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 资源分类 资源广场下载排行 上一篇 治多发性疖肿妙方(方3首) 下一篇 治疔疮妙方(方4首) 治痈疽妙方 1回阳三建汤 【来源】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歌诀】回阳三建附参芪,归芎茯苓山茱萸, 二草陈香苍厚朴,红花独姜皂角根。 【组成】附子3克,人参3克,黄芪3克,当归3克,川芎3克,茯苓3克,陈皮3克,山茱萸3克,木香15克,甘草15克,紫草15克,厚朴15克,苍术15克,红花15克,独活15克,煨姜3片,皂角树根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补气助阳,托毒消痈。 【方解】方用人参、黄芪、附子补气助阳,以扶正逐寒;川芎、当归、红花活血养血以通其脉;配以苍术、厚朴、陈皮、茯苓、独活、煨姜温燥寒湿以除阴凝之邪;山茱萸养肝阴;木香理气止痛;而妙在用一味皂角树根皮通络散结以消痛。综观全方,具有扶正托邪,转阴回阳之功。 【主治】阴疽发背,症见初起不肿、不疼、不热、不红、后皮色紫黯、根脚平散、软陷无脓不腐、脉细身凉。可用于疮疽痈疡等化脓性感染合并全身性脓毒败血症等病症。
2透脓散 【来源】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歌诀】透脓散治毒成脓,服此能收速溃功, 归芪皂角穿山甲,川芎加入力更宏。 【组成】黄芪12克,当归9克,川芎9克,穿山甲(炒)3克,皂角刺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若加酒少许更妙。 【功效】补气活血,托毒溃脓。 【方解】疮疡痈疽的出脓,可使毒气随脓外泄;若痈疡虽已成脓,但由于气血不足,无力托毒排脓外出时,治当益气溃坚排脓。方中用生黄芪益气托毒排脓;辅以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穿山甲、皂角刺消散通透,直达病所,软坚溃脓,加酒少许通经行瘀,以助药力。合而用之,以奏补托排脓之功,对于痈疮已成,因体虚不能速溃者,可以促其透脓速溃;对于不能托毒化脓者,也可促其化脓。 【主治】痈疡脓已成脓,体虚不能自溃者。可用于多种化脓性疾病,以及慢性溃疡见疮口色白、经久不敛等病症。 【加减】若见气虚软甚,可加党参、白术、甘草;热毒尚炽,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阳虚畏寒,加鹿角霜、肉桂。 【附记】若疮疡脓未成熟者,治当消散为法,不宜过早服用本方。
3代刀散 【来源】清·《外科证治全生集》 【歌诀】代刀散治脓未溃,以药代刀效神奇, 黄芪甘草乳香配,皂角入剂脓速溃。 【组成】皂角刺30克,黄芪(炒)30克,甘草15克,乳香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服9克,以陈酒或温开水送服。或改用饮片水煎服。 【功效】益气活血,托毒溃脓。 【方解】方用黄芪益气托毒;皂角刺活血溃疡为主要作用;配以乳香,消肿定痛;甘草调和诸药。合而用之,共奏益气活血,托毒溃脓之功。 【主治】疮疡脓毒已熟,尚未溃破而肿胀疼痛。可用于多种外科化脓性疾病等病症。 【加减】一般可加用穿山甲、没药,以增加排脓、消肿、止痛之功。如见局部焮热,加金银花、连翘;肿痛较甚,加赤芍、丹皮;气血不足,加党参、白术、熟地、当归。 【附记】疮疡已溃者忌用。
4托里散 【来源】明·李《医学入门》 【歌诀】托里散中用参芪,白术当归熟地黄, 茯苓陈皮芍甘草,扶正托毒可生肌。 【组成】人参6克,黄芪6克,白术45克,陈皮45克,当归45克,熟地黄45克,茯苓45克,芍药45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补益气血,托疮生肌。 【方解】方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当归、熟地补血滋阴;陈皮理气,疏畅气机;合以黄芪升阳透发。俾气血充沛,疮疡未溃能透,已溃可敛,为体虚疮口日久不溃、不敛之良方。验之临床,其效甚佳。 【主治】疮疡日久不溃或溃后日久不敛,兼见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头目眩晕等症。可用于疮疡溃后久不收口、麻疹透发不畅或透后内陷等病症。 【加减】临床应用时,黄芪用量可适当增加,人参可改用党参。如兼见畏寒肢冷,苔白溲清,加附子、肉桂;热毒尚炽,加金银花、连翘;麻疹透发不畅,加胡荽、西河柳。 【附记】凡热毒疮疡,症见局部红肿焮热者,忌用。
5托里消毒散 【来源】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歌诀】托里消毒用四君,归芍芎芪与金银, 白芷桔梗皂角刺,扶正祛邪疮可痊。 【组成】人参15克,白术15克,黄芪15克,茯苓15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金银花15克,白芷5克,甘草5克,桔梗5克,皂角刺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补益气血,托毒消肿。 【方解】方中以四君子汤(参、苓、术、草)益气补中,“气足脾运,饮食倍进,则余脏受荫,面色泽身强矣”(汪昂)。用四物汤(归、芎、芍、地)去滋腻之熟地,养血活血,化瘀生新,正气充足,精血旺盛,则可托邪外出,此乃扶正之举;“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张元素),金银花消肿散毒,其功独圣,其效甚奇,为治疮之要药;桔梗、白芷、皂角刺止痛排脓,解毒祛邪。诸药配合,攻补兼施,是一首外科常用的验方。 【主治】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以致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或溃后脓汁稀少,坚肿不消,同时出现身热绵绵,精神倦怠,面色少华,纳差腹胀,脉数无力等症。可用于一切疮疡体虚以及慢性肾炎(肾病型)、小儿迁延性肺炎、肺脓疡等病症。 【加减】脾弱者,去白芷、倍人参。肺脓疡恢复期,加知母、北沙参。
6托里十补散 【来源】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托里十补参芪芎,归桂白芷及防风, 甘桔厚朴酒调服,痈疡脉弱赖之充。 【组成】人参6克,黄芪6克,当归6克,川芎3克,肉桂3克,白芷3克,防风3克,甘草3克,桔梗3克,厚朴3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克,可渐加至18克,热酒调服。日服2次。 【功效】补养气血,内托散毒。 【方解】本方又名十宣散,用于痈疡体质虚弱者,能使疮毒得到迅速的消耗。方中人参、黄芪补气;当归、川芎和血;甘草解毒;桂心(即肉桂)温通血脉;白芷、桔梗排脓;厚朴燥湿消胀;防风疏散外邪。诸药合用,共奏补养气血,内托散毒之功。 【主治】痈疮初起、疮毒重甚、形体羸瘦、脉弱无力。可用痈疮初起,毒重体虚等病症。
7托里透脓汤 【来源】清·吴谦《医宗金鉴》 【歌诀】托里透脓参术芪,白芷甘草及升麻, 青归山甲皂角刺,扶正托里透脓佳。 【组成】人参3克,白术3克(土炒),穿山甲(炙)3克,白芷3克,升麻15克,甘草节15克,青皮15克,当归6克,黄芪9克,皂角刺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加酒半至1盅,分2次饮服。 【功效】益气活血,托里透脓。 【方解】方用人参、黄芪益气补托;当归活血;白术健脾;穿山甲、皂角刺、白芷溃疡排脓;升麻升提阳气;青皮理气;甘草调和诸药。综观全方,益气外托与活血溃脓同用,共奏益气活血,托里透脓之功。 【主治】气血亏损、痈疽将溃、紫陷无脓、根脚散大。可用于多种外科化脓性疾病以及产后缺乳、心悸等病症。 【加减】临床应用,一般可加重黄芪、穿山甲、皂角刺剂量。如见局部疼痛较剧,加乳香、没药;气虚不足、面色萎黄,加熟地、枸杞子;阳虚畏寒、局部紫陷,加鹿角,肉桂。 【附记】疮疡已溃者忌用。
8内补黄芪汤 【来源】明·薛己《外科发挥》 【歌诀】内补黄芪熟地黄,参麦苓草白芍药, 当归川芎与官桂,远志生姜大枣襄。 【组成】黄芪3克,麦门冬3克,熟地黄3克,人参3克,茯苓3克,甘草06克,白芍药15克,川芎15克,官桂15克,远志15克,当归15克,生姜3片,大枣1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补益气血,敛疮生肌。 【方解】方用人参、黄芪、地黄、当归、白芍补益气血;配以麦冬养阴生津;茯苓、甘草、生姜、大枣渗湿和胃;官桂温阳,鼓舞气血;远志祛瘀消肿。合而用之,共奏补益气血,敛疮生肌之功。 【主治】痈疽溃破、日久不敛、脓水清稀、肉芽不鲜、体虚乏力、脉细涩等症。可用于多种外科化脓性疮疡之溃疡等病症。
9托里温中汤 【来源】《临床验方集》(孙彦和方) 【歌诀】托里温中姜附羌,茴木丁沉共四香, 陈皮益智兼甘草,寒疡内陷呕泻良。 【组成】干姜(炮)9克,羌活9克,附子(炮)12克,木香5克,茴香3克,丁香3克,沉香3克,陈皮3克,益智仁3克,炙甘草3克。加生姜5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温中祛寒,助阳托毒。 【方解】疮毒内陷,且是一派虚寒征象,所以方用附子、干姜温里助阳,祛寒托毒;羌活疏表散寒,透利关节;炙甘草温补脾胃;胃寒而致胃失和降呕逆不能食,故用丁香、沉香、益智仁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疮毒内攻,聚为痞满,故用木香、陈皮、茴香散痞消满以解疮毒。诸药合用,既能使疮毒外透而消散,又可温中祛寒而止呕泻,是治疗寒性疮疡因内陷而致呕利泻利等证的有效良方。 【主治】寒性疮疡、疮毒内陷,症见脓汁清稀、心下痞满、肠鸣腹痛、大便溏泻、食则呕逆、气短呃逆、时发昏愦等症。
10托里定痛汤 【来源】清·顾世澄《疡医大全》 【歌诀】托里定痛四物兼,乳香没药桂心添, 再加蜜炒罂粟壳,溃疡虚痛去如拈。 【组成】熟地黄3克,当归3克,白芍3克,乳香3克,没药3克,罂粟壳(蜜炙)3克,川芎5克,肉桂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补血散瘀,内托止痛。 【方解】方用四物与桂心,补血活血,托里充肌;乳香、没药透毒消肿而止痛;更用罂粟壳专止疼痛。故对痈疽溃后不敛,血虚疼痛者,有很好的内托止痛,促进愈合的功效。 【主治】痈疽溃后,因体弱血虚疼痛者。
11黄芪解毒汤 【来源】《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黄芪解毒治痈肿,当归甘草金银花, 再加一味蒲公英,阳症痈疽疗效奇。 【组成】黄芪100克,金银花50克,蒲公英30克,当归25克,生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3次,煎取药液1000毫升,分3~4次口服。 【功效】益气活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解】方用黄芪、当归益气活血;合以金银花、蒲公英、生甘草清热解毒,且甘草调和诸药。合而用之,共奏益气活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 【主治】一切痈肿疮疡,以及无名肿毒等症(阳性和半阴半阳者)。 【加减】若方中再加夏枯草30~50克,可提高疗效。 【附记】临床观察,用本方治疗痈肿,疗效满意,治愈率达100%。
12连翘金贝煎 【来源】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歌诀】连翘金贝用公英,土贝红藤金银花, 再加一味夏枯草,清热消肿效堪夸。 【组成】连翘15克,金银花9克,土贝母9克,蒲公英9克,夏枯草9克,红藤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痈肿。 【方解】方用连翘、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配以土贝母、夏枯草泻火散郁结;红藤祛风镇痛消炎,以加强消肿散结止痛之力,共奏清热解毒,消散痛肿之功。 【主治】阳证疮疡痈肿及乳痈初起,焮赤肿痛,舌红脉数。可用于疮疡痈肿等外科急性感染性疾病、急性乳腺炎、毛囊周围炎、骼骨深部脓肿、男子乳房发育症等病症。 【加减】若见壮热口渴,加鲜生地、天花粉、生石膏;小便短赤,加车前子、六一散;脓成者,加穿山甲、皂角刺。
13银花解毒汤 【来源】清·高秉钧《疡科心得集》 【歌诀】银花解毒治痈肿,犀角地丁夏枯草, 连翘川连赤茯苓,凉血再加牡丹皮。 【组成】金银花、地丁草、犀角(以水牛角代,先煎)、赤茯苓、连翘、牡丹皮、川黄连、夏枯草各15~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消肿。 【方解】方用金银花、连翘、地丁草清热解毒;合以水牛角、牡丹皮清热凉血;川黄连、夏枯草泻火解郁结以消肿;赤茯苓利水以泄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解毒消肿之功。 【主治】热毒蕴络、痈疽、疔疮、红肿热痛、舌质红绛,甚则烦躁神昏。可用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痈疽、疔毒、多发性疖肿、乳腺炎、丹毒以及结膜炎、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牙周炎等病症。 【加减】若见焮红较甚、舌质红绛,方中犀角换用水牛角,并加赤芍、大青叶;肿痛较甚,加乳香、没药、土贝母、七叶一枝花;兼有烦躁神昏,犀角换用水牛角,并加玳瑁;高热便秘,加大黄;乳痈肿痛,加蒲公英;疔毒肿痛,加野菊花;目赤肿痛,加黄菊花、谷精草;咽喉肿痛,加山豆根、板蓝根、射干;丹毒,加黄柏、生苡仁。 【附记】在内服本方同时,若配合外敷如意金黄散,以加强消散的功效,效果尤佳。
14内疏黄连汤 【来源】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歌诀】内疏黄连用黄芩,栀子连翘薄荷宜, 当归白芍甘桔入,木香槟榔及大黄。 【组成】黄连9克,黄芩9克,栀子9克,连翘9克,薄荷6克(后下),桔梗6克,甘草6克,当归9克,白芍9克,槟榔6克,木香6克,大黄6克(后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方解】方用黄连、黄芩、栀子、连翘清热解毒;配以当归、白芍活血止痛;薄荷祛风散热;木香理气止痛;桔梗、甘草宣肺利咽,且甘草还有解毒,调和诸药;更佐以大黄、槟榔攻下通便泻火。合而用之,共奏清热解毒,通便泻火,活血消肿之功。 【主治】痈疽疮疡红肿焮痛、发热烦躁、大便秘涩、脉沉数有力。可用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如痈疽疮疡)、乳腺炎、淋巴结炎以及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病症。 【加减】临床应用,尚可加用金银花、蒲公英、地丁草,以增强清热解毒之效。如见局部红肿较甚、舌质红绛,加水牛角、赤芍、丹皮以清热凉血;方中大黄以利为度,如无便秘,可不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