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平郗氏兴衰鉴(十六)

 希善堂 2017-03-21
十六、系统性风险       

 简文帝不堪巨大的压力,在位两年即病逝,遗诏桓温依诸葛亮、王导故事,比简文帝生前行周公之事还降了一个级别,桓温大怒,怀疑王坦之篡改遗诏,自广陵还健康,临兵以威晋室,视天下为无物,一时晋室危如累卵。

 基于各种复杂的政治形势,桓温决定暂缓实施代晋的计划,谁知死神却永远终止了他的计划,桓温病死了,晋王室的危机意外解除。

 桓温虽死,但谯国桓氏的军事实力一点也没有削弱,但是这时非一级士族的门阀地位暴露了其内在的弱点,权力继承的不稳定性,士族内部存在天然的缺陷,桓温的世子桓玄才五岁,权力兄终弟及,桓冲行周公之事。

 似乎桓冲并未理解桓温生前的战略,也许是他认为篡位的任务应该由桓玄来完成,取代晋王室的计划被无限期搁置。好在谯国桓氏还是士族,权力的承接虽不完美,却也并未出大错,想一下当初,陶侃死后,诸子立刻内战,陶侃生前的地盘很快被颍川庾氏接手,这就是士族与寒门的区别。对此,笔者并无身份歧视之意,只是客观的指出文化差距而已。

 暂停取代晋室的计划,这也是高平郗氏所愿意见到的。似乎桓冲是一个更好的合作对象,但事实却不然,桓冲与郗超的合作并不愉快,也许是桓冲的政治智慧比哥哥桓温差的太远吧,他不能理解郗超的智慧。很快桓冲做出了一个极其愚蠢的决定,桓冲让出扬州刺史的位置给谢安,换取了徐州刺史的位置,郗超写信给桓冲劝止,但桓冲不听,这也标志着谯国桓氏与高平郗氏的政治结盟已经结束。

 桓冲的意图是,以扬州换徐州后,桓氏控制自东向西控制着徐州、豫州、江州、荆州、益州、梁州,对势单力孤的扬州形成合围之势,这本来没什么错,只不过他没有站在更高的视野上,对即将到来的系统性风险视而不见。

 从东晋偏安江南,直到此刻为止,北方胡人的威胁都不迫切,虽然双方也征战不断,但北伐的本质是内战,南侵也是小规模的骚扰,并无混一宇内之志。东晋在无数次丧失了北伐的良机后,终于坐视一个异常强大的对手统一北方,前秦政权崛起了。符坚异常顺利的灭掉前燕后,倾全国之兵南下。

 这时谯国桓氏所有的地盘都处于第一线,承担起为晋王室和所有士族提供免费国防服务的义务,以自己的力量去对抗前秦,很快的就丧失了益州和梁州,荆州和豫州也渐渐被蚕食。对于这样的情形,一开始晋王室和所有的士族都很高兴,桓氏的削弱正是他们梦寐以求而不得的,符坚却替他们免费做到了,可是没高兴多久,他们又集体的明白过来,符坚绝不会满足于只灭掉谯国桓氏,他要吞掉整个江南,这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系统性风险。

 淝水之战前夕,郗超病死,高平郗氏出现了人才断层,高平郗氏在刚刚达到历史顶峰之时,就转向了衰落,也许死神只是按照概率学的规律行事而已,并不像政治斗争那样具有目的性。与郗超起名的王坦之先于郗超病逝,太原王氏也暂时衰落了,能承担起国防重任的,只有陈郡谢氏和谯国桓氏了。

 千载之后,倭寇入侵,党争不已,简直就是东晋的翻版,借刀杀人之计,运用得更加炉火纯青,最后终于意识到,倭寇不仅仅是清除异己的机遇,而是系统性风险时,西安事变发生,统一战线在名义上达成,以共同抵御系统性风险,而那个既意外又在意料之中的联盟促成者,本来是个只会吃喝嫖赌的公子哥,结果一下子变成了“千古功臣”。

 历史回到千年以前,在“中兴名臣”谢安的组织协调下,达成了抗秦统一战线,并且重新划分了战区,西线由谯国桓氏为首,负责荆州的防御,东线由陈郡谢氏为首,负责豫州淮南地区的防御,由于谢安无兵可用,桓冲又交出了北府军,刚刚换来的徐州,马上心甘情愿的无偿献了出去,桓冲之愚,由此可见。

 集中防御后谯国桓氏马上恢复了战斗力,桓玄领兵十万,与前秦大战襄阳,符坚并未占到什么便宜,于是把进攻重点放到东线战区,重点进攻豫州。东线的军队由于刚刚重组,战斗力明显不如西线,淮北很快沦陷,符坚兵临寿春,次于淝水,这时前秦的内部矛盾却爆发了,并且最终导致了意外的溃败,前秦和东晋的决战以淝水之战意外结局告终。

 一切的功劳归于谢安,当桓冲听说谢玄胜利,依靠的正是自己刚刚让出的北府军,又气又悔,吐血而死。

 桓车骑在上明畋猎。东信至,传淮上大捷。语左右云:群谢年少,大破贼。因发病薨。谈者以为此死,贤于让扬之荆。

 淝水之战胜利,系统性风险解除,抗秦联盟不复存在,统一战线土崩瓦解,一切又回到了从前。谢玄继续北伐,至邺城而止,和桓温北伐的停止之处一模一样,桓温面对前燕,谢玄面对已经分裂的前秦,同样不敢直捣邺城,把重点放在国内政敌身上。

 肥水之战后,谯国桓氏大为削弱,实力退守荆州,陈郡谢氏凭借余威,主持了朝政。谢安死后,太原王氏复兴,皇权也有所恢复,共同控制了中央政治和东部地区,而谯国桓氏也回复过来,控制了西部地区,新一轮的内战开始。

 观东晋一朝,只有两段时间相对稳定,没有内斗,一是咸和三年(公元328)至隆和三年(339)之间,陶侃、王导、郗鉴前三巨头和王导、郗鉴、庾亮后三巨头时期,二是淝水之战的前后数年,谢安主政时期。其余时间,皆内斗不休,最后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刘裕和刘毅在镇压起义过程中崛起,最终刘宋代晋,历史掀开新的一页,因与本文无关,兹不详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