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铎《赠汤若望诗》

 书画雅苑 2017-03-22

【新帖上线】“生活就是眼前的苟且”王铎《赠汤若望诗》

原创 不厌不厌传统

看官一定奇怪,为什么标题添上“生活就是眼前的苟且”?是的,这是不厌做完本帖后自然的想到,本欲作“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正好耳边响起高晓松词曲,许巍演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便改成“生活就是眼前的苟且”,说的是王铎。

制作《赠汤若望诗》时不厌发现,王铎在中间插了一页感慨,尾页也在哭穷,好生奇怪,后查阅背景资料,原来是这样......

该帖写于顺治二年(1645年),是年四月,满清攻陷扬州,王铎作为晚明留守南京官员,与礼部尚书钱谦益等开城门降清,并随清军将领多铎抵北京,降臣的日子一定不是那么好过,据称当时王铎贫病交加。

汤若望是何许人也?汤若望,耶稣会传教士,德国人。1619年受耶稣会派遣到达澳门。明朝天启二年(1622)进入广东。同年十二月二十五(1623年1月25日)到达北京。因精通天文历算和火炮等西方洋技,受明朝廷重用,与王铎也有交集。清朝顺治元年(1644),清军进入北京,明亡。汤若望以其天文历法方面的学识和技能受到清廷的保护,受命继续修正历法。他用西法修订的历书被清廷定名《时宪历》,颁行天下。同年十一月,命掌钦天监事。

王铎《赠汤若望诗》

所以,当王铎听闻旧识汤若望已在清庭混的好差事,想必如绝境中忽遇救命稻草,想找故人寻求接济之意,但话一定不好直说,于是,先手书一卷相赠,做个试探。帖中内容为八首诗,前四首选择他在崇祯年间(1628-1644)赠给汤若望的七言律诗,赞美汤若望才华横溢和见多识广,抒发了自己对异域风情的神往之情;后四首则是吟咏自己人生的,是追随天子,荣归朝堂,还是回归田园,耕读人生?表达了自己在国破家亡、战乱频仍年代难以抉择的矛盾之情(文人总是在“入世”与“出世”的矫情中纠缠)。然寻求接济之言王铎是决计不好直说,于是不厌猜想,在诗中以夹页和文尾落款文字来显露自己目前的窘境成为王铎不得已的选择,文中写到“书时,二稚子戏于前,叽啼声乱,遂落数字,(如)龙、形、万、壑等字,亦可噱也。书画事,须深山中,松涛云影中挥洒,乃为愉快,安可得乎?王铎漫识。”、“月来病,力疾勉书,时绝粮,书数条卖之,得五斗粟,买墨,墨不嘉耳,奈何!”

王铎《赠汤若望诗》

王铎《赠汤若望诗》

作为书法家,王铎可以说是五百年不遇的,但可惜比董其昌晚生四十年,没享受到董香光欺男霸女亦不损前后世的英名,却遭遇亡国而又选择的降清,落得“贰臣”骂名。想来能够经得起大是大非考验的人并不多,就看你是不是够幸运躲过考验的时机,太平世慷慨激昂并不难,对王铎,想来当代人不会那么刻薄,毕竟“生活就是眼前的苟且”而“诗和远方”苟且后再说吧。

王铎《赠汤若望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