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关公——关圣帝君道家关公——武圣帝君佛家关公——伽蓝菩萨

 昵称38260765 2017-03-22
儒家关公——关圣帝君
道家关公——武圣帝君
佛家关公——伽蓝菩萨
关帝庙是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而兴建的。关帝庙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与后人尊称的“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关公。 一座关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一块青石古碑,就是一个感天动地的忠义教案。
关羽(公元160年-219年),约生于东汉桓帝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关羽,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
民间宗教信仰自汉朝以来,渐渐融合儒、释、道三教而为一的民间信仰。然而民间所信仰的神明,大多数可分出其所属的系统,如妈祖属于道教,孔子属于儒教,观音属于佛教,神明的界限相当清楚。但是,关帝圣君乃儒、释、道三教均尊其为神灵
者,在儒家中称为关圣帝君,另有文衡帝君之尊称,佛教以其忠义足可护法,并传说他曾显圣玉泉山,皈依佛门。因此,关帝阁开光关公尊他为护法伽蓝神、盖天古佛;於道家中,由于历代封号不同,有协天大帝、翔汉天神、武圣帝君、关帝爷、武安尊王、恩主公、三界伏魔大帝、山西夫子、帝君爷、关壮缪、文衡圣帝、崇富兵君等,民间则俗称恩主公。
……
本文是笔者为老家关帝庙整理编述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和挖掘挖掘文稿
西 北 呈 关 帝 庙
西北呈关帝庙,据历史渊源查考,大约起建于明清时期。
当时冯姓氏族迁徙上党郡:战国时期韩国置郡,秦国灭韩国后承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市北),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汉朝时期移治到长子(今山西长子县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沁水东部地区即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其开基始祖为战国时韩上党太守冯亭,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即西伯侯 姬昌)之后,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的封地冯城,属于以居邑名为氏。冯氏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
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将其地分封给有功之臣,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出上党者,为左将军冯奉世之后;上党(山西省)的冯氏,则系汉代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冯奉世也是一位威震诸夷的大将,汉宣帝时,曾经出使西域各国,接连击败了莎车等国,后来又以破羌之功,被封为关内侯。
向北,还有一支冯氏家族向北,冯氏进入了山西等地。战国中后期,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西)郡守姓冯名亭,为人果敢而有谋。秦昭王四十五年,秦名将白起率大军伐魏,两军对战于野王,野王守备不敌而降。由于上党地区与韩国的联系全系于野王一线,因此,野王的失败就使上党虚悬于外。 冯亭与部下及百姓商议后,决意背秦而举地归赵。赵、韩本是唇齿相依、地缘亲近的邻国,赵国一旦接受上党,便自然卷进秦、魏之间的争斗,以赵、魏合力,秦军必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保护上党百姓免遭茶炭。果然不出冯亭所料,赵国在平原君赵胜的大力支持下慨然接受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上党军民同仇敌忾以抗秦军,上党终于得以保全。但三年后,秦再派左庶长(秦第十等爵,掌兵权)王龅(h6)进攻上党,上党终被攻克。此间上党冯氏中有两支分别迁往秦与魏,并在秦汉之际大有作为,此为后话。
向东,另一支冯氏家族向东冯氏进入了齐鲁大地,这一支冯氏即来自上文中所说的魏地。他们很快为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习染,“冯谨客孟尝君”的千古佳话,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秦王朝统一前后,冯姓在上党地区的一支最为活跃。前文已提及武安君白起伐魏,上党郡守冯亭纳地入赵受封华阳君,从而挫败了白起的东进企图。冯亭的大智大勇,拯救了上党,从此,家族日隆,许多乡里亦归附之,从而形成了冯姓望族。尽管冯亭有勇有谋,但关东六国已是夕阳残照,根本不可能持久抵御强秦的大统一趋势。结果,就在上党献地后不久的“长平之战”中,华阳君冯亭与“纸上谈兵”的主将赵括均战死疆场,而其部赵卒40万除200人被“留报赵”外,统统被屠杀。从此,关东六国对秦再也组织不起有力的抵抗了。 冯亭战死后,其宗族亦分崩离析,大部分北上进入赵国腹地以避战祸,少部分仍留居上党。这一部分留居上党的冯姓人审时度势,看清了六国必然灭亡的趋势,转而”投奔了秦国,并为秦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著名者有官至右丞相的冯去疾,以及军事将领冯毋择、冯劫等,出自山西上党冯氏,为战国赵华阳君冯亭后裔。
历经多年战乱,导致百姓涂炭,精神家园受到极大冲击,这个时期百姓需要一位公众人物推崇效仿,领导大家走向光明。明清时期,恰逢中国晋商崛起,带动了中国经济和山西经济的蓬勃发展,尤其延伸拓展了上党郡、潞安府(今长治地区)货物流通的便利。当时西北呈冯姓在京做官者居多,借此回家时节,来回为商贾们捎货买卖,一时间形成了北京与西北呈的贸易通货,西北呈就有了“小北京”的美名和佳誉。前清年间,由当地商贾和外地贸易伙伴,以及在京为官者,开始筹措修建西北呈关帝庙,遂而就有了“上天梯”关帝庙和“卧龙池”通利桥。“上天梯”关帝庙,寓意关帝圣君为西北呈百姓谋取福利的慈善和信义;“卧龙池” 通利桥,寓意关帝圣君为西北呈百姓取财盈利的大爱和善举。“上天梯”关帝庙是冯姓与“候家奶奶庙”的呼应,形成了“马上(关公的赤兔马)封(冯姓)侯(候家奶奶庙)”的西北呈“天梯龙池”文化独特景观现象。天梯,凝聚人心,代表官贵福气;龙池,聚纳财气,代表财富人心。这与当前国家提倡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趋势紧密相连,也是大力弘扬西北呈“天梯龙池”文化精神的大好局面和充分落实国家文化政策的有利时机。关帝庙,居西北呈的艮位,在中华经典文化《易经》里面,这个位置代表大山,靠山,依托之意,也是天梯之义;人事方面,代表西北呈发展后劲与青少年发展走向;文化方面,代表诚信,坚守,仗义。“天梯”与“龙池”互为连理,构成了西北呈山泽通气的良好历史发展纽带。由于历史原因,西北呈的文化优势和精神家园受到了极大失落和现实遗忘。这使笔者想起,前几年长治市政协主席常福江同志与笔者谈话时,提及“长治市”文化文明的延续问题,约笔者从《易经》的角度重新审视“潞安府”(长治市清朝年间的地域名址)的文化内涵一样。西北呈曾经拥有“小北京”的历史脊梁和海外的商家富贾,如今已经被丢失掉了数十代的关帝文化继承,薪火不再绵延,仁心不再相传。好在关帝有知:为我们谋幸福,施雨露,降吉祥。关帝庙,是先人为后人留下的“因果教育”的正法道场,后来者应当知恩报恩,感念武圣。世人应知:仰慕武圣,英雄肝胆;菩萨心肠,霹雳手段。功在我心,利在人心。碑文记载:历史上的西北呈关帝庙,曾接受外乡人士的善款捐献;笔者的先祖,清朝乾隆肆十九年的冯增印,也曾顶戴花翎。可见本座庙府的影响力是多么的深远,其厚重程度是何等的具有历史保护价值。
历史是一条路,一头连着昨天,一头系着明天。我们愿意相信:在明天的未来,西北呈的“天梯”精神一定会不绝,西北呈的“龙池”家园一定会不灭。
冯钧阳 整理编述
农历黄帝纪年:二零一二年后四月初三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