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昵称40719739 2017-03-20

 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王敏勤

 

【摘 要】和谐教学倡导整体建构,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也把教学内容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本着先整体后部分、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整体感知、理解教材,直奔主题,不要在细节上下功夫。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去学习知识,让每一知识都以系统中的知识的面貌出现,引导学生寻找教材的规律和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在学期初,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整个学段或整册书的知识结构;每学完一节教材都要及时回归到知识的上位系统。

【关键词】教学实验;知识系统;和谐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整体建构

【作者简介】王敏勤,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天津 300191

 

根据系统论的原理,和谐教学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也把教学内容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过程中,尽快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的效率。不同的学段和学科教学的具体模式不同,但整体建构的和谐教学有一个基本的教学模式,具体说明如下:1

1.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教师在导入新课后,要按照新课程所提倡的“三维”的课程目标,向学生出示或说明这堂课三维的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的目标不是三个目标,是三个维度、三个方面,要尽量具体,具有可操作性。2

2.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上课一开始,教师首先提出自学的要求,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在自学的过程中本着先整体后部分、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先整体感知、理解教材,直奔主题,不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如文科教学,先通过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的大意和主要故事情节,归纳出课文的主题思想,字词和分段的问题然后再解决。理科教学,要让学生在自学教材的基础上先解决主要问题和核心问题。

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这样学生才能高效率的自学。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可借助纲要信号理清课文的主要结构和解决主要问题。

3.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教师在检查学生自学结果时,不仅要看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寻找教材的规律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语文教学,不同的文体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和方法是不一样的;比如数学教学,代数和几何、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和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要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教材的分析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就是新课程提倡的“过程与方法”的问题。学生一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就很容易掌握,不需要教师反复的讲解。

“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是形容人们解决问题时苦于找不到好的切入点。只要找准了切入点,思维方式正确,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不同的学科要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教材内容其学习的方法也不同,但毕竟有一些共性的规律。比如语文中的小说、童话、故事,其中都有人物或人物的化身,我把他叫做“角色”,如一个人,一个动物,一颗植物,都是角色。文章无非就是写这些角色在做什么,他们之间相互是什么关系。

如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这是篇寓言故事,就是说青蛙和小鸟这两个角色的关系,只要把它们的关系搞清楚了,这篇课文的主要任务就完成了。教师一开始就把主要问题交给学生,而不是一点一点的交给学生,学生就要用整体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在学生读第一遍课文时或听老师范读课文的时候就要求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本文的主要角色是谁?它们在争论什么问题?它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它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在读课文时就要整体思考这些问题,而不是读一遍解决一个问题,读四遍才能解决这四个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切入点就是搞清各种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结合自己设计的纲要信号相互讨论,也可以师生共同讨论。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如《坐井观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设计出如下纲要信号:

                      (纲要信号略)

 

 

有些课文没有角色,也能找到规律。比如初中语文《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是报告文学,里面没有角色,写的是罗布泊的变化史,从罗布泊的变化史切入思考就能整体把握课文,至于一些细节的描写一开始不要考虑,先把握整体,后考虑部分。根据这个思路可设计成如下纲要信号:

 

数学也是如此,学生首先要寻找问题的变化规律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而不是急于做题。如:初中代数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公式中的ab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单项式、多项式,可以表示房子、汽车等万事万物。首先要把a或者b看作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字母或数字,明白了这个道理,把这个式子扩展成几组字母都是一样。

比如扩展成(a+b+c+d) 2,可以把(a+b)看作一项,(c+d)看作一项,还可把 (a+c)看作一项,(b+d)看作一项,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把一个或若干事物看作ab,只要加上括号,多少个数字或物体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ab 。这就是找到一个切入点,一种思维方式,一个通用工具,学生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举一反三,一通百通了。

4.深入探究,回归系统

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包括教师的点拨),初步找到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然后运用这一规律和方法进一步理解和分析教材,完善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方法。

比如语文课,本着先整体后部分的原则,学生对课文的主题和大意有了基本的把握以后,可以再分析段意和重点分析某些段落。字词的问题要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的习惯。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和例子,要开发课程资源,使学生拓展提高。理科教材,要让学生根据找到的规律和方法进行变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编一些题来做,做到举一反三。根据先整体后部分、先宏观后微观的教学原则,有些在前边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这时解决。另外,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本着因材施教、差异教学的原则,对后进的学生还要个别辅导,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大至宇宙,小至细胞,都是一个系统,系统就是一个整体。一个学段的一门学科是一个系统(如初中三年的语文),一本教材是一个系统,一个单元是一个系统,一节教材也是一个系统。要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的习惯和能力,把小的系统放到更大的系统中去,所以每学完一节教材,都要把这一节教材及时回归到上位系统中(如单元系统、整本书的系统等),学生才能从更大的整体、更高的层次看问题,也才能不断的把学到的知识系统化。

每一学科的知识都有系统性,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某一篇课文某一节教材时要整体建构,还要运用纲要信号把这一章节的知识及时纳入更大的知识体系中去。师生要站在系统的高度去教学和学习知识,让每个知识都是以系统中知识的面貌出现。这就如同一片树叶,如果把树叶摘下来交给学生,这片树叶很快就会枯死,学生手里只是一片枯萎的、孤零零的树叶。而现在是让学生学习树上的一片树叶,这片树叶是整棵大树的一部分,永远充满生命的绿色。

这种先整体后部分的认识观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要学生先整体感知和理解教材,然后再深入学习关键部分,先解决主要矛盾,后解决次要矛盾。许多识字教学的经验也证明:小学生在最初学习汉字时,并不一定是笔画少的先学会,笔画多的后学会,有时候笔画多的字先记住了,而笔画少的字反而没有记住,这与字的结构有关系,孩子在认字时是整体感知,而不是一个笔画一个偏旁的去记。我们到新的城市,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对这个城市的布局有所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拿到这个城市的地图,看地图就是整体感知和把握事物,头脑中有了这个整体印象再走到某一条马路和某一个单位,在脑海中就清楚的知道它在这个城市的哪个方位,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不会迷路和糊涂。学习也是一样,一开始对教材有了整体的把握,教材中的某一部分就很容易理解了,教师也没有必要一部分一部分的分析和讲解了。

以上是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模式。另外和谐教学整体建构的思想,还提倡在学段初、学期初老师给学生上一节综合课,把本门学科这一个学段的知识结构和一本书的知识结构告诉学生,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知识。

当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学段时,如小学、初中、高中等,教师在教一门课的时候,首先要上一堂综合课,把本门学科在这一学段的知识结构给学生讲清。如小学语文老师,就要借助知识树(纲要信号的一种形式),把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的编排顺序、知识结构讲给学生,让学生在一年级就要知道在整个小学六年的时间要学习哪些知识。别的学科也是一样。

当学生学习一本新教材时,教师首先要上一堂综合课,结合知识树或纲要信号图表把这本书的知识结构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全书的知识结构,在头脑中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一册教材可以画成知识树,知识树可以挂到教室的墙上,学生一入学就要让他学习这棵知识树,让他知道在小学阶段或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或数学学科要学习哪些知识,要学习的每一部分知识都是这棵知识树上的一个分枝、一个叶片、一个果实。学生一开始不懂不要紧,因为他还没有学到,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认识这棵知识树,把学的每一部分知识都回归到知识树上来,一个学期结束,一册教材的知识树在学生心中早已生根开花结果。

知识树就如同地图,一个学段的知识是中国行政区图,一本书的知识是一个省的行政区图,一章或一个单元的内容是一个地市的行政区图,一篇课文或一节内容是一个县区的行政区图,学生虽然还没有走出本县,但要让他学习全国的地图和全省的地图,心中要有一个整体知识的轮廓,学习每一部分知识都要及时把它回归到大的知识树上来,就如同把本县本省的地图放到中国的大地图上来一样。3

 

                     (本文发表于《教育研究》杂志(京)2006年第1期第8487页)


1 王敏勤. 王敏勤与和谐教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28.

2 王敏勤. 整体建构是和谐教学的基本原则【N】,中国教育报, 2005-6-3.

3 魏书生等.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2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