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2118

 随缘522 2023-01-01 发布于山西

消谷善饥专用方

甘露饮加玉竹、黄精。

方药:天冬15g,麦冬15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石斛15g,黄芩15g,茵陈30g,枳实10g,生甘草10g,枇杷叶25g,玉竹30g,黄精30g。水煎服。(方中用量为我经验用量)

方解:甘露饮治消谷善饥;玉竹又名葳蕤,不寒不燥,可代替人参、黄芪;黄精入药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上品,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功能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肺虚燥咳、精血不足、内热消渴,并可解饥饿、美容。

的人,你必治不好,就算好了以后也会复发。

这就是很多中医没人找他看病的原因,因为他不会治,别人吃了他的药如石沉大海或当时有用,过段时间又复发。

【验案】

吕某,男,42岁,西安市公交公司司机。2010年6月17日初诊。能食饭量大而体重肌肉不增长。

刻诊:身高1.78m左右,瘦削,舌略红,苔薄净,脉弦细。主诉:饭量特别大,不到饭点就饿,吃完就要排大便,每日两三次。乏困而无力,汗多。别无他症。辨证:胃火盛则消谷,脾气虚则便多。立法:清胃,健脾,补肾(因病多年,久病及肾)。

处方:天冬、麦冬各15g,生地黄、熟地黄各15g,石斛15g,黄芩10g,生石膏30g,茵陈30g,枳实10g,生甘草10g,枇杷叶25g,仙鹤草60g,补骨脂30g,玉竹30g,黄精30g。5剂。水煎服。

1周后复诊:大便已正常,每天1次,成形。饭量略减,已不大汗淋漓,乏困见好。效不更方,续服10剂,饭量已减去1/3,大便正常,自称腰部已长肉,人有劲,不易累了。

00001. 

治脑积水方

处方:苍术30g,升麻30g,荷叶30g。可加怀牛膝、车前子引水下行。

此方为古代清震汤方加减而成,我临床上用此方治疗脑积水效果不错。

【验案】

郭某某,男,82岁,朝鲜战争老兵,患有心脏病和高血压病,近期又发现脑瘤,引起脑积水。西医用甘露醇治疗无效,病人家属与我商量,可否用中药治疗,我说可以试试。根据辨证,我用此方合六味地黄汤,服2个月余而愈。效果惊人,令人满意。

处方:苍术30g,升麻30g,荷叶30g,怀牛膝30g,车前子30g,熟地黄45g,山茱萸30g,怀山药30g,茯苓45g,泽泻30g,牡丹皮10g。水煎服,每日3次。

014.治癃闭方

处方:蝼蛄、蟋蟀各等份。研粉装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

【验案】

常某,女,74岁。2009年10月初诊。

刻诊:肺心病胸闷,气短,痰多,同时兼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在某医院住院治疗1周后,上述疾病均已平稳,但是突然小便不利,少腹胀满结急,发展为癃闭。西医认为是泌尿系感染所致,急忙用导尿管导尿,并用大量抗生素。1周后,认为炎症已消得差不多了,就解除了导尿管。岂料小便仍然不利,点滴难下,小腹憋胀难忍。急请妇科、外科、神经科专家会诊,认为是糖尿病引起的,于是,又将导尿管插上,同时注射胰岛素和维生素B12。又1周后,将导尿管取下,岂料小便仍旧点滴不下。无奈,又请泌尿科专家会诊,也无好的办法,一致认为,只有进行造口术,终身悬挂尿袋。患者得知,痛苦不已,整日哭哭啼啼,以泪洗面。

在此治疗过程中,当取掉导尿管间隙时,我也用过几剂中药,如滋肾丸、验方癃闭通等,包括用药末外敷肚脐和涌泉穴及针刺按摩,都只能解决一时问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无奈之下,突然想起上方,到了这时只好孤注一掷,用这个不起眼的偏方。原来只想作为缓兵之计,不行就造个尿瘘,谁知只用了3日导尿管就自动滑落下来了。然后继续服了1周,小便就通畅无阻了。一个难题就这样轻易地解决了。之后在临床上又用过几例,都是药到病除。

治高血脂、高血黏、脂肪肝效方

处方:牛黄粉(人工)20g,三七粉50g,生水蛭50g,西洋参70g,何首乌粉75g。研末装0号胶囊,每日3次,每次5粒(可服30日)。

【验案】

2010年3月10日,患者李某。手持西医化验单问我:血脂高并有脂肪肝,中医是否能治疗。现吃西药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美降脂),效果不明显。我答:中医可以治疗。先开了10剂汤药。10天后患者来告之,汤药实在喝不下去了。我随即开出上方。2个月后,某日,该患者欣喜若狂来到我处告之,脂肪肝没有了,血脂也正常了,并拿出化验单和B超单让我看,说真不可思议。

按:临床上我以此方治疗高血脂、高血黏、脂肪肝,包括脉管炎等,屡屡见效,现已成为我治疗此类病的专方和秘方。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

治丹毒效方

处方: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效佳(龙胆15g,车前子15g,川木通10g,黄芩15g,栀子12 g,当归12 g,生地黄30g,泽泻15g,柴胡15g,野菊花30g,生甘草30g,蒲公英30g,紫背天葵子30g,连翘30g,金银花30g,紫花地丁30g)。

【验案】

2006年,西郊丰惠小区一老妇,80多岁,身高体魁,一日来我处,拉起裤腿,让我看其小腿胫骨处一片赤红热痛,让我给开几剂中药。并言从小吃苦受累,养育了六七个孩子,现在仍能吃能喝,特别爱吃油炸煎烹肥甘厚味之物,平时很少生病,但是这两天也吃不动了,腿上还发起一片红肿,痛得走不成路。我一看是阳毒郁积,中医叫丹毒,西医称淋巴管发炎。常规用普济消毒饮或仙方活命饮,我在临床上也常用,但总感到疗效不理想,所以一直想探索一个新方。这次看到老妇舌红苔厚腻,脉滑大,一派湿热积滞,就考虑到用清热利湿解毒之法,根据以往经验,就采用了龙胆泻肝汤加五味消毒饮合方。

该妇服3剂药后,腿上红肿退去一大半,热痛也减轻了许多。再诊又原方开3剂,服后即痊愈,老妇甚为高兴。

按: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在治疗丹毒方面,几乎是百试百灵,现已成为我治疗该病的专方了,后学者不妨一试。

治痔新方

补中益气汤合乙字汤。

处方:生黄芪50g,当归15g,党参15g,白术15g,柴胡15g,黄芩30g,升麻10g,陈皮10g,生甘草10g 大黄10g。出血者,加卷柏;下坠者,加薤白。水煎服,7-10剂可治愈。

主治:内痔,外痔,混合痔,尤其对出血者疗效更好。

按:痔一证,一般都认为是湿热下注,毒邪壅滞,而采取大剂清热解毒,透毒散结的方药。其实这只是看到了其一。痔一证,产后妇女和久坐之人易得之,我在临床上每每见之,思之良久,乃悟出了原因。孕妇产后易气血虚弱,久坐之人易伤气,皆中气下陷。气陷于下,血流则慢,瘀久自然就形成了痔核。现治方法乃治标,未治本也。要想从根本上治愈痔,就要从本下手,于是就想到了提升中气,用补中益气汤的思路。

无独有偶,一日在读《医话医论荟要》中董德懋《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一文时,恰有此案例,心中为之一振,原来已有前贤在用。于此一并录之。

前贤有验,我更应改进效之,我将平时治痔有效的乙字汤(柴胡、黄芩、升麻、当归、大黄、生甘草)和补中益气汤合并在一起,标本兼治,结果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一般的痔患者用7~10剂就可治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疗效可靠,现已成为我治疗痔的专用之方。

后在网上也看到一则治疗痔的医案,大同小异,现一并列出。即补中益气汤加四妙勇安汤。其方为炙黄芪50g,党参20g,当归30g,升麻3g,柴胡3g,陈皮10g,炙甘草20g,玄参30g,金银花30g。效果不明显时加红参10g。治内痔、外痔、混合痔,一般5~10剂即愈。真乃异曲同工之妙,前贤后学思想一致,慧者所见略同。

治局部无名肿胀方

处方:蚕沙50g。碾碎,用醋调成糊状,外敷患处,3次或4次。或将蚕沙布包蒸热,热敷患处多次即消。

按:此方来自于一中药师。2008年,一日,我看完病后,和一年轻中药师聊天。此中药师系中西医临床专业毕业,在农村行医多年,虽说不到40岁,临床经验相当丰富,跑到城市里谋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得屈就中药调剂员一职。由于我早年下乡时曾在农村当过赤脚医生(现称为乡村医生),故对其颇有好感,闲时经常传些中医药经验于他。同时本着“三人行,必有我师”之心,也向其请教一些问题。其中一次谈到,临床上每每遇到四肢局部肿胀问题有何良法。他说,用蚕沙适量,布包蒸热,多熨患处几次即可。我听后惊之!就这么简单!答曰是的。他在临床上治过多例,均有效。想起自己在临床上多是开汤方行气利水,效果平平,甚至无效,患者吃几剂药无效也就不再来了。惭愧!自从得此一方,拿到临床上验证,确如此药师所言,疗效较好。

治急性软组织扭伤方

处方:生栀子、生大黄、玄明粉各30g。研粉,用鸡蛋清或醋调成糊状外敷即可。

【验案】

我的侄儿两三岁时,玩耍时不小心额头碰到床角上,立马起了个核桃大的青包,把我母亲和全家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揉又揉不得,包又包不得,孩子痛得一个劲直哭。等我下班回来,其父母问我怎么办?要不要上医院?我检查了一下,说不用,我曾经看过哪本书上讲到用生栀子粉醋敷就可以消肿止痛。试试吧!查了查,书上说栀子确实有活血化瘀止痛作用。当时考虑,这么大的疙瘩光靠活血恐怕太慢,于是又想到玄明粉有渗透压的作用,可以逼水外渗,故又加入玄明粉。又想起生大黄也有消瘀止痛的作用,况且前人已有验案,所以又加入生大黄。栀子、大黄研粉,合上玄明粉,用醋调之。第二天早上一看,一夜之间,核桃大小般的青包已烟消云散,无影无踪,仅留下浅浅的青印。从此以后,凡是遇到这种情况,不管是大人或是儿童碰伤,只要不碰破,我都用此方治之,效果颇佳。临床上看,碰伤以不超过3日为效果最好,3日以后或陈旧性扭碰伤不理想。

00001. 

论治老年便秘之经验

老年人便秘虽然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但却是一个临床中常见的最容易发生的症状。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老年人腹部肌肉松弛,直肠肌萎缩,张力减退,肠蠕动减慢,加之老年人进食、饮水少,又缺少粗纤维食物,所以就容易造成便秘。

便秘使老年人十分痛苦,轻则没有食欲,令人心烦、易怒。重者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易造成疾病突然恶化,随时都有危及生命的危险。因此,老年人的便秘不可轻视。

治疗老年人的便秘,不但是为解除他们的痛苦,也是老年人健康长寿的一个要素。古代医学家在谈养生之道时说:“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若要衍生,肠胃要清”。意思是说,保持大便通畅而无积滞,不但可以减少疾病,更能延缓衰老,令人健康长寿。老年性便秘一病,常反复迁延不愈,使用泻药虽能解一时之忧,然常致愈泻愈结,愈结愈重,使人痛苦不堪。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王老师认为,本病多因虚所致,故应治宜补虚为主,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可以细辨为气血阴阳虚损,运用不同方药施治,取效甚佳。

1.气虚便秘

症见大便干结如栗,尤其是便头特硬,临厕无力努挣,挣则汗出气短,面色黄白,神疲气怯,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弱。

王老师常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以益气通便。补中益气汤全方具有补气升阳,健脾生津之功,尤其是方中白术,必须重用生白术可至60~150g,取其既可健脾益气,又可滑润通便。同时加用枳壳30g和炒莱菔子50g,取其温和宽肠理气消食之效,而无大黄、番泻叶之类的破气之弊。两药相合,通补兼备,效果卓著。

验案 窦某,男,75岁。有糖尿病,多年便秘,1周1次,枯如羊屎,尤其是便头干硬,排便虚努难出,每每汗多乏力。平素面色苍白,动则易喘,舌淡胖苔薄白,脉弱。处方:黄芪30g,白晒参10g,当归30g,生白术120g,陈皮10g,升麻6g,柴胡6g,炙甘草10g,炒莱菔子50g,枳壳30g。1剂便通,3剂后,多年痼疾消失。坚持服药15天巩固,随访1年多,大便保持正常。

2.血虚便秘

症见大便秘结,面色苍白无华,唇甲苍白,眼睑淡白,心悸,头晕,舌淡而瘦小无津,脉细弱无力。

王老师常用首乌四物汤以养血通便。其组成为生何首乌30g,生地黄30g,当归100g,生白芍30g,川芎10g,炒莱菔子50g,桃仁、杏仁各10g,大枣10枚。方中:生何首乌、生地黄、当归、生白芍、大枣补血养血以润燥;炒莱菔子、杏仁理气消食,助其下行,防其壅滞。尤其要重用当归,一般不得低于60g为宜。上述诸药合用,解血虚所致之肠燥便秘,常取佳效。

验案 肖某,女,80岁,人干瘦,头晕,乏力,能食不长肉,舌瘦红,苔薄近无,大便干结,1周左右解1次,干涩难出,艰难无比。脉沉细无力。处方:生何首乌30g,生地黄、熟地黄各30g,当归100g,生白芍30g,川芎10g,炒莱菔子50g,桃仁、杏仁各10g,大枣10枚。用精乌汤。服药3剂后大便通畅,连服药1个月,逐渐正常,全身状况大为改善,面唇红色,精力充沛,头晕消失。大便每日1次,色黄易排。嘱常服浓缩当归丸善后。

3.阳虚便秘

症见大便秘结,面色苍白,时作眩晕,心悸,甚则少腹冷,小便清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质淡胖,苔白润,脉沉迟。

王老师常用《景岳全书》之名方济川煎二仙汤加减治疗,以温补肾阳,润肠通便。方中重用肉苁蓉600~150gg,取其温而不燥,补肾通便之功。并常加菟丝子、沙苑子以为其佐,温阳润肠通便。阳虚甚者则加制附子,俾使肾阳复则大便通。

验案 段某,男,86岁。人白胖,常头晕,怕冷,夜尿多,近因大便秘结多日,痛苦异常,遂来就诊。刻诊:面白浮胀,动作迟钝,言语艰涩,手常抱腹,诉手足冷,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微弱。处方:淫羊藿30g,仙茅10g,巴戟天15g,肉苁蓉100g,怀牛膝30g,当归15g,升麻6g,菟丝子30g,沙苑子30g,制附子6g,炒莱菔子50g。1剂肢温,3剂便通,原方去升麻、制附子,再加黄芪、桃仁、川芎等益气活血之药调治15天,诸症悉除。

4.阴虚便秘

症见大便干结,状如羊屎,口干少津,神疲纳呆,或见五心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王老师喜用增液汤加减治疗,以滋阴增液,润肠通便。俾使阴虚证除,津液复,便秘可解。方中玄参、麦冬、生地黄,滋肺、胃、肾之阴液,且可润肠。王老师强调其中的生地黄一定要大量,150~500g,量小效果不好,且生地黄大量无危险。

验案 霍某,82岁,离休老干部。平素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嗜食辛辣之品,时有头晕面赤,口干舌燥,失眠多梦,大便十数日1次,舌光红无苔,脉细数,血压180/100mmHg,血糖18.2mmol/L。处方:生地黄300g,玄参30g,天冬30g,石斛15g,知母10g,决明子30g,白芍30g,肉桂6g,炒莱菔子50g。服1剂,大便即通,失眠好转,坚持服药1个月,大便通畅,头晕消失,口干舌燥已无,血压降至正常,血糖维持在6.2mmol/L左右。嘱平素以一味生地黄水煎当茶饮,此后再无便秘之患。

在治疗老年便秘中,王老师不管什么型便秘,都要加入炒莱菔子,以增加动力,安全可靠,效果显著。

血府逐瘀汤是治怪病之灵方

近日读书看到吴文鹏老中医的几则医案,颇有同感。吴老在谈到运用血府逐瘀汤时说:“通过有关病历的观察,凡内科杂病治之不愈者,皆可考虑有关瘀血之凝滞,根据笔者数十年临床经验,确药简效宏,很值得探讨。”

这是一个行医50多年的老中医之真言。我治医近40年,对运用血府逐瘀汤亦有同感。在治疗各种杂病中,遇到一些疑难怪病时,在百法不灵,百方不效时,启用此汤后,常常是柳暗花明,出奇制胜。我的心得体会是,对有些疾病,患者症状诸多,查无实据者(即各种理化检查均正常,西医认为无病),中医又分类不明时,就用血府逐瘀汤,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运用此汤时不一定非要有瘀血指征,可以考虑从怪瘀多瘀的理论治之。实际上此类病多是西医上说的神经官能症,对这个病的治疗,血府逐瘀汤是很有效的,也就是说其有调整神经官能症的作用。再强调一下,使用此方的关键是:①症状诸多,查无实据;②多方不效,方证不明。

验案1 周某,女,36岁,石家庄桥西区市场街某厂化验员。低热延绵数月,经医院多方检查,已排除肺结核、风湿、尿道感染及肝疾病引起的低热。同时,在治疗上也用了各种方法,俱不见效,后来我所就诊。查体:唇痿,舌青苔薄白,面容消瘦,无力,时有口干感,饮而不解,腹痛,外表正常。

仲景云“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瘀热内阻,气血乖逆,故低热,腹满,口唇舌为血华之处,唇痿、舌青是血脉瘀之证候。

治疗:血府逐瘀汤加马鞭草,服至5剂后加生石膏,又服10剂,热退,腹满亦消,症悉除而告愈。(《吴文鹏医案》)

验案2 赵某,女,34岁,桥东副食厂工人。经来淋沥10余天才净,二三年经量渐多且伴有全身不适,如乳房发胀,腹痛,经来有块,色黑紫,平日潮热。烦躁,曾用归脾汤、柴胡疏肝饮、逍遥散等交替治疗,均无效。因血海本有蓄热,归脾太早,则滞而不化。查体:患者脉紧而弦,舌红紫,苔薄。

治疗:非王氏妙法不可奏效,故选用血府逐瘀汤,加生地黄、柴胡连服十余剂而愈。(《吴文鹏医案》)

验案3 章某,女,34岁,石家庄某医院护士。患者因面部色素沉着,经内科检查无明显阳性病症发现,而转入我所治疗。查体:患者脸容黧黑,如蒙灰尘,暗晦不泽,乃瘀阻窍络所致,故证兼痛经,手心热,口干,多梦。

治疗:用血府逐瘀汤加水蛭粉(吞服),颇见效,脸部黑色渐褪化,连续服药20余剂痊愈。(《吴文鹏医案》)

验案4 刘某,男,35岁,省某建二处干部。顽固性失眠数年,每于夏季尤剧,有时彻夜不眠,初服安眠药尚见效,日长则无效,近头部觉有异物笼罩,思想不易集中,压力甚大,影响工作和学习。根据以上情况,“阳气不能下达阴血之分,故目不瞑”。查体:脉弦涩,舌紫。

治疗:瘀滞窍络,夜不能睡,用安神养心药治疗不效,方用血府汤,原方血府逐瘀汤加远志6g,炒枣仁25g,瓜蒌9g,茯神9g。水煎服,10剂而愈。(吴文鹏《五十年行医心得》)

00001. 

如何判断丸药是否变质

丸药的保存应密闭防潮,置于室内阴凉干燥处,但往往因为存放方式不当或存放时间过长等原因,导致腐败变质。已经变质的丸药不能再服用,因为变质的丸药已完全失去药效,不但不能治病,还可能引起新的疾病。所以,对变质丸药的识别与鉴定便显得至关重要。如何识别丸药是否变质呢?除了查看其生产日期外,还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 看

首先看其外部的包裹物是否异常,如果外包装小纸盒或蜡壳已经霉变,那么里面的丸物十有八九也已经不新鲜了;其次看其外观色泽。正常的蜜丸表面应该光滑圆润,呈棕黄色或黑棕色,以朱砂为衣或金箔为衣时分别呈朱红色或金黄色,但贮存日久或包装不严密的蜜丸。可因其水分的失去而变硬,表面无光滑润泽感,贮存不当或制作不卫生时,亦常常会有生虫或霉变现象。

2. 嗅

正常新鲜的丸药有一股特殊的中药香味,如果是蜜丸,还应当有蜜的香味。如果药丸有怪味、酸腐味而没有正常的中药味,则表示已经变质。

3. 尝

直接用嘴尝,通过味觉予以判断。正常的药丸药味浓郁,变质的药丸有酸腐味,无发粘感,晨起空腹服药时,感觉更是如此。

民间医秘“三两三”

记得1961年新年,我在谈起《江西中医》熊梦“冷庐医话”载“三两三”用于一切久不愈之皮肤病经验有卓效,熊梦说:“吾之开业期中,曾用此治疗数例患荨麻疹,病程达十余年之久,服用此方月余,收到根治效果,诚良方也。”

我好奇地问宋老(宋孝志),“三两三”方出自何书?为何人所创?图书馆能否借到?宋老说,“三两三”是民间医秘传镇宅之宝,无创作者和书籍流传于世。你这一问,使我回忆起1936年资兴民间医生袁国华先生,他在宜章执业,与我性情相投,交往年余,因其年已古稀,没有著作,也不带徒,因恐家中秘传良方失传,才把“三两三”口传心授给我,今年我挤时间把它整理出来。

1962年第2期《广东中医》刊登了宋老整理发表的袁国华先生的“三两三”,全文抄录如下:“三两三”,亦称“三两三钱三”,很可能因为方剂分量而命名。名为“三两三”的方剂大都属于秘传,多捷效,一般掌握在民间医师手里,草药医掌握的更多,所以在群众中流传这样一句话,“病要好的快,须用三两三”,可见群众对“三两三”的评价。

“三两三”的组成,一般都是4味药,君臣佐使配合很严谨,每一个“三两三”的汤方,都有三分保密药,由医师亲自加入汤内,虽然加的只是三分药,而疗效就高很多了。

1.“疮疡三两三”

处方:生黄芪30g,金银花30g,全当归30g,生甘草9g,川蜈蚣0.1g。

方解:

金银花治一切风湿气;当归治一切风,除湿痹;黄芪能止诸经之痛;甘草通经脉,利血,坚筋骨,长肌肉;蜈蚣善走祛风。蜈蚣辛温有毒而能除风攻毒,主治丹毒痰疮,便毒瘰疬,用于迁延日久之疮疹,更具殊功,此物虽有毒,但在能解百药毒的甘草协调之下,无不良反应。黄芪、甘草宜生用,不宜炙用,炙则纯属内补,排毒之力转微。

功用:养气血解毒。

主治:疮疡、肌肉风湿、风疹。用于久治不愈的皮肤病及荨麻疹等。

验案:

刘某,男,40余岁,患肌肉风湿已10余年,更历多医,迄未根治,甚以为苦,后更生黄水疮,自以为疮疹小毒,未曾就医,迁延2年余,形体日惫,前来就诊,详其病情经过,按辨证施治标本先后原则,先治其新病,予“疮疡三两三”6剂,药后不但黄水疮结痂告愈,肌肉风湿痛亦随之大减,遂教再将原方服6剂,肌肉风湿痛亦获痊愈。后经访问未复发。此后,每遇肌肉风湿痹痛之久治无功者,转予本方,莫不获效。

邱氏,女,20余岁,经闭3年余,多方疗法无效,时发风疹来诊,予本方服3剂后,风疹愈而经行。后曾多次用于体弱经闭患者,均得奇功。

2.“首风三两三”

发病有时的头痛或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顽固性病证,不易根治,如果气候有变化,或将要起大风时,先一日必出现剧烈头痛,正如《内经·风论》所说:“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处方:麻黄(打碎节先煎去沫)30g,桂枝(去皮)30g,罂粟壳30g,甘草9g。痛偏于左的加龙胆草0.1g;痛偏于右的加钩藤0.1g;痛不偏的加陈细茶0.1g。

煎服法:

用水约4碗,先煎麻黄,沸后去净沫(或连水都去掉),再用600ml水纳诸药同煎,取水240ml,分作三服,一服痛已即止后服。

禁忌:服药6日内禁生冷、油腻、鱼腥酸辣,36日内禁房事。男女同法。

本方剂量不可减轻试用,否则患者容易产生抗药性,以后再足分量,亦不生效。

注意事项:

麻黄必须打碎节,先煎去沫,或去头煎,桂枝必须去皮,不然会有鼻衄的后果。

头痛的原因:头痛、偏头痛久而不愈的主要原因是风寒入于骨髓,一般性头痛,其痛不会逾月的。

正如《素问·奇病论》中说:“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新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又如《素问·风论》中所说:“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所沐中风,则为首风。”

治则:祛风逐寒为主。

方解:

凡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故必使之从皮毛而出。本方麻黄散寒,桂枝祛风,更以罂粟壳固表止痛,甘草和中。痛偏于左为肝气上逆,用龙胆草泻肝火;偏于右者为百肺失清肃,以钩藤平息肝风(左右以先天八卦定位:东方震木为肝;右为兑金为肺)。陈细茶解结止痛,服之鲜有不效者。轻者一服即愈,重者2剂必愈。如服1剂不效,不可再服。因尚有不属于风寒入里之头痛,如梅毒蕴结、胃热熏蒸等,就不是本方所可治疗的。

验案:

邓某,男,50多岁,患偏头痛10年,发则头面汗出,每遇气候将变,疼痛必甚,适有袁国华医师在宜章执业(时在1936年),我即介绍予之医治。袁医师予首风“三两三”,服药1剂,其痛即止,后屡经访问,迄今未复发。

3.“跌打三两三”

病者从高树或楼上失足跌下,伤重垂危,看伤者没有破皮折骨,只用“跌打三两三”就行了。

处方:全当归30g,金银花30g,大川芎30g,穿山甲(代)9g,滇三七(研冲)0.1g。

煎服法:

此药将酒一碗,水两碗,合煎取一碗半,分2次温服。服第1次约经4小时后,伤者必然大便,若便中带血,不必惊讶,继续二煎服下,次日必渐能行动,再将原方配服1剂,静养2~3日就可以劳动了。

用药的理论依据: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急虚身中,卒至五脏闭绝,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坠溺,不可为期······”就是说,跌仆、溺水这一类外伤,就由于本身虚竭,仓猝支不住而出现失足沉溺,以致五脏闭绝,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这在诊脉上是不可以预期的。如由高坠下,必须一时出现目眩心悸才会失足跌下,这就是所谓急虚身中。

治则:通经脉,活气血。因为是急虚,所以着重通气活血;因为是身中,所以着重在解结去瘀。

方解:

本方当归除客血内塞,温中止痛,破恶血,生新血,协同川芎理一切血,去瘀血,养新血;金银花通行十二经,消诸肿痛;穿山甲(代)出阴入阳,通串经络,能直达病所;三七散血止痛,于跌仆未出血者,更为要药。君臣佐使配合得宜,真有起死回生之妙。如果骨断筋折,就不属于本方范畴了。

论真脏脉:

《素问·玉机真脏论》“急虚身中”一段,读不明,历来注家都解释为“内伤”,不想想在临床上的“内伤急中”是没有不出现真脏脉的,只有坠溺之类的外伤,虽由急虚所引起,但不会出现真脏脉。古人正恐人误会内伤,所以举例“譬于坠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脉虽不见犹死也。这里要指出的内伤脉象,一息5~6至是决不会死人的。外伤就不同了,血伤之后,应当脉见迟涩,若有数象,证明瘀血入心,舌中必见瘀点,这就很危险。

第二天我特地访问伤者,他说:“昨日吃了药后,大便下了2次血,当时觉得周身舒服,疼痛减轻。”我问:“你怎样在树上摔下来的?”他说:“我在树上,忽然心中悸动,头眩眼花,手脚支持不住,就跌下来了。”这样对照袁医师所说,确实和事实相符,不能不令人心折。以后这一“跌打三两三”,我常在临床上应用,都收到了如期效果。

验案:

1947年,有一曾姓者,由高楼跌下,牙关紧闭,气绝无声,其家中人请村中一跌打医师诊出,该医师见病危重,连摇头表示不可救药,当时我正在该村出诊,遂请同往救治,检查伤势后即处原方予之,那位跌打医师不信,并有激词,我即对伤家说:“吃了这3服药便可挽救。”药煎好,即将滇三七末调入汤中予服。药后腹中雷鸣,过了3个多小时,伤者渐知人事,再将二煎药服下,又过一时许大便1次,便中纯为紫色血块;第2日原方继续服1剂,又下紫黑血块2次,疼痛消失,已能步履;第3日再服1剂,便中已无血,伤势也基本好了,那位跌打医师方才信服。以后三四年当中他用此方治疗15例,没有不收到效果的。

按语:

1976年五建老工人为中医研究院盖房,墙高2m多,夜间施工,一老工人失足从铁架跌下,上午8点多用担架抬至门诊,神志清醒,跌下已5个小时,不见出血征象,受了点惊吓,臀部先着地,地下是从根基翻上的湿土松软,所以伤的不重,脉无涩象,方处以减半“跌打三两三”5剂,7天假满就能来上班了。

4.“溃疡三两三”

处方:赤小豆30g,天花粉30g,贝母30g,大冰片0.1g。

主治:痈疽溃后,久不敛口,或远年近日之溃疡均可敷贴。

用法:

上药各研成极细末,称足分量后,再将药末和匀,视疮口大小分为2包或3包,每包用鸡蛋清调敷,日换1次,换下之药,不可扔掉,将脓血放置净土上,(地气)吸去其毒,次日仍以鸡蛋白合前药匀调包敷,以1剂交替使用,至愈为止,药力始可用尽。

此药用后可保存,使用次数越多,效越大,看来不符合卫生和科学原理,但在实践中确是如此,原理在哪里,仍不可得。

验案:

彭某,男,60余岁,中医师,足生痈毒,冬愈春发,往始20余年,内服外敷,百药不效,后来求诊时自称为臁疮,遂予本方敷贴20余日,即告痊愈。

吴氏,女,患手背发1年余,溃后肉腐见骨,更历十余医,均未见效,因家贫寒异常,遂教向彭某家乞其余药,敷贴十余日,即生肌敛口而愈。其邻居家有小孩,头部生一疖毒,已3年余,医药未效,吴氏以余药予之,敷贴六七日,亦获痊愈。

按语:

“三两三”在《广州中医》发表后,还赠了一本杂志,即1962年第2期,我一口气将“三两三”读完。晚饭后和宋老闲聊,问其是否全部把“三两三”发表,他说还有一些“三两三”,在临床上未验证,所以没有发表,加之已过26年,也忘掉一部分。

5.“热痹三两三”

处方:益母草30g,透骨草30g,仙鹤草30g,知母9g,制马前子0.1g。

主治:热痹及类风湿关节炎及痛风等。

按语:我从此方化裁出一个痛风丸,专治痛风。

6.“安眠三两三”

处方:生地黄30g,酸枣仁30g,茯神30g,防已9g,朱砂(分冲)0.1g。

主治:少寐易醒(即神经衰弱症),但朱砂不能多服,6-12剂即可。

按语:本方有防己地黄之意,若温服后加白酒或黄酒一杯,则会“不安神而神自安”。

7.“自汗三两三”

处方:生黄芪30g,生龙骨、生牡蛎各15g,黑豆30g,炒白术9g,灯心草0.1g。

主治:自汗出。宋老常用此方,惜未将底方保存下来。笔者也常用,常去炒白术,加桑叶9g。

按语:

1964年,为了治急性血吸虫病导致顽固性鼻衄,中西医皆束手无策时,我创制了“镇衄三两三”(生地黄30g,桑叶30g,白茅根30g,党参10g),用于治疗除阳虚以外的各种衄证,如鼻衄、耳衄、齿衄、眼衄、唇衄、指衄、肌衄(血小板减少)、精衄(精索炎症)、腘衄、乳衄等。特别令我高兴的是,“镇衄三两三”,每服1剂,可提高血小板1万,一般7剂,衄血可止。若阳虚则用甘草干姜汤(甘草6g,炮干姜155g),5剂即可,再用附子理中丸善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源流-宋孝志》高齐民笔记)

8.抗癌三两三

处方:黄芪30g,土茯苓30g,生薏苡仁30g,当归30g,甘草10g,党参20g,五灵脂20g,莪术、白术各20g,赤芍、白芍各15g,桂枝15g,姜黄30g。

功能:益气扶正,抗癌解毒。

主治:各种恶性肿瘤,可减轻痛苦,延长生存期,带病延年,同时与放疗、化疗有协同增效减毒的作用。

方解: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瘤”的记载,《黄帝内经》已经有“肠覃”“石瘕”“癖结”等病的论述及“坚者消之”“结者散之”的记载。后代医家称之为“瘿瘤”“赘瘤”“噎嗝”“恶疮”“岩”“癌”。

肿瘤的发生可总括为正虚、气滞、血瘀、痰凝、毒聚,方用黄芪、当归益气养血扶正,生薏苡仁、土茯苓利湿解毒抗癌,党参、五灵脂益气化瘀,相畏相激,莪术、白术攻补兼施,健脾抗癌消瘤,姜黄行气活血,抑制癌细胞生长,阻挡其转移,桂枝、芍药、甘草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建立中气,全方成扶正抗癌之功。

目前,部分学者已经认识到肿瘤的发生是细胞间调控与信息传递被打乱,致癌作用是一个有逆转可能的连续统一体,过度杀伤癌细胞有可能会损伤机体的正常反应性,破坏内环境平衡,使原已失衡的机体调控作用更加恶化和紊乱。有效地治疗并不需要肿瘤的完全消退及肿瘤细胞的全部杀灭,而是要提高其基因稳态和自我康复的能力。

本方在杀伤肿瘤细胞方面不如化疗药物作用强,但其可扶正抗癌,以求带病延年,减轻痛苦,与化疗药有增效解毒的协同作用。

加减:

鳞癌注重化瘀,加桃仁、水蛭。腺癌注重燥湿化痰,加海藻、贝母、半夏、天南星。甲状腺肿瘤血碘低者重用海藻、昆布、海浮石、海哈壳,血碘高者则禁用。肺癌尤需防燥,加天花粉、五味子、百合。肝癌加郁金疏利肝胆。食管癌加威灵仙。骨癌需补肾解毒:加骨碎补。乳腺癌重用漏芦。各种癌转移至淋巴结,注重软坚散结,加鳖甲、鹿角霜、牡蛎,属于寒毒蕴结者,重附子;阻塞脉络,静脉、淋巴回流受阻,肢体水肿者应通络利水,加地龙、鸡血藤、泽兰、泽泻、益母草;消瘦,营养不良,白细胞降低,加熟地黄、山药、人参、紫河车、灵芝。

五虎消瘤丸:蜈蚣、全蝎、守宫、蜂房、干蟾皮、半夏、贝母、白术、海藻、山慈菇、鳖甲、西洋参、阿胶、鹿角胶、灵芝、紫河车、砂仁。为蜜丸,每服15g每日2次。糖尿病患者改为水丸。此方立足于补益精血、抗癌消瘤。

验案:

李某,女,78岁,2002年3月4日。右侧乳腺癌并淋巴结转移,肿块约5cm×6cm,压痛(+),质硬,神疲,气短,乏力,面色萎黄,舌淡红,苔中后部,灰黑腻而润,脉沉弱,此气阳两虚,湿聚成毒。处方:黄芪30g,土茯苓30g,生薏苡仁30g,当归30g,甘草10g,党参30g,五灵脂30g,莪术、白术各30g,海藻30g,炮附子(先煎)20g,木香15g,郁金20g,姜黄30g,大黄10g,半夏30g,牡蛎30g,漏芦30g。同时加服五虎消瘤丸。治疗1周,灰黑苔消退,前方去大黄加鸡血藤、木鳖子等,前后治疗8个月,除肿块依旧,余与常人无异,1年后间断服药,随访2年,面色红润,精神矍铄,带瘤生存,无明显不适。

验案2 秦某,男,67岁,2007年12月10日。胸脘灼热空豁隐痛,纳呆,乏力,二便尚正常,舌淡红,胖嫩,苔薄白腻,脉沉弱无力。胃镜:①Barrett食管:黏膜稍粗糙,距门齿30cm右前壁可见约0.3c3cmx0.5cm卢戈染色淡染区,边界尚清,质软,下段齿线上0.5cm右前壁可见约0.5cm×0.5cm黏膜呈橘红色改变,边界清,表面尚光滑。②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胃底及胃体部黏膜麻疹样充血,胃窦部黏膜散在片状充血斑及脐样隆起糜烂。病理诊断:均为少量增生、增厚的黏膜鳞状上皮。

此中气不足,瘀毒为患。处方:黄芪30g,生薏苡仁30g,土茯苓30g,当归30g,甘草10g,枳实10g,莪术、白术各15g,党参15g,五灵脂15g,桂枝15g,赤芍、白芍各15g,半夏15g,贝母10g,桃仁10g,蚕沙15g,木瓜15g,生姜10g。每天1剂。

1月3日复查胃镜:食管黏膜光滑,管腔通畅,蠕动良好,胃窦部黏膜粗糙散在片状充血区,十二指肠球部散在片状充血区。

注:Barrett食管为癌前病变,西医嘱定期复查,且自确诊至服中药期间只服阿莫西林、西咪替丁数天,余未做特殊治疗。

此方对于以下疾病也有效果。

1)脓疱病

刘某,女,57岁,2005年10月27日。左手患掌跖脓疱病,无瘙痒,脱皮,久治未愈,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缓。处方:黄芪30g,生薏苡仁30g,土茯苓30g,当归15g,甘草10g,蜈蚣1条,天花粉15g,白芷15g,桔梗15g,白鲜皮15g,赤芍15g,玄参20g,蒲公英30g,夏枯草30g,漏芦30g。服药5剂脓疱即减轻,前后治疗1个月,脓疱消失。

2)天疱疮

高某,男,70岁,2007年7月13日。患天疱疮2年,近1个月加重,以四肢为主,水疱大如核桃,破溃后流淡黄色液体,而后结痂脱落,皮肤近于腐败,之即脱落,脑梗死、脑萎缩多年,左上肢已僵直,右肢屈曲,不能屈伸,卧床2年,饮食、二便正常,舌红而艳嫩苔少,脉濡略数,此属本虚标实;中气不足、湿浊瘀毒为患,治宜甘温补气利湿解毒。处方:黄芪30g,生薏苡仁30g,土茯苓30g,当归15g,甘草10g,蜈蚣1条,苦参10g,玄参、丹参各15g,牡蛎30g,天花粉30g,何首乌15g,白鲜皮20g,牡丹皮15g,赤芍15g,生地黄15g。

外用两方:

1:枯矾、滑石、蒲黄、大黄、黄连、血竭、青黛,等份为末。

2:苦参、玄参各15g,黄柏1 g,花椒10g,白芷1 ,蒲公英30g,百部15g,白头翁15 ,虎杖10g。水煎调方1外覆患处。

服药3剂,水疱未新发,出现腹泻,每日2~3次,前方去何首乌加地榆,巩固15天后,减少利湿解毒药,合入人参养荣丸方意,补养气血,生肌长肉,选用熟地黄、鸡血藤、肉桂,疗效巩固。

附注:邪气留恋,正气已虚,甘温补益为正途,但是毒已入营血,故而甘温恐有助焰之弊,配伍咸寒方为妥当。

3)前列腺炎

周某,男,37岁,2007年6月13日。近6个月排尿无力,尿流不畅,尿频每日7~8次,无尿痛,前列腺液常规:卵磷脂小体(十十),脓细胞成堆,舌淡嫩红苔薄白,脉沉缓。处方:黄芪30g,生薏苡仁30g,土茯苓30g,当归15g,甘草30g,蜈蚣1条,蒲黄30g,琥珀10g,萆薢30g,白芷15g,附子30g,牡蛎30g,虎杖15g,泽泻10g,五灵脂15g,独活10g,败酱草30g。

服药1周即见效,加减治疗至7月20日,无明显不适,前列腺液:卵磷脂小体中量,脓细胞(-),白细胞3 ~6个/高倍,临床治愈。

附注:此症虽谓前列腺炎,但不可一见“炎症”即苦寒攻破谓之“解毒”,而应以补气温阳扶正,活血祛瘀生新,利湿降浊解毒为大法,甘草大量即可解毒,又可增液,防甘温及渗利药伤阴,黄芪补中气以祛邪解毒,得附子温振元阳,其效更宏,又以泽泻淡渗、牡蛎咸寒制附子之燥热,五灵脂化瘀祛浊,萆薢利湿化浊,琥珀活血通淋。卵磷脂小体也属于正气阴精的一分,“温补而愈,愈出自然;攻破而愈,愈出勉强”。

4)湿疹

夏某,女,34岁,2008年3月14日。面部慢性湿疹1年,色暗红,瘙痒,少许渗液,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加重,舌淡苔薄白腻,脉沉弱无力。经用利湿解毒之药无明显效果。予以补气扶正,利湿解毒,养肤润。处方:黄芪30g,生薏苡仁30g,土茯苓30g,当归15g,甘草10g,白鲜皮20g,地肤子20g,升麻30g,何首乌15g,丹参20g,蛇床子20g,炮姜10g,蒺藜20g。

服药5剂,湿疹明显减轻,再服1周基本痊愈。

5)荨麻疹

房某,男,45岁,2008年5月15日。荨麻疹,夜发昼消,瘙痒,皮疹色红,皮肤划痕症(十),胸闷气短,体力不支,外阴潮湿,性功能降低,便黏腻不爽,舌暗淡红苔薄白,脉沉弱无力。久治不愈,抗过敏药只能控制当时发作,中药祛风止痒、利湿解毒、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皆无明显效果,为气虚湿毒内盛。处方:黄芪30g,生薏苡仁30g,土茯苓30g,当归15g,甘草10g,艾叶15g,荆芥15g,防风10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桂枝10g,白芍10g,乌梢蛇1 ,茅根20g。

服药2剂皮疹消失,偶见零星几个单发。

6)扁平疣

范某,女,40岁,2005年3月15日。面部扁平疣6个月,以前额为多,皮损如粟,光滑,质软,轻度瘙痒,面色晦暗无华,舌淡胖,脉沉弱。处方:黄芪30g,生薏苡仁30g,土茯苓30g,当归2 ,甘草10g,蒲公英30g,升麻20g,白芷10g,夏枯草15g,桂枝10g,白芍15g。治疗3周,病变皮损基本消失,嘱其服参苓白术散善后。

7)红斑狼疮

林某,男,25岁,2007年3月8日。患红斑狼疮3年,双手可见盘状红斑,上有角质屑黏附,拭之不去,部分可见萎缩性瘢痕,略有凹陷。尿常规: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2.73g,血常规:白细胞3.5x10/L,长期服用爱若华(米氟米特)、泼尼松维持。自诉手部红斑冬重夏轻,四末不温,舌淡红,胖大,苔薄白润腻,脉沉细无力。此气阳两虚,湿毒内盛。处方:黄芪30g,生薏苡仁30g,土茯苓30g,当归30g,鸡血藤30g,升麻30g,鳖甲20g,生牡蛎30g,丹参30g,赤芍、白芍各15g,地龙15g,桂枝5g,甘草15g,附子10g。加减治疗2个月,手部红斑基本消失,白细胞4.9x10/L,6个月后,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0.38g,临床治愈。(《三两三临床与运用》

温化经络汤治坐骨神经痛

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经验录—习方心悟

腿痛门包括坐骨神经痛,原发性由寒冷引起,继发者因神经遭受邻近组织病变所致,开始发自腰、臀部,沿大腿后侧放射到脚跟,持续性加剧,如针刺或灼热感,站立时腰向一边弯曲,严重的无法行走和翻身。老朽常投温化经络汤,有独活15g、桂枝15g、白芍30g、乌头(先煎60分钟)15g、丹参30g、川牛膝15g、当归9g、细辛6g、两头尖15g、制乳香9g、炒没药9g、秦艽15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连用20-60天,可见良效。躲开潮湿,避免扭伤腰膝。

本文中张老分享温化经络汤治疗下肢疼痛类的坐骨神经痛,从原方组成和张老论述看,此方针对的是寒邪瘀阻经络导致的疼痛,因此选择当归四逆汤和乌头汤合方为主要结构。方中乌头用量较大,为了用药安全一定要先煎一小时。目前颈肩腰腿痛疾病是一个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临床中小郎中也建议患者要综合治疗,针刺、艾灸、推拿、中药内服、外用药物熏蒸配合治疗,可以明显缩短病程,减轻痛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