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出离”到“出离的出离”,差了半条河的距离

 幻圆 2017-03-21



什么是“出离”


传统上,我们把出离心解释为厌离轮回痛苦、追求解脱安乐的心。痛苦由执着而来,所以我们实际要远离的是执着。


而什么是执着呢?什么都可以是执着。这就使出离成为一件不得不心无旁骛、精进不懈去做的事,因为事事处处、时时刻刻都是陷阱。



一位修行人曾经去拜见上师蒋阳钦哲旺波,路上他把自己的东西全部布施了,只留下一个木碗,那是他心爱之物。


来到上师住处,看见满眼的金碧辉煌,他不禁想:“人们不是都说夏扎(一无所有的)蒋阳钦哲旺波吗?怎么住在这样奢华的宫殿里?”这时,蒋阳钦哲旺波指着他笑骂道:“你们这些寻思者,我对这满屋金银珠宝的执着远不如你对那个木碗的执着!”说完抢过他的木碗砸掉了。


出离就是这样,不看表象,只看内心。


文章来源自:希阿荣博堪布

《次第花开》之“出离心”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但是……


我们应该警惕一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就是刻意追求所谓“出离的出离”。


什么意思呢?比方说,你本来通过持守戒律远离烦恼恶业,可是有人说持戒也是一种执着,需要远离,于是你不持戒,并认为这是更高明的出离。


你本来想出家修行,可是你被告知出家也有烦恼,也是执着,只要内心清净,出不出家都一样,于是你打消了出家的念头。


以此类推,因为关键在内心,所以外在的形式,比如皈依、闻思、供养、布施、禅定、精进等等,都不必要,甚至都应该去打破,应该反过来做。



大成就者“出离的出离”


其实外在形式到底有没有必要,有多大的必要,取决于你的修为。


你的修行境界若确实到了那个程度,外在的东西不对你形成干扰,你可以不在乎形式。但这也只是对你个人而言,可以不必在意;至于会不会给其他人带来负面影响,使他们对佛法产生误解,这是另一件需要考虑的事。


以前印度有八十位大成就者,看看他们的传记,你真的要被他们出格的举动吓倒,藏地也有这样的大成就者,可是我们要明白:


首先,他们的修证境界非常人所能揣测;其次,他们没有炫耀。


他们当中很多人终生以平凡者形象示人,处于社会底层,为人轻贱,没有人知道他们是佛法修行者、大成就者,也就没有人会因为他们的“疯狂”行为而对佛法产生邪见,或者随学他们。


有的大成就者长期在尸林禁地修行,那里人迹罕至,非信心具足、真心求道者不会去,因此不相干的人是不大有机会看见他们如何行事的。



尚在河中央,离船岂不危险?


现在则不同,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一言一行,影响的都很可能不只是身边那几个人。过早地让初学者接触佛法中高深的见解和行为,不会对他们有什么帮助,就像婴儿还只能吃奶的时候,你拿大块牛肉喂他,他能好么?


对初学者而言,很多所谓的“形式”都是必要的。它们好比是船,载我们渡越烦恼生死之河。登上解脱彼岸后自然不再需要船,而河中央的人,急着离船岂不危险?



文章来源:希阿荣博堪布《次第花开》“再版前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