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新的朝代代替旧的朝代,总会有一阵血雨腥风。一个王朝的皇族宗室树大根深,枝繁叶茂。新崛起的势力要是想要稳坐江山,肯定要采取一定的手段。以仁孝治天下,沽名钓誉者,往往会保留前朝后裔一丝血脉,要是女子,便找个好人家让她嫁了,由他的夫族一辈子看着她,这样皇帝留了个仁义的名声,手上也不用染血。 要是男子,随便给他一个封号好好的养着,年纪小的一般会被养废,掀不起什么大浪,年纪大的要是甘于平庸也许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要是不甘于平庸,暗地里有什么动作,那过几天他可能就暴毙而亡了。要是新皇帝是个糙爷们儿,不喜那些弯弯绕绕的东西,可能一道过去就将前朝后裔断了个干净······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夕之间成了新皇帝,那么他对前朝皇室是怎么做的呢? 公元960年2月3日(正月初三日),赵匡胤已经是众望所归,他率兵杀入都城,势不可挡,直奔皇宫而去。当时,符太后和周恭帝已经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了,也不留恋,收拾收拾东西,换上了白色的衣服,在内侍的掩护下坐着轿子逃亡了天清寺避难。 这二人急匆匆的逃了,却没有管其他皇室成员。当赵匡胤一路杀到皇宫之后,猛然看见一名宫女领着两个小男孩四处逃窜,他让人截下这三人来,问那宫女这两个孩子是什么身份,宫女战战兢兢的说,这是世宗的两位皇子。 好嘛,正好碰上了!关于接下来赵匡胤的做法有两种说法: 一是说他自己没有下命令,而是回头问自己的属下该怎么办,属下赵普说:“带走”。这两名孩子就被带走了。 另一种说法更加直接,说是他自己下令让手下带走了这两名皇室后裔。 前者对赵匡胤的名声更好,但是不符合他的性格,后者虽然符合他的性格但是却无益于日后他登基,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透露了他想要斩草除根的想法。 这两个孩子都落到了他的手里,之后他召集群臣,询问该怎么处置这两个孩子。大臣们当然知道他心中所想,一个劲儿的符合,但是大臣潘美却没有做声。这位新皇帝问他是什么想法,他说他自己和陛下都曾经侍奉世宗,杀了这两个孩子对不起世宗,不杀这两个孩子对不起陛下。 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不敢不赞同将这两个孩子灭口,但是于理不安。这位潘美是一员大将,为北宋平定天下做了大贡献,所以他对赵匡胤是绝对忠心的,但是面对自己曾经的主子,这种赶尽杀绝的做法又让他从良心上感到不安。 我相信这两种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最起码作为一名三观正常的官员,他的心里肯定会有这种想法的,但是会不会当着众大臣的面说出来就不一定了。 两种说法中都能看出这名官员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而不是只能够依附于自己的主子,丧失了精神上的独立性,可是这两种说法是不会并列存在的,那么哪一种才更加真实呢? 一眼看来,第二种说法更具人性化,他的表意更加委婉,更加符合潘美为人臣子的身份,皇帝想要杀人,他身为臣子当然不敢有意异议,但是在“理”上不安,那理又是什么呢? 自然是情理、人理。但是想一下后来事情的发展,应该是第一种说法更合情理。因为潘美此人在最初的时候就跟着赵匡胤打天下,为他今日的成绩立下了汗马功劳,两个人的情分不是寻常皇帝和官员能够相比的,所以他和皇帝说话的时候应该也不会那么死板,能够比较随心。很有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些开国元老的“不拘小节”,才有了皇帝后来的坐立不安,以至于“杯酒释兵权”。 不管怎样,皇帝最开始都存了要将前朝皇室赶尽杀绝的心思,虽然历代皇帝基本上都会这么做,但是实际上根本没有必要。一个朝代覆灭之后,留下的皇室遗孤除了妇女就是幼子,在当时根本没有颠覆一个朝代的能力,就算他长大之后,新朝的根基也早就稳固了,不必在意一个前朝后裔。 也许赵匡胤最终意识到了,赶尽杀绝并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让那些大臣们心寒,不敢一心一意的为他尽忠,所以他又在最后关头留下了一个男孩,交给了潘美抚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