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食滞 食积是因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脾运失司所引起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临床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食积又称积滞。与西医学消化不良相近。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夏秋季节,暑湿易于困遏脾气,发病率较高。小儿各年龄组皆可发病,但以婴幼儿多见。常在感冒、泄泻、疳证中合并出现。脾胃虚弱,先天不足以及人工喂养的婴幼儿容易反复发病。少数患儿食积日久,迁延失治,脾胃功能严重受损,导致小儿营养和生长发育障碍,形体日渐羸瘦,可转化成疳,故前人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之说。《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所记载的“宿食不消候”、“伤饱候”是本病的最早记载。其后《活幼心书》和《婴童百问》又分别提出了“积证”和“积滞”的病名。 《保婴撮要·食积寒热》说:“小儿食积者,因脾胃虚寒,乳食不化,久而成积。”明确指出了小儿食积的发生原因。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主要是乳食内积,损伤脾胃。病机为乳食不化,停积胃肠,脾运失常,气滞不行。食积可分为伤乳和伤食。伤于乳者,多因乳哺不节,食乳过量或乳液变质,冷热不调,皆能停积脾胃,壅而不化,成为乳积。伤于食者,多因饮食喂养不当,偏食嗜食,饱食无度,杂食乱投,生冷不节;食物不化;或过食肥甘厚腻、柿子、大枣等不易捎化之物,停聚中焦而发病。正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乳食停积中焦,胃失和降,则呕吐酸馒不消化之物;脾失运化,升降失常,气机不利,出现脘腹胀痛,大便不利,臭如败卵;或积滞壅塞,腑气不通,而见腹胀腹痛,大便秘结之症。此属乳食内积之实证。 食积日久,损伤脾胃,脾胃虚弱,运纳失常,复又生积,此乃因积致虚;亦有先天不足,病后失调,脾胃虚弱,·胃不腐熟,脾失运化,而致乳食停滞为积,此乃因虚致积。二者均为脾虚夹积、虚中夹实之候。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乳食不思或少思,脘腹胀痛,呕吐酸馊,大便溏泻,臭如败卵或便秘。 2.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有发热等症。 3.有伤乳、伤食史。 4.大便检查,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或脂肪球。 二、鉴别诊断 厌食为喂养不当,脾运失健所致。除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外,一般无嗳气酸腐,大便酸臭,脘腹胀痛之症。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伤乳、伤食母乳喂养或牛奶喂养的婴儿发病者为伤乳,呕吐或大便中可见较多的乳凝块;普通饮食的幼儿发病者为伤食,多有较明显饮食不节史,呕吐物或大便中可见较多的食物残渣。 2.辨虚实病程短,脘腹胀痛拒按,或伴低热,哭闹不安,多属实证;病程较长,脘腹胀满喜按,神疲形瘦,多属虚中夹实证。 二、治疗原则 乳食内积之实证以消食导滞为主。脾虚夹积之虚中夹实证以健脾消食,消补兼施为法,积重而脾虚轻者,宜消中兼补法;积轻而脾虚甚者,则用补中兼消法,扶正为主,消积为辅,正所谓:“养正而积自除”。 食积的治疗,除内服药外,推拿及外治疗法亦常运用。 三、分证论治 1.乳食内积 证候:乳食不思,食欲不振或拒食,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或有嗳腐恶心,呕吐酸馊乳食,烦躁哭闹,夜卧不安,低热,肚腹热甚,大便秽臭,舌红苔腻。 分析:乳食内积,气机郁滞,故脘腹胀满,疼痛拒按。胃肠不适,则夜卧不安,烦躁哭闹。中焦积滞,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乳食不思,食欲不振或拒食,嗳腐恶心,呕吐酸馊乳食;腐秽壅积,脾失运化,则大便秽臭。中焦郁积化热,则有低热,肚腹热甚。舌红苔腻为乳食内积实证之象。 治法:消乳消食,化积导滞。 方药:消乳丸或保和丸加减。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于、麦芽消食化积,陈皮、香附、砂仁理气消滞,茯苓、半夏健脾化湿、消胀除满,连翘清解郁积之热。脘腹胀满疼痛加厚朴、枳实行气消滞宽中;便秘加木香、槟榔消积导滞;重者暂加大黄通腑;呕吐甚者,加姜竹茹清胃降逆止呕;低热、舌红、苔腻微黄,加胡黄连消积清热。 2.脾虚夹积 证候: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夜寐不安,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呕吐酸馊乳食,大便溏薄、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而滑。 分析:脾胃虚弱,中气不运,不能化生精微变为气血,濡养机体,则见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唇舌色淡。脾胃虚弱,运纳失职,乳食积滞,气机不畅,故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上则呕吐酸馊乳食,下则大便溏薄酸臭夹不消化物。胃不和则卧不安。苔白腻,脉沉细而滑,皆为脾虚夹积之所致。 治法:健脾助运,消补兼施。 方药:健脾丸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导滞,枳实、陈皮理气消胀,虚实兼顾,消补并施。苔腻、纳呆,加藿香、砂仁化湿醒脾;舌淡、腹胀、便溏,加炮姜、厚朴、苍术温中运脾。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王氏保赤丸每服1/3-1支,1日2-3次。用于乳食内积证。 2.枳实导滞丸每服2-3g,1日2-3次。用于食积重且化热便秘者。 3.小儿香橘丹每服2-3g,1日2-3次。用于脾虚夹积证。 4.小儿健脾丸每服2-3g,1日2—3次。用于脾虚夹积证。 二、单方验方 1.炙鸡内金30g,研细末。每次1g,每日2-3次,开水冲服。用于乳食内积证。 2.炒黑白丑、炙鸡内金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次0.5—1s,每日2次,开水冲服。用于乳食内积便秘者。 三、药物外治 1.玄明粉3g,胡椒粉0.5g,共研细末。填人脐中,外盖油布或油纸,覆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用于食积较重之实证。 2.炒大黄30g,芒硝20g,研粗末。混和装入布袋,外敷患儿脐腹部。用于食积腹胀腹痛便秘者。 3.酒糟100g,入锅内炒热,分2次装袋,交替放腹部热熨,每日1次,每次2—3小时。用于脾虚夹积者。 四、饮食疗法 1.白萝卜500g,切成细丝挤出汁,炖热后内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食肉过多而致的食积。 2.槟榔l0g,金橘3只。二味打碎入锅,水煎20分钟,取汁加白糖适量调味。每日数次,代茶饮。用于小儿食积兼有气滞者。 五、推拿疗法 推揉板门100次,清大肠100次,揉按中脘100次,分推腹阴阳50次,摩腹2分钟,揉按足三里100次,推七节骨100次,推脊10次,捏脊3—5次。乳食内积者,加掐四缝10次,拿肚角3-5次,或配合刺四缝。脾虚夹积者,加补脾土100次,运水人土100次。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提倡母乳喂养,乳食宜定时定量,不应过饥过饱。食品宜新鲜清洁,不应过食生冷、肥腻之物。 2.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添加相适应的辅助食品,不应偏食、杂食,合理喂养。 3.平时应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二、护理 1.饮食、起居有时,不吃零食,纠正偏食,少吃甜食,更不要乱服滋补品。 2.呕吐者可暂禁食3-6小时,或给予生姜汁数滴,加少许糖水饮服。腹胀者揉摩腹部。可用粟米饭焦锅巴,研细粉。每次5—log,每日2次,用糖开水冲调服,有助运消食之功。 [文献摘要]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小儿食不可过饱,饱则伤脾,脾伤不能磨消于食,令小儿四肢沉重,身体苦热,面黄腹大是也。”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夫乳与食,小儿资以养生者也。胃主纳受,脾主运化,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可免积滞之患。若父母过爱,乳食无度,则宿滞不消而疾成矣。” 《幼幼集成·食积证治》:“夫饮食之积,必用消导。消者,散其积也;导者,行其气也。脾虚不运则气不流行,气不流行则停滞而为积。或作泻痢,或作痞,以致饮食减少,五脏无所资禀,血气日愈虚衰,因而危困者多矣,故必消而导之……若积因脾虚,不能健运药力者,或消补并行,或补多消少,或先补后消,洁古所谓养正而积自除。故前人破滞消坚之药,必假参术赞助成功。” [现代研究] 张介安,蔡根兴.消食散治疗小儿食滞1000例.辽宁中医杂志1982;6(8):15 用消食散(厚朴、茯苓、陈皮、广木香、槟榔、神曲、谷芽、麦芽、石斛、灯心)加减治疗小儿食滞1000例。兼有风寒加苏叶、荆芥;兼有风热加金银花、连翘;兼有暑湿加藿香、佩兰、香薷;食滞发热加生石膏、连翘;脾虚食滞去厚朴、槟榔,加人参、白术、莲子.结果:痊愈914例,好转57例,无效29例。1—3天治愈569例,4—7天治愈290例,8天以上治愈112例。 消滞方 [药物]大枣 2~5 枚,蜂屎适量。 [用法]将大枣去核后装入蜂屎,包好,火烧至枣胀大而枣皮稍发黑为 佳。每天服 2 次,1~3 岁每次服 2~3 枚。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食滞,一般服 2 天即愈。 [病例]赵×\u65292X男,5 岁。昨晚贪食过多,引起院腹胀痛,恶心暖气, 食欲不振,大便不调。用此方药服 1 天腹胀大减,2 天后饮食正常。 [来源]李文欣,等.四川中医 玄胡粉 [药物]玄明粉 3 克,胡椒粉 0.5 克。 [用法]上药研细拌匀,放置肚脐中,外盖消毒油纸或纱布,用胶布固 定,每天换药 1 次。 [疗效]此方敷脐治疗小儿积滞,一般 1~2 天见效,3~5 天可愈。 [病例]赵××,男,3 岁,近 10 天来呕吐,厌食,大便腥臭、3 天一 行而不畅,烦躁哭闹,少腹胀满,无发热,苔黄腻,脉滑数。诊为小儿积滞, 以此方敷肚脐治疗,每天换药1次,2 天后好转,4 天后痊愈。 [来源]孙兴大,四川中医 小儿食滞发热 (1)嗜食肉类食品引起发热、卧床不起,伴咳嗽、舌苔黄色 方:焦山楂15克,石膏6克,鲜竹叶6片; 煎服:每天2次,分上下午,(一天见效) (2)食鱼肉较多后发热、呕吐,舌苔黄白相间; 方:焦山楂20克,石膏10克,鲜竹叶6片; 煎服:(1-2剂) 小儿胃痛,是指小儿以胃脘部位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病证。 方1 【组成】猪胆1 个、米醋30 毫升。 【用法】将猪胆和醋,煎熬成稀膏状,每服1 匙,1 日2 次。 【主治】小儿食滞胃脘疼痛,证见胃院疼痛,食后尤甚,胀满不舒,嗳腐酸臭,或见呃逆呕吐,大便稀溏或秘结。 方2 【组成】肉桂3 克、生姜9 克、红糖适量。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小儿寒凝气滞型胃痛,证见胃院疼痛拒按,得温则舒,或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 方3 【组成】干姜15 克、大米50~100 克。 【用法】共煮成粥,1 次食用。 【主治】小儿寒凝气滞型胃痛。 方4 【组成】良姜15 克、干姜10 克、粳米100 克。 【用法】良姜、干姜先煎20 分钟,去渣,下米煮粥食用。 【主治】小儿胃寒疼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