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粉病春茬易发生,调控湿度是关键!【蔬菜卫士报 591】

 我心……飞翔 2017-03-20
近期天气转暖,温度升高,棚内湿度相对下降,许多高湿病害得到缓解。但如果出现阴雨天气或浇水后,棚室内的湿度会突然增高,这种忽干忽湿的环境条件下,使得白粉病发生严重,尤其在瓜类蔬菜上表现的最为明显。为应对这种现象的发生,小编特总结了以下方法来对抗这股“白粉流”。

  一、危害症状

  白粉病以叶片发病最重,叶柄、茎次之,果实受害较少。发病初期叶面或叶背产生白色近圆形星状小粉斑,以叶面居多,后向四桌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整叶布满白粉,病叶黄枯,导致瓜秧枯死。有时病斑处会有黄褐色凸起的粒点。





  生长后期,环境条件不利于病菌生长或寄主衰老,病斑白粉状物的表层或里层可产生许多黑色小颗粒,此即病菌的有性世代闭囊壳。但并不是在所有地区都可以发现闭囊壳。叶柄和嫩茎受害,症状与叶片相似,只是病斑较小,白粉较少。

  二、病原菌

  1978年Sittely综合不同国家的报道认为分属3个属6个种的真菌都可以引起瓜类白粉病,其都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分别是白粉菌属的菊科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普生白粉菌(Erysiphe communis)、蓼白粉菌(Erysiphe polygoni)、多主白粉菌(Erysiphe polyphaga)、内丝白粉菌属的鞑靼内丝白粉菌(Leveillula taurica)、单囊壳属的单囊壳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其中报道最多的是Sphaerotheca fuliginea,其次是Erysiphe cichoracearum,其他的病原菌罕有报道。

  在我国,早在1978年郑儒永、赵震宇认为我国瓜类作物上的白粉菌主要属于白粉菌属Erysiphe和单囊壳属Sphaerotheca两个属。据戴芳澜报道,我国黄瓜上发生的白粉菌为菊科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和单囊壳属的单囊壳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前者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江苏;后者主要分布在河北、内蒙、辽宁、江苏、台湾、广西、云南、四川等地。

  三、发生规律

  在设施栽培条件下,白粉病可侵染各茬作物,可以从棚室传到露地,也可由露地向棚室侵染,其传播途径主要靠气流与雨水。病菌可以随病株残体遗留在田间越冬,来年春季随气流传播,侵染设施瓜类作物。如通风不良、光照不足、高温干旱与高湿交替或阴雨连绵时,易诱发白粉病;如果施肥不当、灌水不适,植株徒长。生长势弱,也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四、防控措施

  瓜类白粉病的防治应采取选用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同时结合药剂处理的综合防治措施。

  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白粉病品种是预防白粉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有研究表明,白粉病的抗性与对霜霉病的抗性是一致的,抗霜霉病的品种,一般也兼抗白粉病,反之亦然。有研究还认为黄瓜对白粉病的抗性,也是一个隐形基因为基础,且很可能与抗霜霉病的隐形基因有连锁关系。

  2

  棚室熏烟消毒

  在播种或幼苗定植前,可用45%的百菌清烟剂,每亩用药250克左右,均匀放在棚室各处点燃熏棚,可有效去除棚室内病原菌。

  3

  加强田间管理

  发现发病叶片时,应及时摘除销毁;注意通风透光,合理施肥,防止植株徒长和早衰,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滴灌,禁止漫水大灌,以防棚内忽然湿度过高。高温期中午不进水,避免高温高湿造成病害。

  4

  药剂防治

  在田间初现病株时,及时喷药防治。药剂可用或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5%氟唑活化酯乳油4000~5000倍液,或29%吡萘·嘧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