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幸福经验——民间医秘“三两三”

 虚竹怀远 2022-10-28 发布于湖北

民间医秘“三两三”

记得1961年新年,我在谈起《江西中医》熊梦“冷庐医话”载“三两三”用于一切久不愈之皮肤病经验有卓效,熊梦说:“吾之开业期中,曾用此治疗数例患荨麻疹,病程达十余年之久,服用此方月余,收到根治效果,诚良方也。”

我好奇地问宋老(宋孝志),“三两三”方出自何书?为何人所创?图书馆能否借到?宋老说,“三两三”是民间医秘传镇宅之宝,无创作者和书籍流传于世。你这一问,使我回忆起1936年资兴民间医生袁国华先生,他在宜章执业,与我性情相投,交往年余,因其年已古稀,没有著作,也不带徒,因恐家中秘传良方失传,才把“三两三”口传心授给我,今年我挤时间把它整理出来。

1962年第2期《广东中医》刊登了宋老整理发表的袁国华先生的“三两三”,全文抄录如下:“三两三”,亦称“三两三钱三”,很可能因为方剂分量而命名。名为“三两三”的方剂大都属于秘传,多捷效,一般掌握在民间医师手里,草药医掌握的更多,所以在群众中流传这样一句话,“病要好的快,须用三两三”,可见群众对“三两三”的评价。

“三两三”的组成,一般都是4味药,君臣佐使配合很严谨,每一个“三两三”的汤方,都有三分保密药,由医师亲自加入汤内,虽然加的只是三分药,而疗效就高很多了。

1.“疮疡三两三”

处方:生黄芪30g,金银花30g,全当归30g,生甘草9g,川蜈蚣0.1g。

方解:

金银花治一切风湿气;当归治一切风,除湿痹;黄芪能止诸经之痛;甘草通经脉,利血,坚筋骨,长肌肉;蜈蚣善走祛风。蜈蚣辛温有毒而能除风攻毒,主治丹毒痰疮,便毒瘰疬,用于迁延日久之疮疹,更具殊功,此物虽有毒,但在能解百药毒的甘草协调之下,无不良反应。黄芪、甘草宜生用,不宜炙用,炙则纯属内补,排毒之力转微。

功用:养气血解毒。

主治:疮疡、肌肉风湿、风疹。用于久治不愈的皮肤病及荨麻疹等。

验案:

刘某,男,40余岁,患肌肉风湿已10余年,更历多医,迄未根治,甚以为苦,后更生黄水疮,自以为疮疹小毒,未曾就医,迁延2年余,形体日惫,前来就诊,详其病情经过,按辨证施治标本先后原则,先治其新病,予“疮疡三两三”6剂,药后不但黄水疮结痂告愈,肌肉风湿痛亦随之大减,遂教再将原方服6剂,肌肉风湿痛亦获痊愈。后经访问未复发。此后,每遇肌肉风湿痹痛之久治无功者,转予本方,莫不获效。

邱氏,女,20余岁,经闭3年余,多方疗法无效,时发风疹来诊,予本方服3剂后,风疹愈而经行。后曾多次用于体弱经闭患者,均得奇功。

2.“首风三两三”

发病有时的头痛或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顽固性病证,不易根治,如果气候有变化,或将要起大风时,先一日必出现剧烈头痛,正如《内经·风论》所说:“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处方:麻黄(打碎节先煎去沫)30g,桂枝(去皮)30g,罂粟壳30g,甘草9g。痛偏于左的加龙胆草0.1g;痛偏于右的加钩藤0.1g;痛不偏的加陈细茶0.1g。

煎服法:

用水约4碗,先煎麻黄,沸后去净沫(或连水都去掉),再用600ml水纳诸药同煎,取水240ml,分作三服,一服痛已即止后服。

禁忌:服药6日内禁生冷、油腻、鱼腥酸辣,36日内禁房事。男女同法。

本方剂量不可减轻试用,否则患者容易产生抗药性,以后再足分量,亦不生效。

注意事项:

麻黄必须打碎节,先煎去沫,或去头煎,桂枝必须去皮,不然会有鼻衄的后果。

头痛的原因:头痛、偏头痛久而不愈的主要原因是风寒入于骨髓,一般性头痛,其痛不会逾月的。

正如《素问·奇病论》中说:“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新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又如《素问·风论》中所说:“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所沐中风,则为首风。”

治则:祛风逐寒为主。

方解:

凡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故必使之从皮毛而出。本方麻黄散寒,桂枝祛风,更以罂粟壳固表止痛,甘草和中。痛偏于左为肝气上逆,用龙胆草泻肝火;偏于右者为百肺失清肃,以钩藤平息肝风(左右以先天八卦定位:东方震木为肝;右为兑金为肺)。陈细茶解结止痛,服之鲜有不效者。轻者一服即愈,重者2剂必愈。如服1剂不效,不可再服。因尚有不属于风寒入里之头痛,如梅毒蕴结、胃热熏蒸等,就不是本方所可治疗的。

验案:

邓某,男,50多岁,患偏头痛10年,发则头面汗出,每遇气候将变,疼痛必甚,适有袁国华医师在宜章执业(时在1936年),我即介绍予之医治。袁医师予首风“三两三”,服药1剂,其痛即止,后屡经访问,迄今未复发。

3.“跌打三两三”

病者从高树或楼上失足跌下,伤重垂危,看伤者没有破皮折骨,只用“跌打三两三”就行了。

处方:全当归30g,金银花30g,大川芎30g,穿山甲(代)9g,滇三七(研冲)0.1g。

煎服法:

此药将酒一碗,水两碗,合煎取一碗半,分2次温服。服第1次约经4小时后,伤者必然大便,若便中带血,不必惊讶,继续二煎服下,次日必渐能行动,再将原方配服1剂,静养2~3日就可以劳动了。

用药的理论依据: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急虚身中,卒至五脏闭绝,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坠溺,不可为期······”就是说,跌仆、溺水这一类外伤,就由于本身虚竭,仓猝支不住而出现失足沉溺,以致五脏闭绝,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这在诊脉上是不可以预期的。如由高坠下,必须一时出现目眩心悸才会失足跌下,这就是所谓急虚身中。

治则:通经脉,活气血。因为是急虚,所以着重通气活血;因为是身中,所以着重在解结去瘀。

方解:

本方当归除客血内塞,温中止痛,破恶血,生新血,协同川芎理一切血,去瘀血,养新血;金银花通行十二经,消诸肿痛;穿山甲(代)出阴入阳,通串经络,能直达病所;三七散血止痛,于跌仆未出血者,更为要药。君臣佐使配合得宜,真有起死回生之妙。如果骨断筋折,就不属于本方范畴了。

论真脏脉:

《素问·玉机真脏论》“急虚身中”一段,读不明,历来注家都解释为“内伤”,不想想在临床上的“内伤急中”是没有不出现真脏脉的,只有坠溺之类的外伤,虽由急虚所引起,但不会出现真脏脉。古人正恐人误会内伤,所以举例“譬于坠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脉虽不见犹死也。这里要指出的内伤脉象,一息5~6至是决不会死人的。外伤就不同了,血伤之后,应当脉见迟涩,若有数象,证明瘀血入心,舌中必见瘀点,这就很危险。

第二天我特地访问伤者,他说:“昨日吃了药后,大便下了2次血,当时觉得周身舒服,疼痛减轻。”我问:“你怎样在树上摔下来的?”他说:“我在树上,忽然心中悸动,头眩眼花,手脚支持不住,就跌下来了。”这样对照袁医师所说,确实和事实相符,不能不令人心折。以后这一“跌打三两三”,我常在临床上应用,都收到了如期效果。

验案:

1947年,有一曾姓者,由高楼跌下,牙关紧闭,气绝无声,其家中人请村中一跌打医师诊出,该医师见病危重,连摇头表示不可救药,当时我正在该村出诊,遂请同往救治,检查伤势后即处原方予之,那位跌打医师不信,并有激词,我即对伤家说:“吃了这3服药便可挽救。”药煎好,即将滇三七末调入汤中予服。药后腹中雷鸣,过了3个多小时,伤者渐知人事,再将二煎药服下,又过一时许大便1次,便中纯为紫色血块;第2日原方继续服1剂,又下紫黑血块2次,疼痛消失,已能步履;第3日再服1剂,便中已无血,伤势也基本好了,那位跌打医师方才信服。以后三四年当中他用此方治疗15例,没有不收到效果的。

按语:

1976年五建老工人为中医研究院盖房,墙高2m多,夜间施工,一老工人失足从铁架跌下,上午8点多用担架抬至门诊,神志清醒,跌下已5个小时,不见出血征象,受了点惊吓,臀部先着地,地下是从根基翻上的湿土松软,所以伤的不重,脉无涩象,方处以减半“跌打三两三”5剂,7天假满就能来上班了。

4.“溃疡三两三”

处方:赤小豆30g,天花粉30g,贝母30g,大冰片0.1g。

主治:痈疽溃后,久不敛口,或远年近日之溃疡均可敷贴。

用法:

上药各研成极细末,称足分量后,再将药末和匀,视疮口大小分为2包或3包,每包用鸡蛋清调敷,日换1次,换下之药,不可扔掉,将脓血放置净土上,(地气)吸去其毒,次日仍以鸡蛋白合前药匀调包敷,以1剂交替使用,至愈为止,药力始可用尽。

此药用后可保存,使用次数越多,效越大,看来不符合卫生和科学原理,但在实践中确是如此,原理在哪里,仍不可得。

验案:

彭某,男,60余岁,中医师,足生痈毒,冬愈春发,往始20余年,内服外敷,百药不效,后来求诊时自称为臁疮,遂予本方敷贴20余日,即告痊愈。

吴氏,女,患手背发1年余,溃后肉腐见骨,更历十余医,均未见效,因家贫寒异常,遂教向彭某家乞其余药,敷贴十余日,即生肌敛口而愈。其邻居家有小孩,头部生一疖毒,已3年余,医药未效,吴氏以余药予之,敷贴六七日,亦获痊愈。

按语:

“三两三”在《广州中医》发表后,还赠了一本杂志,即1962年第2期,我一口气将“三两三”读完。晚饭后和宋老闲聊,问其是否全部把“三两三”发表,他说还有一些“三两三”,在临床上未验证,所以没有发表,加之已过26年,也忘掉一部分。

5.“热痹三两三”

处方:益母草30g,透骨草30g,仙鹤草30g,知母9g,制马前子0.1g。

主治:热痹及类风湿关节炎及痛风等。

按语:我从此方化裁出一个痛风丸,专治痛风。

6.“安眠三两三”

处方:生地黄30g,酸枣仁30g,茯神30g,防已9g,朱砂(分冲)0.1g。

主治:少寐易醒(即神经衰弱症),但朱砂不能多服,6-12剂即可。

按语:本方有防己地黄之意,若温服后加白酒或黄酒一杯,则会“不安神而神自安”。

7.“自汗三两三”

处方:生黄芪30g,生龙骨、生牡蛎各15g,黑豆30g,炒白术9g,灯心草0.1g。

主治:自汗出。宋老常用此方,惜未将底方保存下来。笔者也常用,常去炒白术,加桑叶9g。

按语:

1964年,为了治急性血吸虫病导致顽固性鼻衄,中西医皆束手无策时,我创制了“镇衄三两三”(生地黄30g,桑叶30g,白茅根30g,党参10g),用于治疗除阳虚以外的各种衄证,如鼻衄、耳衄、齿衄、眼衄、唇衄、指衄、肌衄(血小板减少)、精衄(精索炎症)、腘衄、乳衄等。特别令我高兴的是,“镇衄三两三”,每服1剂,可提高血小板1万,一般7剂,衄血可止。若阳虚则用甘草干姜汤(甘草6g,炮干姜155g),5剂即可,再用附子理中丸善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源流-宋孝志》高齐民笔记)

8.抗癌三两三

处方:黄芪30g,土茯苓30g,生薏苡仁30g,当归30g,甘草10g,党参20g,五灵脂20g,莪术、白术各20g,赤芍、白芍各15g,桂枝15g,姜黄30g。

功能:益气扶正,抗癌解毒。

主治:各种恶性肿瘤,可减轻痛苦,延长生存期,带病延年,同时与放疗、化疗有协同增效减毒的作用。

方解: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瘤”的记载,《黄帝内经》已经有“肠覃”“石瘕”“癖结”等病的论述及“坚者消之”“结者散之”的记载。后代医家称之为“瘿瘤”“赘瘤”“噎嗝”“恶疮”“岩”“癌”。

肿瘤的发生可总括为正虚、气滞、血瘀、痰凝、毒聚,方用黄芪、当归益气养血扶正,生薏苡仁、土茯苓利湿解毒抗癌,党参、五灵脂益气化瘀,相畏相激,莪术、白术攻补兼施,健脾抗癌消瘤,姜黄行气活血,抑制癌细胞生长,阻挡其转移,桂枝、芍药、甘草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建立中气,全方成扶正抗癌之功。

目前,部分学者已经认识到肿瘤的发生是细胞间调控与信息传递被打乱,致癌作用是一个有逆转可能的连续统一体,过度杀伤癌细胞有可能会损伤机体的正常反应性,破坏内环境平衡,使原已失衡的机体调控作用更加恶化和紊乱。有效地治疗并不需要肿瘤的完全消退及肿瘤细胞的全部杀灭,而是要提高其基因稳态和自我康复的能力。

本方在杀伤肿瘤细胞方面不如化疗药物作用强,但其可扶正抗癌,以求带病延年,减轻痛苦,与化疗药有增效解毒的协同作用。

加减:

鳞癌注重化瘀,加桃仁、水蛭。腺癌注重燥湿化痰,加海藻、贝母、半夏、天南星。甲状腺肿瘤血碘低者重用海藻、昆布、海浮石、海哈壳,血碘高者则禁用。肺癌尤需防燥,加天花粉、五味子、百合。肝癌加郁金疏利肝胆。食管癌加威灵仙。骨癌需补肾解毒:加骨碎补。乳腺癌重用漏芦。各种癌转移至淋巴结,注重软坚散结,加鳖甲、鹿角霜、牡蛎,属于寒毒蕴结者,重附子;阻塞脉络,静脉、淋巴回流受阻,肢体水肿者应通络利水,加地龙、鸡血藤、泽兰、泽泻、益母草;消瘦,营养不良,白细胞降低,加熟地黄、山药、人参、紫河车、灵芝。

五虎消瘤丸:蜈蚣、全蝎、守宫、蜂房、干蟾皮、半夏、贝母、白术、海藻、山慈菇、鳖甲、西洋参、阿胶、鹿角胶、灵芝、紫河车、砂仁。为蜜丸,每服15g每日2次。糖尿病患者改为水丸。此方立足于补益精血、抗癌消瘤。

验案:

李某,女,78岁,2002年3月4日。右侧乳腺癌并淋巴结转移,肿块约5cm×6cm,压痛(+),质硬,神疲,气短,乏力,面色萎黄,舌淡红,苔中后部,灰黑腻而润,脉沉弱,此气阳两虚,湿聚成毒。处方:黄芪30g,土茯苓30g,生薏苡仁30g,当归30g,甘草10g,党参30g,五灵脂30g,莪术、白术各30g,海藻30g,炮附子(先煎)20g,木香15g,郁金20g,姜黄30g,大黄10g,半夏30g,牡蛎30g,漏芦30g。同时加服五虎消瘤丸。治疗1周,灰黑苔消退,前方去大黄加鸡血藤、木鳖子等,前后治疗8个月,除肿块依旧,余与常人无异,1年后间断服药,随访2年,面色红润,精神矍铄,带瘤生存,无明显不适。

验案2     秦某,男,67岁,2007年12月10日。胸脘灼热空豁隐痛,纳呆,乏力,二便尚正常,舌淡红,胖嫩,苔薄白腻,脉沉弱无力。胃镜:①Barrett食管:黏膜稍粗糙,距门齿30cm右前壁可见约0.3c3cmx0.5cm卢戈染色淡染区,边界尚清,质软,下段齿线上0.5cm右前壁可见约0.5cm×0.5cm黏膜呈橘红色改变,边界清,表面尚光滑。②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胃底及胃体部黏膜麻疹样充血,胃窦部黏膜散在片状充血斑及脐样隆起糜烂。病理诊断:均为少量增生、增厚的黏膜鳞状上皮。

此中气不足,瘀毒为患。处方:黄芪30g,生薏苡仁30g,土茯苓30g,当归30g,甘草10g,枳实10g,莪术、白术各15g,党参15g,五灵脂15g,桂枝15g,赤芍、白芍各15g,半夏15g,贝母10g,桃仁10g,蚕沙15g,木瓜15g,生姜10g。每天1剂。

1月3日复查胃镜:食管黏膜光滑,管腔通畅,蠕动良好,胃窦部黏膜粗糙散在片状充血区,十二指肠球部散在片状充血区。

注:Barrett食管为癌前病变,西医嘱定期复查,且自确诊至服中药期间只服阿莫西林、西咪替丁数天,余未做特殊治疗。

此方对于以下疾病也有效果。

(1)脓疱病

刘某,女,57岁,2005年10月27日。左手患掌跖脓疱病,无瘙痒,脱皮,久治未愈,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缓。处方:黄芪30g,生薏苡仁30g,土茯苓30g,当归15g,甘草10g,蜈蚣1条,天花粉15g,白芷15g,桔梗15g,白鲜皮15g,赤芍15g,玄参20g,蒲公英30g,夏枯草30g,漏芦30g。服药5剂脓疱即减轻,前后治疗1个月,脓疱消失。

(2)天疱疮

高某,男,70岁,2007年7月13日。患天疱疮2年,近1个月加重,以四肢为主,水疱大如核桃,破溃后流淡黄色液体,而后结痂脱落,皮肤近于腐败,之即脱落,脑梗死、脑萎缩多年,左上肢已僵直,右肢屈曲,不能屈伸,卧床2年,饮食、二便正常,舌红而艳嫩苔少,脉濡略数,此属本虚标实;中气不足、湿浊瘀毒为患,治宜甘温补气利湿解毒。处方:黄芪30g,生薏苡仁30g,土茯苓30g,当归15g,甘草10g,蜈蚣1条,苦参10g,玄参、丹参各15g,牡蛎30g,天花粉30g,何首乌15g,白鲜皮20g,牡丹皮15g,赤芍15g,生地黄15g。

外用两方:

方1:枯矾、滑石、蒲黄、大黄、黄连、血竭、青黛,等份为末。

方2:苦参、玄参各15g,黄柏1    g,花椒10g,白芷1      ,蒲公英30g,百部15g,白头翁15    ,虎杖10g。水煎调方1外覆患处。

服药3剂,水疱未新发,出现腹泻,每日2~3次,前方去何首乌加地榆,巩固15天后,减少利湿解毒药,合入人参养荣丸方意,补养气血,生肌长肉,选用熟地黄、鸡血藤、肉桂,疗效巩固。

附注:邪气留恋,正气已虚,甘温补益为正途,但是毒已入营血,故而甘温恐有助焰之弊,配伍咸寒方为妥当。

(3)前列腺炎

周某,男,37岁,2007年6月13日。近6个月排尿无力,尿流不畅,尿频每日7~8次,无尿痛,前列腺液常规:卵磷脂小体(十十),脓细胞成堆,舌淡嫩红苔薄白,脉沉缓。处方:黄芪30g,生薏苡仁30g,土茯苓30g,当归15g,甘草30g,蜈蚣1条,蒲黄30g,琥珀10g,萆薢30g,白芷15g,附子30g,牡蛎30g,虎杖15g,泽泻10g,五灵脂15g,独活10g,败酱草30g。

服药1周即见效,加减治疗至7月20日,无明显不适,前列腺液:卵磷脂小体中量,脓细胞(-),白细胞3      ~6个/高倍,临床治愈。

附注:此症虽谓前列腺炎,但不可一见“炎症”即苦寒攻破谓之“解毒”,而应以补气温阳扶正,活血祛瘀生新,利湿降浊解毒为大法,甘草大量即可解毒,又可增液,防甘温及渗利药伤阴,黄芪补中气以祛邪解毒,得附子温振元阳,其效更宏,又以泽泻淡渗、牡蛎咸寒制附子之燥热,五灵脂化瘀祛浊,萆薢利湿化浊,琥珀活血通淋。卵磷脂小体也属于正气阴精的一分,“温补而愈,愈出自然;攻破而愈,愈出勉强”。

(4)湿疹

夏某,女,34岁,2008年3月14日。面部慢性湿疹1年,色暗红,瘙痒,少许渗液,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加重,舌淡苔薄白腻,脉沉弱无力。经用利湿解毒之药无明显效果。予以补气扶正,利湿解毒,养肤润。处方:黄芪30g,生薏苡仁30g,土茯苓30g,当归15g,甘草10g,白鲜皮20g,地肤子20g,升麻30g,何首乌15g,丹参20g,蛇床子20g,炮姜10g,蒺藜20g。

服药5剂,湿疹明显减轻,再服1周基本痊愈。

(5)荨麻疹

房某,男,45岁,2008年5月15日。荨麻疹,夜发昼消,瘙痒,皮疹色红,皮肤划痕症(十),胸闷气短,体力不支,外阴潮湿,性功能降低,便黏腻不爽,舌暗淡红苔薄白,脉沉弱无力。久治不愈,抗过敏药只能控制当时发作,中药祛风止痒、利湿解毒、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皆无明显效果,为气虚湿毒内盛。处方:黄芪30g,生薏苡仁30g,土茯苓30g,当归15g,甘草10g,艾叶15g,荆芥15g,防风10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桂枝10g,白芍10g,乌梢蛇1   ,茅根20g。

服药2剂皮疹消失,偶见零星几个单发。

(6)扁平疣

范某,女,40岁,2005年3月15日。面部扁平疣6个月,以前额为多,皮损如粟,光滑,质软,轻度瘙痒,面色晦暗无华,舌淡胖,脉沉弱。处方:黄芪30g,生薏苡仁30g,土茯苓30g,当归2  ,甘草10g,蒲公英30g,升麻20g,白芷10g,夏枯草15g,桂枝10g,白芍15g。治疗3周,病变皮损基本消失,嘱其服参苓白术散善后。

(7)红斑狼疮

林某,男,25岁,2007年3月8日。患红斑狼疮3年,双手可见盘状红斑,上有角质屑黏附,拭之不去,部分可见萎缩性瘢痕,略有凹陷。尿常规: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2.73g,血常规:白细胞3.5x10/L,长期服用爱若华(米氟米特)、泼尼松维持。自诉手部红斑冬重夏轻,四末不温,舌淡红,胖大,苔薄白润腻,脉沉细无力。此气阳两虚,湿毒内盛。处方:黄芪30g,生薏苡仁30g,土茯苓30g,当归30g,鸡血藤30g,升麻30g,鳖甲20g,生牡蛎30g,丹参30g,赤芍、白芍各15g,地龙15g,桂枝5g,甘草15g,附子10g。加减治疗2个月,手部红斑基本消失,白细胞4.9x10/L,6个月后,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0.38g,临床治愈。(《三两三临床与运用》——吕旺)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