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点与冰点 | 时龙:提升中国学生学习能力的框架体系和系统建议

 萱萱sfather 2017-03-20


学习能力是学生发展的核心,提升学习能力是教育改革的战略主题。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理论研究和支撑,更需要实践探索与推进,近年来的相关探索与实验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有益经验,但仍有必要进行深入的讨论。

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是什么?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关注和探讨的重要问题,已从学生素质、学生素养、学生能力等方面形成了诸多的看法与结果,有关研究曾提出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在内的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以往的研究为理解学生发展的核心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借鉴,然而,还要进一步明确学生发展的核心的意蕴。学生发展的核心是指影响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因素,无论学生发展应该有哪些素养和表现,都离不开这个根本因素的支撑和影响,且这一根本因素也是教育的主旨和学生自身具备的条件。从这个视角出发,就要防止将社会要求、教育目的和学习目标等纳入学生发展的核心,防止用核心之外的指标设定淹没对核心的理解。

学生发展的核心是学习能力,这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基本事实,其一,教育的根本功能就是使学习者学会学习,通过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能力;其二,学生的所有素养都是通过学习获得或被激发的,学习过程就是素养的成长过程,提升学习能力是提高学生素养的基础;其三,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的根本能力,提升学习能力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其四,不同的学习能力将导致人生发展的差异,人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首先建立在不断提升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其五,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因此,关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的研究与讨论,需要回归和聚焦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来。

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个重大的教育实践问题,在这方面需要澄清和厘清如下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是学习能力的体现,但不是唯一的标志,所谓的“应试教育”以学习成绩特别是考试成绩为教学取向,不过是在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和基础,但课堂教学方式变革是以改进和提升学习能力为前提的,而不是“应试教育”的精致化和技巧化;学习能力不仅仅是知识学习的能力,它包括学生在实践、创新、生活和道德等领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实质是学习者适应社会与自身发展的能力,笔者在《自适应学习的方法论探析》一文中提出,学习是学习者在适应自身、适应社会与环境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的活动与能力,换言之,学习是具有适应能力的个体的自适应学习。[1]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为学习者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即提供什么样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指导,这就需要开展更具有指导性、实践性、操作性的探索与讨论。

学习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学习并非简单的输出、输入关系,而是处在生理、生命、生活和实践过程的自组织综合运行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全面、系统地理解学习发生的机制机理,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激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设置环境条件激发学生自身学习的意志和能力,促进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转变。笔者在《自适应学习的方法论探析》中曾作讨论,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及相关研究,从生理保健、环境促进、团队友善、思维发展、学科融合、教师导学、艺术涵养、道德支撑八个方面的50个基本要素,提出提升中国学生学习能力的框架体系和系统建议。

一、生理保健——保障学习的生命系统

1. 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生理健康类课程教师重点介绍学习的生理机能,使学生学会了解自己。

2. 更多地了解脑神经功能,掌握健脑方法,保障脑营养供给,学会友善用脑。

3. 加强体育课程之外的体育锻炼,增加每周的户外有氧活动,学会健康生活。

4. 学会运用科学的养生方法,学习中医药知识,学会善待自己。

5. 保证足够的有效睡眠,使身体和学习张弛有度。


二、环境促进——开放学习的社会条件

6. 学校、教师和家长一定要知晓开放的学习环境对学生是十分重要的,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学会学习。

7. 形成稳定、积极、愉悦的家庭和睦气氛和学习氛围,家长每周至少有一次同孩子进行开放性话题的讨论,话题以孩子为主。

8. 家长同小学阶段的孩子每周至少有两次共同阅读时间,让学习融入生活,父母的榜样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9. 学校教室保持光线明亮,通风顺畅;尽量做到小班化教学,防止课堂学习中出现拘谨、紧张和沉闷的状态。

10. 学校创建以学习能力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善于开发促进学生学习的校园活动,且在课堂呈现。

11. 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如参观博物馆、游学等形式的校外学习活动,搭建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的桥梁。


三、团队友善——构建学习的人际关系

12. 学会处理同伴关系,培育和提倡与人为善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友好相处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环境。

13. 养成同伴讨论、同伴学习的习惯,开展积极的同伴学习交流,使身边的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14. 主动提供自己的意见,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积极听取和吸收同伴的意见,形成团队意见。

15. 把向他人学习作为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应善于同成年人讨论问题。

16. 有善于组织讨论团队和学习团队的愿望与能力,善于合作解决问题。


四、思维发展——培育学习的思维能力

17. 了解和掌握思维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知道人是怎样思考问题的。

18.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应知道自己属于何种思维类型和认知倾向,寻找并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的思维方式。

19. 逻辑思维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学会按照事物自身的特性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20. 充分挖掘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每一次学习都尽可能运用形象思维思考一遍。

21. 思维需要静默时间,养成学生冥想的思维习惯,培育悟性思维的能力。

22. 注重学习区别于教材的思维表达,培养学生将学习的知识用图解、口头语言、概念体系呈现出来。

23. 鼓励学生发现的意识,学会发现问题,发现新知,发现关联,发现自己。

24. 鼓励学生在质疑中学习,学生设立质疑笔记,记录质疑问题、质疑过程、质疑的解决。

25. 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各学科实验,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获得信息、解读信息的方法与能力。

26. 学校设置思维训练课程,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学科融合——引发学习的融会贯通

27. 学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学习,具有学科交叉的研究意识,形成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28. 学习过程中善于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作出有机理解。

29. 善于用多学科知识与方法观察对象并作出描述或阐释,且能得出自圆其说的结论。

30. 学校开设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课程或校本课程,开展德育、智育、体育有机融合的活动。

31. 学校应把“融会贯通”作为办学理念、教学理念和育人理念。


六、教师导学——确立学习的教师角色

32. 教师应进行基于思维类型、学习习惯、认知倾向、家庭教育等的学生学习情况调查,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

33. 了解和掌握关于学习的相关科学知识与方法,探索并形成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34. 根据学生情况和课程要求,进行学生自学讨论、学科交叉融合、教师引导辅导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及课堂组织方式。

35. 对学生能通过自学和讨论掌握的知识,教师尽可能少讲,教师主要侧重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36. 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实施问题引导、方法引导、讨论引导、思维引导、个性化引导、归纳引导和拓展引导。

37. 教师知识结构向一科为主、多科交叉渗透转变,教师应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

38. 教师首先提高学习能力,从而提升教育能力,学校据此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专业培训。

39. 教师应发现、引导学生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教学中首要的不是传授知识,是帮助学生确立学习自信。

40. 教师不仅是所教授班级学生的教师,他应帮助和回答学校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问题。

41. 教师应具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能力,其中最根本的是从科学意义和生活意义上引导学生的认知。


七、艺术涵养——提升学习的美学意境

42. 艺术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缺少艺术教育的学校教育是有缺憾的教育,学校要加强艺术教育,挖掘艺术教育的价值。

43. 每一个学生都应参加学校的艺术社团,都应具有至少一个艺术方面的专长,以活跃思维。

44. 探索学科戏剧化,鼓励学生将有关学科知识改编为课本剧,自导自演,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知识价值。

45. 家庭和学校应开展美术教育,有条件的家庭可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鼓励孩子进行美术学习,学校美术教学应同相关学科相结合。

46. 音乐、舞蹈学习不仅仅属于特长和社团,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学习音乐、舞蹈,体验韵律美感,健全、健美身心发展。


八、道德支撑——奠定学习的精神基础

47. 理解知识技能的社会价值,树立学习为人类造福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精神,增强学习的使命感。

48. 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坚持真理,敢于质疑,学习和掌握实事求是的基本思想方法。

49. 遵守道德规范,学习并掌握科学研究规范,了解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增强学习的科学态度。

50. 学习并善于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的角度对待学习中的问题,根据不同学段特点开展哲学学习,不断提升学习境界。


关于本文提出的基础教育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框架体系和系统,第一,它不是一个所谓的理论体系,而是在一定理论研究支撑下的基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导向;第二,它不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巧,而是旨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诸多要素的系统设计;第三,它不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发明,而是基于系统整体的思路对激发和促进学生自身学习的综合设计;第四,它不是众多关于学习论述的集合,而是基于教育实验和实践的概括归纳;第五,它不是关于学生素养、素质和能力的概念罗列,而是力图体现促进学习能力的实践导向并说明其对学习的意义;第六,所谓“框架体系”是指基本要素的结构,本文提出的激励学生学习能力的八个方面的50个基本要素,或许还可以有所添加,但这些基本要素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个方面或要素还需要深化和细化,但这需要依据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状况而定;同时,学习过程同学生的生命过程、思维过程、生活过程、实践过程融为一体,框架体系中的八个方面的50个基本要素存在着有机联系,是对提升学习能力发挥积极作用的诸要素的系统整合。

提升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满足于各种观念的集成包装,也不能满足于各种具体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尝试。在对学习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要着重形成具有实践意义的方法论,建立促进学习的实践路径,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教育环境、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师行为,至于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则需根据每一个学生和学校的特点来作出选择且综合运用。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所做的,就是为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创建环境条件和提供学习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以提升学习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能力。


[注释]

[1] 时龙.自适应学习的方法论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5,(9).

[参考文献]

[1] 魏宏森,等.复杂性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探索[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2] 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 时龙.自适应学习的方法论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5,(9).


(责任编辑:张蕾)


论文来源于《教育科学研究》2016年第1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