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梨园杂谈——言慧珠谈梅派艺术(言慧珠练功录像曝光)

 百战归来 2017-03-20

言慧珠


言慧珠与师父梅兰芳先生


梅先生表演中手式优美而且丰富,是很久以前就引起了国际上的表演艺术家们的重视。苏联舞蹈家乌兰诺娃第一次看到梅先生表演引起她最大注意的是手。我以前知道的旦角手式不多,只是翘着小手指头,指指戳戳等几个简单的公式。梅先生把生活中各种各样手部动作经过艺术加工.能够更生动地表演剧中人的感情,也加强了优美的舞蹈性。我这些年学习老师的手部技术过程中,体会到这是技术练习中一个繁重的课题。像《霸王别姬》这类披斗蓬穿鱼鳞甲、没有水袖的戏,手部动作是非常重要的。在月下巡营南梆子曲声中,梅先生脚步踩着胡琴的过门,双手揉胸,然后双手一弹,正在小锣节奏上,充分表现出虞姬郁闷的心情,同时又给观众一种优美的感觉。如在念“此时逐鹿中原,群雄并起,偶遭不利也属常情,稍挨时日,等候江东救兵到来,再与敌人交战,正不知鹿死谁手。”一般是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虞姬用鼓励的动作和语言对霸王表示委婉的宽慰.我们从他的手式中看出一种鼓舞的力量。霸王唱垓下歌时悲剧的发展达到了顶点,梅先生用双手往上指(象征力拔山兮)和牵马(象征乌雅马)种种手势在帮助唱词的内容制造悲壮的气氛上是起了极大作用的。 

在面部表情方面,眼神是重要的部分。梅先生在眼神的运用上正如人家说“眼睛是灵魂的窗户”那样,传达了剧中人最深邃的内心世界。记得有专家说过梅先生在表演中每一秒钟都对观众负责。我想就在于梅先生善于集中使用,从不浪费他的眼神,像霸王垓下歌唱到“虞兮……”等,梅先生把目光略低,稍微眯着培养一下,等场面上打“搭搭”霸王唱“奈若何”时,再向霸王注视,使每一个观众都感受到虞姬一直不忍心让霸王看见她的泪眼,终于在这慷慨悲歌之后,一下对着,二人心底的悲哀都强忍不住,相抱而泣了。面部的动作不大,表现力却非常之强,假设这一段表演成虞姬只是紧锁双眉,盯着霸王看,以为能表现出二人的情分,可是想要达成悲剧更高的高潮反会显得没有力量了,这只是梅先生眼神技术上千万种表演方法中一个例子而已。 

梅先生《霸王别姬》剧照

在身段方面,梅先生舞台上的一举一动,都组成了最美的画面。但是一千张一万张画面都不能完全表现梅先生表演中的姿势,因为贯穿着整个表演的并不仅是若干姿势的排列,而是在戏剧进行始终一贯是连结有目的的清晰地带着感情烙印的舞蹈性身体动作。同时梅先生又深谙音律(梅先生的祖父是著名胡琴演奏家梅雨田先生,自幼家学渊源),六场通透(就是精通文武场各种乐器),这在梅先生自己表演时能掌握节奏有着重要的关系,因为京剧的动作具有舞蹈性但又不是单纯的舞蹈。没有事先为戏剧制成舞谱的音乐家,一切节奏的掌握都必须要由演员自己进行创造与掌握,场面的鼓点通过角色内部感情掌握与演员唱念做打相呼应,产生了完美的节奏。梅先生不是机械地适应节奏,是在非常合拍、圆滑柔和的节奏中显示出优美的格调,是表演中最高境界的节奏感。像别姬舞剑前在“长锤”声中脚步,梅先生以身体的动作,配合在节奏中,表现虞姬悲伤欲绝的心情。如果我们生硬的赶着“锣经”或者忽略“锣经”,都不能达到优美的境界。在“二六”的过门中步子和身体各部适当的适应着胡琴点子,使人得到高度节奏上微妙的享受。 

梅兰芳与言慧珠表演昆曲《游园》

梅先生的舞剑是自剑术脱胎,把它美化为舞蹈化了,每一个姿势都由剑术蜕化而来,处处有着音乐感,不是摆姿而是肌肉关节都服从着音乐的感觉在起舞。我初看老师的舞剑觉得并不难学,花样简单,只要知道路子就行了,可是十年来何止看了百次,到底学不像。我们舞剑是“耍剑”,因为严格地分析,不合舞蹈规律,尽管大地位不错,剑花也灵活,大体上也有板,可是让舞蹈家和国术家来看,就要贻笑大方了。因为我们是在摆姿势,不懂剑法解数,又缺少内在节奏感,只是一招一式的姿势排列而已。梅先生理解剑法招数,掌握了每一个姿势的重心,虽然是舞蹈,可是并不失去剑术的基本精神,这也说明梅先生善于吸取,丰富了京剧舞蹈艺术。

梅先生舞剑

凡是学京剧的人都是从学唱入手,京剧界是管“演戏”叫做“唱戏”,观众也习惯不说看戏而叫“听戏”,所以唱工在京剧表演中占着最主要的地位。梅先生的唱腔是家喻户晓的。《生死恨》的“耳边厢”,《凤还巢》的“本应当”等几乎是人人会唱的。我个人觉得最难学的除了腔调清朗甜圆之外,情感之饱满、吐字之清晰,都是要下很深的工夫才能有这样的成就。老师吐字清晰,任何人都听得准确而清楚,不懂戏词的也很容易听懂。小嗓子最不易听出字音,在今天文艺面向大众,不是为少数顾曲周郎击节细赏,要使每个人都听得懂,是很重要的。我想梅先生拥有京剧史无前例惊人数字的观众,这恐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念白方面,梅先生已把它发展到进入了很高的层次,没有一句不是渗透到角色台词本质中去的。京剧念白是有它传统的技术的,例如气口、咬字、顿歇、节拍等,但也有一部份衍化到只剩下空洞语气即纯技术的东西,念白下面没有了思想感情。梅先生极熟练地掌握了这些技术以后,又在表达人物内心的要求下把它重新口语化了,这是有着高度技术的舞台语言,把对白、旁白、表白、自语……分出各种各样的念法。尽管京剧台词很不口语化,可是在梅先生念来,即富于音乐性,同时有着生活气息的口语,使我们感觉“锣经”在念白中点缀着就像标点符号起着帮助语句完整的谐调作用。使我最难忘的是《西施》中的独白,梅先生用很轻的声音,不管坐得多远的观众都听得清楚,使人怀疑这不是念白,这是西施的心声,这种艺术境界不是语言文字所能形容的。

言慧珠练功录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