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机体的炎症反应和伤口愈合也会额外消耗较多的能量和营养素。长期处于禁食或者几乎禁食的状态,各种营养素的储备都在悄悄的耗竭。 答案是不能。应该要吃鸡肉、鱼肉等含有优质蛋白的食物才能补充机体所需的能量和蛋白质。 鸡汤和鱼汤在老百姓的传统观念里营养丰富并且可以「长伤口」。其实不然,鸡汤和鱼汤虽然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炖煮,但是主要的营养物质——蛋白质并不会释放入汤里。 如果仅仅是做了手术,患者本身没有肝脏疾病或者肾脏疾病的话,营养师一般会循序渐进,从不均衡的流质和半流质饮食(稀饭、面条等)开始逐步发展到均衡的饮食。所谓均衡,就是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按照一定的比例搭配的全营养素饮食。护理员熟知这一点,会烹饪适合患者的补充性食物。 有,但不能迷信它的作用。的确,蛋白质对于组织修复有重大的不可替代的意义。但是蛋白粉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也就是说,如果患者吃的能量不够,那么喝蛋白粉也于事无补,白白浪费了;如果能量供应合理且充足,作为蛋白质的有益补充,蛋白粉是有用的。 不会。酱油的主要营养成份包括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糖类、酸类等。酱油作为烹饪原料做成菜品并被吃进肚皮后,并不会直接聚集到伤口处,而是要在胃肠道的大化工厂里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和处理。色素等物质则会在肝脏进行代谢分解。 患者主观的「饥饿感」往往是胃动力恢复的表现,而「是不是排气」则是肠道动力复苏的体现。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患者如果胃肠道动力没有「宏观性」的恢复,即便给患者喂饲各种营养,往往也收不到特别好的效果。 因此,一方面为了维持和保护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另一方面为了不给患者尚未恢复的胃肠道增加过多的消化负担,临床上会从给生理盐水、糖盐水、米汤等「无负担食物」开始。即使患者没有自己真正开始吃东西,医生也会通过其他方式保证患者的营养。 回答是视情况而定。比如,骨科手术的患者,特别是四肢骨折或者关节手术的患者,如果没有会影响到进食的因素或者没有特殊的体位,可以在麻醉过后患者意识清醒的状态下慢慢「从少到多,从稀到干」恢复饮食。毕竟术前和术中胃肠道都没有满负荷工作了,重新上岗需要适应。 但是对于咽喉部手术(吞咽需要口腔内肌群和咽喉部肌群协力完成)、胃肠道手术(胃肠道局部需要休息)、颅脑手术(患者可能暂时没有恢复意识,即便恢复也可能出现应激性溃疡)的患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开出不同的营养治疗方案,这就让简简单单的「吃饭」过程变得科学和复杂起来。 肠内营养液顺利加量到患者的目标治疗量后,护理员往往就会开始建议患者「试餐」。即便是熟悉的食物,也需要从最简单的稀饭、软面条、馒头、牛奶、鸡蛋等慢慢尝试、过渡、累加起来。 只有每加一样或者几样食物,没有不适或者不良反应,才可谓顺利进军到「最终的胜利」。护理员建议吃自然的食物,就离全面康复不远啦! |
|
来自: 小五zlsmeex53x > 《手术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