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心学4个核心观点:在浮躁的社会中依然流行!

 崔竣豪 2017-03-22

屡屡有人出言敬服王阳明,且高调重申“一生伏首王阳明”,其中有功利者,服叹阳明之功,也有求善者,心慕阳明之学。

无论是权贵优势者,还是无权弱势者,似乎都在王阳明那里求得一己之所需,权谋之智、经世之才、安心之论,如此等等。

为什么在浮躁的社会中,王阳明的心学会再次流行,他的核心观点又是什么?

一、知行合一

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见《传习录》徐爱)

王阳明强调对真理的探求必须以自身诚意,切实笃行,要知行并进。

他认为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知与行原则上不是纯粹思辨的抽象概念,而是必须时时刻刻切实体履的身心之学,亦即知与行不仅是一种言说,而且应是言说的当下行为现身。

二、致良知

良知的说法来源于《孟子》,其含义是指一种'不虑而知'的天赋道德观念。

王阳明对此加以发挥,并引进《大学》中的'致'字,《大学》说:'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据此,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主张,以为良知即是天理,从而迸一步要求人们首先认识和恢复内心所固有的天理。

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他强调,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王阳明心学4个核心观点:在浮躁的社会中依然流行!

三、圣凡平等观

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学。

即无论在何种时代,身处何种体制,无人能代替你看顾自己的内心;对于人而言,很难否认“一生的果效皆出于心”,这正是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

心之良知是谓圣。

王阳明认为, 圣人原与凡人一样,并没有全知全能的天赋,他们也只是能够发现自己的良知;

圣人也不一定没有过失,只不过他们能够兢兢业业,勤求去私而已。

阳明心学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提倡人格独立,不盲从权威。

四、心即理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犹析心与理而为二也。(《答顾东桥书》)

鉴于朱学格物致知的教训,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并据此提出知行合一的口号,决心创立良知之学,从而用一种注重身心修养的学说来取代朱熹支离决裂的格物致知说。

王阳明继承和发挥了陆九渊的心即理的思想,以为宇宙万物的规严皆归于吾心判断的范畴,并由此说明进行道德修养只要求之于心,于心上下功夫就够了。

在王阳明看来,“心即理”就是不能像朱熹那样将心与理分而为二,从而导致知与行、学问与修养的分离。

而应更偏重于为善去恶的内心涵养,从而使格物与致良知完全吻合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