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事新编作文(二)

 牛人的尾巴 2017-03-21

故事新编作文(二)

(2006-12-11 22:43:46)
分类: 资料库

 四、续尾法

  此法往往是紧接名著的结尾的情节再续写新故事,所续故事或进一步刻画原有人物形象,或合理发展原著人物性格的写法。它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让人物在新的时间地点,面对新的情况,而有新的表现:或仍然受其原有思想性格的支配,或接受原来的教训,思想性格有了新的变化。它的“巧”主要要充分利用好原著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原来人物所应该接受的教训,让人物在续写部分有合乎情理的充分表演,同时这些表演又要合乎话题要求。

  例如2004年福建一考生写的《薛宝钗魂断大观园》,续写的是在《红楼梦》情节结束之后,宝玉出家后宝钗孤独悲伤与悔恨。因为她好强与周全,才能苦守岁月,并为贾家竭尽己力;还因为她聪明与机敏,她最终悟出了自己和林妹妹共同的悲剧原因。文章用时空叠现交织法,薛宝钗前后二十年的生活情景通过回忆揉合在一起,形成对比,造成强烈的震撼效果——她用身体的劳累和心灵的不息将自己尘封了二十多年后,终于还是觉得了自己的悲剧;文中还运用了心理描写与细节描写的有机融合——宝二奶奶的痛苦反思与世事沧桑在她体相上留下的风蚀和雕刻,两相结合。考生完全是根据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与性格,借助合理想像加以续写的,更突出了宝钗作为“薄命司”中的女性的悲剧命运。

  再如2002年辽宁考生写的《〈项链〉续写》,当玛蒂尔德听到“……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后,就昏到住院。后佛来思节夫人与她达成了协议:可以选择接受四万法郎,或者那条真项链和外加的六千法郎的精神损失费。玛蒂尔德经过“心灵选择”接受了后者,她的丈夫抢走了六千法郎摔门而去。玛蒂尔德宁可沿街乞讨也不愿卖掉项链。玛蒂尔德最终选择的是那条项链,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她的虚荣心至死不变,作茧自缚;也可以认为,获得项链是她的梦想,她的执著可敬可佩。整个续写的故事围绕着“心灵的选择”的话题,继续表现了玛蒂尔德强烈的虚荣心和执著思想性格,显示了它的合理性。

  此类优秀作文还有如2002年山西考生写的《新西游后记》和《阿Q复活法》、2002年某生考生写的《续〈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新考》、2001年四川考生写的《天堂通行证》等。

  五、整合法

  此法是将名著中某人物或某事件作比较的审视观照后,作出比较为综合的比较分析,从而表达作者明确认识的写法。它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它需要对名著情节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人物有较全面的认识才可进行。它的“创新”主要表现作者能将自己对名著中的人物或某些情节的所了解的认识和所产生的认识整合在一起,加上自己在新的时代的某些生活经历以及对生活的理解,形成一个有一定依据的个人看法,因为它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因而更具有个人独物创新特点。它的“巧”在于依据话题要求,合理地选取名著中那些能够支撑个人观点的材料,加以巧妙地组合,并加以合理地分析,使个人独特的观点持之有据,容易被读者接受。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中因明确将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这五位中外文学名著中的著名人物列入可选择的话题之中,从而产生了大量的这类优秀作文。如:评价曹操的《曹操的本来》、评价宋江的《忠与义的交织——走近宋江》、评价薛宝钗的《任是无情也动人》、评价桑提亚哥的《当生活遭遇挫折》等。其实并非只有这样的话题才能写出这类作文,其他的话题也可以整合写出优秀作文,如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话题是“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一位考生就写了《水边的女人》。

  这篇作文就是巧妙整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故事来诠释话题的。黛玉“带着灵动,淌入了贾府”,“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虽然这是“一泉清流”,但在贾府这“一潭死水”不能“任水自流的地方”,黛玉“被束缚”,被“挤压”,“已经头破血流”,面对封建的枷锁,世俗的偏见,她不服输,她“还在抗争,为那一份灵动与鲜活而争取着自由”。在灵动的水边,她写下了《葬花吟》,赋出了《唐多令》,“提锄揽篮,收一方落红,扶柳洒泪,送一池飘絮”。“智者乐水”,黛玉这位“智者”,这位“水边的女人”,为着“不可磨灭的灵性与不可变更的志气”,“争得了那一池的灵动”,将“一泉清流”,将“水的灵动”演绎到了极致。文中所引的诗句,信手拈来,活泼灵动。而江考的另一位考生以《醉翁之意,不在山水之间也——论金陵十二钗之钗黛》将黛玉概括为柔美空灵,变化无常的水,而将宝钗概括为沉稳不凡,巍然耸立的山,在一篇作文中整合了两个文学形象,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才华。

  再如2001年高考考生写的《无悔五丈原》,先以一着元曲引出诸葛亮,作者围绕着“决择”不解地发问和评说,酣畅淋漓地凸现诸葛亮一次次心灵的选择,一次次境界的升华。材料凝练而丰富,行文洒脱而严谨,语言简练而隽永,通篇精彩而无瑕疵。这类优秀作文还有如2000年江苏考生写的《宝玉的迷惑》、《红楼选美记》、《谁是打虎英雄》和《三国英雄开会》;还有2004年福建考生写的《曹操的爱情》和《宝钗的独白》,2004年一位考写的《黛玉,你为谁愁?》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六、翻案法

  此法是以独特的视角或全新的理念,巧妙利用名著中或历史、现实中新鲜的材料,为名著中人物或重要情节提出不同于多数人认同的观点并加以论证,构成一家之言,往往给人以新鲜感。它的“创新”主要表现作者善于选取名著中的个别情节,特别是那些不被众人重视的内容,合理选用古今中外名人一些独特的观点,结合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形成不同于一般看法独物观点。它的“巧”在于依据话题要求,合理地选取原作中那些证明个人翻案观点的材料,加以巧妙地组合,恰当引用古今中外名人观点,并进行合乎生活逻辑及认识规律的分析,使翻案的观点言之成理,能够被读者,特别是阅卷老师接受。例如2004年福建考生写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雄》为曹操翻案。

  文章对世人眼中“*雄”的定评给予了批驳的同时,高度颂扬了曹操的才情与智勇,断定曹操倘若生在治世,必定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纵观整部《三国演义》,哪个人及得上曹操这样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气集于一身呢?

  翻案文章难写,因为观点易出而材料难觅,更何况是在高考场上。本文作者却能克服这一通病,文中史料详实,显得雄辩无碍。曹氏忠*之评实难一言而立,作者从《三国演义》《三国志》中采英摘华,引用确而析理明,思虑周而条理清,驳敌论而不单以气势胜,树己论而不以情代理。作者整合了名著《三国演义》、诗词歌赋和历史等材料中有关曹操的信息,加以合理取舍和组合,论证曹操是一位真正英雄。

  再如2001年高考一位考生写的《刘备访友》,写关羽、张飞等人为曹操打工。刘备去拜访他们,不料他们却都不相认,刘备大惑不解,去咨询昔日忠心耿耿的军师诸葛亮,却要先交咨询费。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及诸葛孔明为刘氏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本是千古美谈,诚信之人争相颂之、行之,此文却一反常态,让这正面人物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来了个大变脸,从而针砭了现实,批判了不讲诚信的丑恶现象。另如2004年福建另一位考生以《“杂家”曹操》为题,以比较充实论据论证了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难得的 明君”和“优秀的军事家”。还有2003年湖北一考生写的《宝钗鸣冤》,巧借宝钗之口为自己辩冤,企图改变大多数“扬黛抑钗”固有感情亲疏而影响了对自己的公正评价。2001年某考生写的《海的女儿》,写原来善良的小美人鱼将“诚信”抵押给了女巫,最后化为泡沫的故事,也属此类。

当然,有一些名著人物故事新编的作文,构思往往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比如《任是无情也动人》评论薛宝钗,在选材组材时用整合法,而文中对大多人不怎么喜爱的“冷美人”,作者却给予了热情的赞扬,这又属于立论上的翻案法。《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雄》既属于立论上的翻案构思法,又属于选材用材整合法;《孙悟空下岗记》主体内容属于移时法,它开头写“唐僧师徒四人取得真经之后,就留在天庭里做官,这几百年来,也还算混得不错……”,又有续尾的痕迹。只有在构思写作实践中灵活运用,才能巧编出精彩的名著人物故事,抒写出精妙的这种类型优秀作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