黄文政教授肾炎3号方(黄芪,麦冬,山萸肉,莲子,丹参,银花,柴胡,黄芩,茯苓等组成),有疏利少阳气机,清解少阳郁热,益气养阴,活血解毒作用。治疗慢性肾炎疗效确切。实验研究显示:该方可减轻实验性系膜增生性肾炎家兔肾脏病理,减少其循环免疫复合物,并对其T细胞亚群有调节作用。这种不同于西药免疫抑制剂的免疫调节作用,对肾炎康复大有裨益[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4;(2):44]。该成果已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

  心原性水肿
  对心原性水肿,研究较多的当属肺心病和风心病所致充血性心衰。治法方面,活血化瘀,强心利尿治法最受重视。
  1.活血化瘀治法
  《内经》有“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之论,说明风心病心衰存在血瘀病机。而肺心病为病,由于气血相关,心肺相关,血瘀病机也非常突出。所以,活血化瘀,异常必要。有学者以活血化瘀为主,药用当归,川芎,桃仁,赤芍,丹参之类,佐以理气药如香附,郁金等,辅以养心安神药如炒枣仁,五味子等,对充血性心衰2级或2级以上者,加万年青。治疗41例风心病,充血性心衰36例,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显著改善
[上海中医药1963;(12):11]。有人则认为老年心衰,位在心,关乎肾,病理因素为瘀血,病机为阳虚气弱,水停瘀留,用益肾活血汤为主配合小剂量西药治疗72例,显效率69.4%,认为中西医结合控制老年人心衰,起效快,副作用少[中医杂志,1993;(2):95]。有人用真武汤加活血化瘀药治疗风心病,肺心病所致的充血性心衰15例,也取得总有效率80%的疗效[中医杂志1980;(3):30]。
  2.强心利尿
  《金匮要略》治支饮等有木防己汤,葶苈大枣泻肺汤诸法,体现了强心利尿之法。当代学者有用强心汤(人参,附子,黄芪,丹参,葶苈子,桂枝,枳壳,泽泻等)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50例者,总有效率达94%[浙江中医1992;(9):387]。有人用大剂量万附葶方(万年青15~30克,附子15~40克(先煎),葶苈子30~45克)治疗充血性心衰60例,以强心补肾,泻肺利水为大法,有效率为88.93%[浙江中医,1990;(5):195]。方中选用了强心利尿作用的万年青。除万年青以外,近年来发掘的单味强心利尿中草药还有福寿草。天津报道福寿草总甙治疗各种心脏病所致心力衰竭103例,大部分心功能为Ⅲ-Ⅳ级,注射液用于急重症心衰,片剂用于慢性心衰,并有治疗量、维持量之不同。经治疗有效率达89.4%[中草药通讯1976;(11):35]。

肾膀胱病证>>水肿

水肿的病机主要在于肺脾肾,而其关键在肾
人体的水液代谢,依靠肺气的通调,脾气的转输,肾气的开阖,从而使三焦发挥决渎作用,膀胱气化正常,小便通利。如果肺脏功能障碍,致使肺气不降,失去通调水道的功能,势必影响肾脏的开阖和三焦决渎,使水湿壅盛,亦可导致肾阳虚衰,影响膀胱气化,小便不利;肾脏功能失调,则水无所主,上泛于肺,使肺失通调;脾失健运或肾阳不足,不能温养脾
土,则脾土不能制水,所以肺脾肾三脏功能障碍,均可导致三焦决渎无权,膀胱气化不利,发为水肿。三脏之中关键在肾。因肾主水,水为至阴,肾气从阳则开,从阴则合;若肾阳衰微,水湿难化;阳虚阴盛则肾失蒸化,关门不利,合多开少,水邪壅盛而成肿,故清代喻嘉言认为,水肿虽是肺脾肾三脏之病变,但“其权尤重于肾”。三脏之中,其标在肺,其本在肾,其制在脾。

水肿常用的治法与范围
水肿常用治法有发汗、利尿、攻逐(此三法适应于阳水)、健脾、温肾(此两法适于阴水)、降浊(适于水肿因脏腑功能衰败湿毒浊阴内攻者)等

肾膀胱病证>>水肿肾膀胱病证>>水肿
水肿是指血管外的组织间隙中有过多的体液积聚,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与肥胖不同,水肿表现为手指按压皮下组织少的部位时,有明显的凹陷。 

全身性水肿按照病因可分为: 
(1)心源性水肿:常见于郁血性心衰竭、急或慢性心包炎等。 
(2)肾源性水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及肾病综合症候群等。 
(3)肝源性水肿: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 
(4)营养不良性水肿:常见于低蛋白血症、维生素Bl缺乏症等。 
(5)结缔组织病所致的水肿:常见于红斑性狼疮、硬皮病及皮肌炎等。 
(6)变态反应性水肿:如血清病等。 
(7)内分泌性水肿:常见于席汉病、甲状腺功能低下及库欣氏综合群等。 
(8)特发性水肿:如功能性水肿等。 
(9)药物: 药物引起的水肿,是因为服用消炎止痛剂影响肾脏排泄机能,或类固醇制剂"美国仙丹"伤害到肾上腺机能所导致的。 
(10)其他如贫血性水肿、妊娠中毒性水肿。 

局限性水肿包括有: 
(1)静脉阻塞性水肿:常见于血栓性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等。 
(2)淋巴阻塞性水肿:常见于丝虫病的象皮腿、流行性腮腺炎所致胸前水肿等。(3)炎症性水肿:常见于丹毒、疖肿、蜂窝组织炎等所致的局部水肿。 
(4)反应性水肿:常见于血管神经性水肿、接触性皮肤炎等。 

很多人水肿的发生是体质性的,不需要任何治疗。但最好能在发生时,请医师作简单的心、肝、肾及肾上腺的筛检,以确定病因,做到早期治疗,或长期观察追踪。千万记得,不要因为找不到原因,而到处看诊或滥用利尿剂。 
  1. 体质性水肿: 部份发生在月经来临的五天左右,但大部份此类病人,其水肿的发作与月经没有明显的关系。此类体质性水肿,其致病原因迄今仍不清楚。其特色在于早上起床时并无水肿,但到了下午则小腿肿胀的厉害,体重甚至可增加达一公斤以上。晚上卧床休息时,尿液又特别多。此类病患,事实上健康上与一般人一样的正常,因此根本就不须要任何治疗。特别忌讳滥用利尿剂,反而会加重病情。穿弹性袜,对水及盐分的摄取加以适当的限制,则可改善水肿的状况。少部份妇女的水肿是因为月经所致,则月经过后水肿即可消失。

  2. 肝硬化: 肝硬化引起的水肿病人,除了可能有慢性肝病,或长期饮酒的病史外,经常会有黄疸出现。水肿的发生即表示肝机能已经严重受损。

  3. 心脏衰竭:心脏衰竭病人也常易有水肿发生,此种病人走路、爬楼梯则会有喘息及呼吸困难出现,甚至爬到二楼即走不动,须要停下来休息。

  4. 肾脏病: 肾脏病引起的水肿,则需伴有小便泡沫存在。主要是因为蛋白质大量由尿中排泄,血中蛋白太低所致。另外部份人则是肾机能严重衰退,无法完全排出水份及盐份所引起的。

  5. 药物: 药物引起的水肿,是因为服用消炎止痛剂影响肾脏排泄机能,或类固醇制剂"美国仙丹"伤害到肾上腺机能所导致的。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于腰酸背痛或慢性关节炎病人服用药物或打针后发生。只须停止服用,给予适当的支持疗法即可逐渐改善。

  6. 局部血管或淋巴管阻塞: 此类病人水肿常只好发于单侧的小腿。

肾膀胱病证>>水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