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主道(君主的道路的问题)

 解决人生问题 2017-03-21

二、主道(君主的道路的问题)

【原文】力不敌众,智不尽物。与其用一人,不如用一国,故智力敌而群物胜。揣中则私劳,不中则任过。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是以事至而结智,一听而公会。听不一则后悖于前,后悖于前则愚智不分;不公会则犹豫而不断,不断则事留。自取一,则毋道堕壑之累。故使之讽1,讽定而怒。是以言陈之曰,必有策籍。结智者事发而验,结能者功见而谋成败。成败有征,赏罚随之。事成则君收其功,规败则臣任其罪。君人者合符犹不亲,而况于力乎?事智犹不亲,而况于悬乎?故非用人也不取同,同则君怒。使人相用则君神,则下尽。下尽下,则臣上不因君,而主道毕矣。

【译文】君主一个人的力量敌不过众人,一个人的智慧不能了解全部事物。与其用自己一人之力,不如用全国的力量,所以君主拿自己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去和众人万物较量而众人万物就会胜过君主。君主自己揣测即使猜到那么也是自己劳累,猜测不到那么就要承担过错。下等的君主竭尽自己的才能,中等的君主竭尽人们的力量,上等的君主竭尽人们的智慧。因此事情来到时而结集人们的智慧,一一听取意见后再召开公众会议。听取意见时不一一听取那么臣子就会改变前面的想法,改变前面的想法那么愚蠢和智慧也就分不清了;不召开公众会议那么君主自己就会犹豫不决,犹豫不决那么事情也就拖下去了。自己对若干意见择取一种,那么就不会有陷入山沟陷阱的祸患。所以君主先让臣下提意见,等意见确定之后才严厉斥责发怒。因此臣下发表言论时,必须有簿册来记录。集中众人智慧等待事情发展而来检验,集中众人力量等待功效出现而来计谋成败。成功和失败有了证验,奖赏和惩罚就跟着进行。事情成功了那么君主就收取功劳,谋划失败了那么臣下就承担罪责。领导人民的人对验合符信之事都不去做,更何况是去做出力的事呢?君主对于稍动脑筋的事都不去做,更何况是去做凭空猜测的事呢?所以不是用人不录取同样的人,都是同样的人那么君主就要严厉斥责发怒。使臣下互相对立利用那么君主就能神秘莫测,那么下级就会尽心竭力。下级尽心竭力,那么臣下就不会依靠君主,而君主的道路也就完备了。

【说明】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政治的对象也就是人,所以领导、统治人民的人,就是君主。然而君主只是一个人,应该怎么办呢?韩非在本节论述了君主统治人民的道路,那就是集众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用人时、听取意见时,要使用不同的人,听取不同的意见,并且让下级互相对立互相利用,统治者才能从中选择到正确的人和意见。如果都是异口同声,那对治理国家是不利的。也就是说,统治者可以依靠和凭借下级,而下级却不能依靠和凭借统治者。

——————————————————

【注释】1.讽:(fěng)《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微讽秦、荆令之攻魏,因请行和以自重也。”《后汉书·李云传》:“论礼有五,谏讽为上。”《后汉书·张衡传》:“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广雅》:“讽,谏也。”这里用为婉言微辞或指责之意。

2.见:(xiàn)《易·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老子·七十二章》:“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礼记·中庸》:“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荀子·劝学》:“天见其明,地见其光。”《韩非子·二柄》:“故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广韵·霰韵》:“见,露也。”《集韵·霰韵》:“见,显也。”《汉书·元帝纪》:“天见大异。”颜师古注:“见,显示。”这里用为出现、显露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