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磅观察】植物人图腾:《宁玛九乘次第》中干瘪的如来藏

 法华精舍 2017-03-22


身为一个判教,对于教法应该能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然而《宁玛九乘次第》虽然也用了许多佛教名相,本觉或者觉明——即如来藏,但是却根本也讲不清楚如来藏到底要怎么去在生活中体认。正因为讲不清楚,所以才将一招一式、扎扎实实地说明如来藏内涵的《中论》,判在第三乘。如果有能力讲清楚,绝不至于犯这种错误。


如来藏在义学上是有确切的内涵的,是有方法让学人直接体认的。如果不能说清楚这个内涵,不能够通过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来讲清楚它的内涵,那么即便口喊如来藏,喊破喉咙也枉然:没有钥匙,不可能进门,那么所谓的如来藏之说,只是自己拿来撑门面了。


并不是说,嘴上挂着如来藏这个词,那就代表懂了如来藏了。真正要懂得如来藏,除了禅宗明心见性的实证之外,就是要大开圆解——虽未证,但能从义学上描述清楚,能够结合生活事例处处说明。也不是嘴上说空性光明,显空不二,就代表理解了空性了,要看是否真的描述出来。


细看宁玛九乘次第的传承者对于如来藏部分的介绍,是没有给出具体的、当下体认如来藏的方式,只是提到了相关的名词,引用了相关经典作为介绍。但该书作者也只是停留在名相的借用上面,而没有实打实地对如来藏进行确切的描述。


龙树菩萨的《中论》里面,踏踏实实地描述了如来藏的内涵,比如无生四句,比如因缘所生法四句。但是《宁玛九乘次第》却没有。而且,如果九乘次第有能力对如来藏进行正面描述的话,也绝对不会误判中观了,将中观搁置在第三乘。实际上就表明该书作者对于如来藏并没有真实的把握。


下面就以《中论》和该书对于如来藏的描述(见地)来进行一个比较。



九乘次第:植物人一样的如来藏


宁玛九乘次第的传承者对于如来藏的描述集中在内密三乘,即大、无比、无上三种瑜伽。


1、大瑜伽:谓远离戏论而显现之觉性,胜义谛即法尔任运而成自性因,世俗谛即一切思维分别皆此觉性之力用,而自显为(佛)身与智坛城。彼二者不偏显,亦不偏空,以其体性为无分别平等故。如《幻化网庄严道》云:


殊胜无别平等性,虽以异名广弘传,其义实超言思境。


复次,《道次第》云:为不执于名相故,二常理中离思诠。


2、无比瑜伽:一切法即自心,即普贤佛母之清净虚空,具无生及离戏论之自性;亦名本始坛城。于此,《密意总集经》云:


心所露者皆空性,由露所露复尽空。


此无生(法性),于一切法相中无休息,实即化成自生光明坛城之明觉,名为本智普贤或自性法尔坛城。同书云:


寻伺不见遍处现。


3、无上瑜伽:主张轮涅万象所摄一切法,即无修整之本始正觉胜义谛,具广大明点、法身,即自生广大本智之体性。《金刚萨埵大虚空》云:


无整解脱自生智,由是显示解脱道。《大金翅鸟》云:自生本智即如是,遍住而离诸分别。


(摘自《九乘见修行果差别》 敦珠法师 造 许锡恩 译)


按:综述:知其然不之其所以然。综观这三处对于如来藏的描述,没有一处是讲清楚“如来藏到底是什么”。这方面没有丝毫提到。它们只是在给出结论,而对于这个结论为什么这样下,却丝毫没有提及——从该书对于中观的误判来看,就是因为没有能力。《中论》里面的描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这样露骨的描述都看不出来,并判在第三乘。


1、关于无比瑜伽。对应《中论》的话。有智者会发现,其实无比瑜伽对于本性所下的结论,是很接近《中论》的。“此无生(法性),于一切法相中无休息,实即化成自生光明坛城之明觉”。“无生”和《中论》不自他共对应,“实即明觉”,与不无因对应。如此荒唐!《中论》是第三乘,这里却摆到了第八乘。而且《中论》是非常清晰地描述了“为什么无生”和“为什么不无因”,因即如来藏,即此处所指明觉。


2、关于大瑜伽。第一个大瑜伽如此描述:“胜义谛即法尔任运而成自性因,世俗谛即一切思维分别皆此觉性之力用。”这个和唯识与中观的描述也是很接近的。唯识这样讲:圆成实性是真实的。依他起性如幻,遍计所执龟毛兔角。也就是说,依他起和遍计执实际就是相用,是世俗谛。圆成实性是体。依他和遍计本质不过就是依体而有的作用。这不是一个道理吗?


但是该书却把唯识放第三乘,这个所谓的大瑜伽放在第七乘。这如果不是有意而为,抑显扬密,就是根本都没有在唯识上好好下功夫,也不仔细研习,就草率下定论了。


《中论》这样说:“若诸佛所说,真实微妙法,于此微妙法,云何有缘缘。”这讲的诸法实相,胜义谛是离戏论的,不是攀援境界。然后又说:“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这是讲的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关系,就是不二。那么世俗谛就是胜义谛的一个力用,这和大瑜伽的说法都是一个层次,而且《中论》还介绍得更加清楚。


3、关于无上瑜伽。这实际也只是《中论》一部分。“主张轮涅万象所摄一切法,即无修整之本始正觉胜义谛”,这个和《中论》“世间与涅槃,无有少分别。涅槃与世间,亦无少分别”,这有一点点区别吗?没有。如来的大般涅槃,并不离世间,世间也不曾片刻离大般涅槃。同理却要硬分,此判教定是未能开圆解之徒在逞能。《中论》判为第三乘,而仅仅是《中论》一部分的无上瑜伽却判为第九乘。



《中论》之光:直接描述如来藏的光明磊落之书


《中论》是对于如来藏该如何观察,如何在生活当中去体会,有非常细致的描述,毫无高高在上的姿态。更不会含糊其辞,只给结论不给过程。今举三处:


1、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


不自他共,是无生,即诸法本来没有本质的变化。法性,或说如来藏的本质从始至终没有变动,是如来藏的不变性。不无因,也是讲如来藏的随缘性。诸法本体虽然是本来无变动,而起用则随缘而有别。诸佛自住离言实相,而能够随众生心不同而说不同法门,这就是如来藏的妙用。


这里也提供了观察方法。对于任何一个法,都可以这样观察:观察是否自他生与共生。这样子,按定了诸法无生——无变异,法界从来不曾真的变化,这样子就与如来藏的不变性相应。然后再观察这个法的出现是不是不需要原因的?不是的,没有一个法可以独立存在,不同的因缘会引发不同的相貌。这就说明如来藏并不是一潭死水,它可以随缘而起不同的相用。


中观此处是如此光明磊落,一五一十地讲该如何从生活中观察如来藏。能够这样子观察,就能进入真心。而不是安立一个如来藏这种名相来谈,却丝毫谈不清楚如来藏到底要怎么跟生活联系。


2、见若未见时,则不名为见。


怎么样去发现这个能见的眼根,它就是随缘不变的如来藏?


第一先观察它随缘起用的一面。“见若未见时,则不名为见。”这是说,眼根的见是随着因缘而起的,因缘和合,如来藏(见性)的作用就开始发挥出来,就表现出眼根的见。从因缘变则作用变,发明如来藏的随缘性。


再观察见性不变的一面。“见若未见时,则不名为见。”再观察,这个眼根的见在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状态?“则不名为见”,不能说它本来就是见——如来藏表现在眼根为见,表现在耳根为闻,表现在意根即知。但是不能在表现出见的时候,就说如来藏是见了。如来藏具足万法。但是离开它的作用,是不能观察到它的体性的——见相非相。因为它离一切相。


觅即知君不可见,不离当处常湛然!妙哉!


就是用因缘对于见性的随缘起用的观察。再从随不随因缘而生灭观察。


3、如是染染者,非合不合成。诸法亦如是,非合不合成。


(染即烦恼。染者就是人,有情)


非合即如来藏不变:一切法不曾真的和合。所有和合实际是幻象。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驻——《法华经》。《中论》以简单的观察方法就直入法华一乘。奈何《宁玛九乘次第》作者如此粗心大意,对于如此简洁而金光闪闪的句子,如聋若哑!


从来没有和合,就是指的诸法本体从来也没有变异。不和合哪里会有变化?


非不合和:即如来藏作用随缘。染与染者,在作用上是对待而有。如来藏随缘而呈现出两个相貌:一个能,一个所。染者是能,染是所。这是如来藏的随缘妙用。


这是从法和合和不和合的角度去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如来藏随缘不变。


《中论》妙吗?然而《宁玛九乘次第》却完全是混乱的。将这样的无尽宝藏——这真正的如意宝,把这个真正的如意宝压在第三乘,把植物人摆在了最高处。



结:


立公式以供诸菩萨抉择:


《中论》公式:


宗:诸法皆是随缘不变的如来藏。


因:不生故,不变。不无因(不排斥因缘)是为随缘。


喻:如瓶。乃至一切法皆如是,皆能如此观。


宁玛九乘次第:


宗:诸法皆如来藏。


因:没有。


喻:没有。


因和喻是不可能有的。因为一旦该书作者能够讲清楚。《中论》与唯识就进入无上大圆满的地位了。


使用佛教名相并不代表就是佛法。《中论》里的三个例子,都没有用一个真如这种字眼,然而却直接进入了佛教的核心。






禅林网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请重编录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权。










 禅 林   chanlin

  禅 宗 智 慧 的 传 播 者

【微信号】chanlinorg











禅林APP下载

苹果/安卓

苹果版                |                 安卓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