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蓝天下的原野 2017-03-22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摘自兰佩微博)

绪论部分

【基本要求】

1.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2.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3.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
【重点】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主要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难点与关键】

难点:

中药的四气、五味、炮制、配伍关系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前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特点(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
.掌握160多种药物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熟悉100多种药物的分类、功效、主要应用、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了解其它药物的功效、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5. 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

  

总 论

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的特点;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本草:记载这类药物(植物),指整个传统的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佚名,托名神农,成书于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南北朝,约公元500年,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作者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日本曾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比欧洲最早药典早830多年)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首刊于公元1108,载药1558多种,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用、文献价值。

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成书于明代(公元1578年),公元1596年刊行,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

6.《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7.《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于清代(公元1765年),初刊于1803年,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8.《本草求真》,作者黄宫绣,成书于清代,公元1769年,载药521种,按药物主要功效进行分类。

9.《中国药学大辞典》,作者陈存仁,成书于公元1935年,药学辞典类大型工具书,收录词目约4300条。

解放后,中药学发展的概况:

《中药大辞典》,江苏新医学院,成书于1977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53年出版第一部药典以来经过多次修订,已出版过八部(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目前每5年修订一次,最新版本为2005年。

《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载药8980种。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

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一、中药质变主要表现:

1、虫蛀: 2、霉腐: 3、泛油(泛糖): 4、色泽变化: 5、气味变化:

6、质地变化: 7、形态的变化: 8、融化与潮解: 9、风化:

二、中药的贮藏养护方法

1、干燥处理贮藏     2、密封贮藏   3、吸潮养护

4、化学药剂养护     5、气调养护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加或不加入辅料(液体、固体)均可。

如延胡索醋制,明矾火煅,槐花炒炭等。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制成熟地,生何首乌与制首乌等。

4.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修治(修制)

1)纯净:保证药物质量。

2)粉碎:便于煎煮、服用、制剂。

3)切制:便于煎煮、炮制、制剂、干燥、贮藏、调剂称量。

.水制 洗,淋,泡,润,漂,水飞。

1)润 :便于切制。

2)漂 :去腥味、盐分、毒性成分。

3)水飞:便于煎煮、制剂、服用。

.火制  炒,炙,煅,煨,烘焙。

1)炒:便于粉碎、煎煮、服用、缓和药性,减轻毒性、副作用,增强疗效。

2)炙: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减轻毒性、副作用,引药入经。

3)煅:易于粉碎、煎煮。

4)煨:减轻烈性、副作用,增强疗效。

5)烘焙:便于干燥。

.水火共制    煮,蒸,燀,淬

1 煮:减毒,增效

2 蒸:改变药效,稳定药物质量

3)燀:便于干燥、贮藏,去掉非药用部分或有毒部分

4)淬:易于粉碎、煎煮、制剂

.其它制法 

1)制霜:种子压去油、矿石重结晶

2)发酵:产生新药

3)发芽:产生新功效

第四章  中药的作用

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中药治病的原理  “以偏纠偏

中药的作用:(1)治疗作用: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功效

2)副作用,指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不良作用:(1)毒性反应,指药物对身体的损害性反应;(2)变态反应;(3)特异质反应;(4)药物依赖性;(5)致癌、致畸、致突变。

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

中药的功效是对中药治疗作用高度概括的表现形式。

 1. 对因治疗功效——治本

包含祛邪、扶正、调整脏腑功能、消除病理产物等方面的内容。

 2. 对症治疗功效——治标

是指能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出现的某些症状,具有减轻痛苦,防止病势恶化的意义。

3. 中药的预防功效:中药烟熏、洗浴、佩带或内服。

4.中药的养生保健功效,如灵芝、何首乌等

第五章   中药的性能

中药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性能性状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

第一节    四气

.四气(四性)概念: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与热,寒与凉性质同而程度异。

.作用及意义:一般来讲,

 寒凉性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热证、阳证;

 温热性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用于寒证、阴证。

此外,尚有平性药,是指药物寒、热之偏性不明显,作用较为平和。

.四性与药物功效的关系

(1)四性与药物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2)四性只反映药物性质的一个侧面。

.注意:

四性实质是寒热二性。

.  每种药物只能有一种性(单一性)。

. 平性指偏性不明显。

第二节   五味

1.五味的概念:

指辛、甘、酸、苦、咸五味。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

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习称五味。

2.五味的作用及意义:

  1) 辛味:(气虚、多汗、出血、阴虚阳亢等慎用)

    能散——发散表邪-治疗表证;

    能行——行血-治疗血瘀证,活血化瘀;行气-治疗气滞证,行气导滞

    芳香化湿-治疗湿阻中焦证;芳香开窍-治疗神昏窍闭证;芳香辟秽

  2)甘味:(部分味甘质腻的药物易助湿满中,脾虚湿困者宜慎用)

能补-补益-治疗虚证。     能缓-缓急止痛-治疗拘挛疼痛证。

能和-和中-治疗脾胃不和证;         调和药性-协调药性、缓和药性

部分甘味药还能解药、食物中毒。

3) 苦味:能泄、能燥(阴虚、气虚、气陷者慎用)

通泄-通利小便-治疗小便不利之证;通泄大便-治疗大便秘结等证

降泄-降泄胃气-治胃气上逆之呕吐;降泄肺气-治肺气上逆之咳喘;

清泄-清泄热邪-治热证

燥-燥湿-治水湿病证-寒湿证(苦温)湿热证(苦寒)

苦能坚阴 

4) 酸味:(有实邪者慎用)

能收-收敛-收敛固涩-治疗滑脱病证;能涩-固涩

如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 久泻久痢,遗精、滑精、尿频等

5)咸味

能软-软坚散结-治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证;能下-泻下作用-治大便秘结证。

6)涩味:

能收敛固涩-用于滑脱证,与酸味作用相似(但不尽相同。如酸能生津,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药所不具备的作用。)

7)淡味:

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3.味的来源

A.实践味-真实滋味

B.理论味-由药物的作用推出来的味

4.气与味合参:

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药性和药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质。

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便于指导临床应用。

5. 注意:

.每一种药物可有1种或多种味

.主要的味起主要作用

.性味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有主次之分

 

第三节  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浮沉是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2.升浮与沉降的作用:

升浮:属阳,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用于病变在上、在表,病势下陷者。

沉降:属阴,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用于病变在下、在里,病势上逆者。

3.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

升浮-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

沉降-多具有酸、苦、咸之味和寒凉之性。

4 .  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

1)质地轻如花、叶,大多升浮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2)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大多沉降

诸子皆降,蔓荆子独升

5.影响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炮制、配伍

.炮制,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B.配伍,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6.升降浮沉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第四节      归经

1.归经的概念: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2.归经的理论基础及依据: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

3.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但运用归经理论,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关系。

由于脏腑经络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往往并不单纯使用某一经的药物。

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再者,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是从不同的侧面来阐述中药性能的,因此,必须诸方面合参才能较全面掌握性能。

第五节      有毒无毒

1.毒性的概念: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狭义)。

西汉以前以毒药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毒性就指药物所具有的能治疗疾病的偏性(广义的毒性)。

. 药物毒性的临床意义:

A.对毒药用来以毒攻毒,如用某些有毒药解疮毒,除毒疠、抗肿瘤等。

B.对有毒药物应严格控制贮存、炮制、配伍、剂型、用药途径、剂量等,以免中毒。

C.某些毒药的用法要加以注意。

思考题:

1. 中药七情配伍关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2. 具体用药时应当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3. 确定临床用药剂量大小的依据有哪些?
4.
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5.
中药用药禁忌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6.
哪些方面是妊娠用药应当注意的原则?

 

解表药  教学基本要求

1. 通过本章及章内各节概述部分的学习:

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分类、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和各类药物的性能特点。

2.通过本章具体药物的学习:

1)掌握麻黄、桂枝、紫苏、防风、荆芥、羌活、白芷、香薷、细辛、藁本、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胡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熟悉蝉蜕、苍耳子、生姜、辛夷、蔓荆子、升麻的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了解淡豆豉的功效、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参考药:

葱白、胡荽、柽柳、鹅不食草、浮萍、木贼。

【重点】

1.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和各类药物的性能特点。

2. 麻黄、桂枝、紫苏、防风、荆芥、羌活、白芷、香薷、细辛、藁本、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胡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难点与关键】

难点:相似药物麻黄与桂枝、桑叶与菊花等药物在性味、功效、和应用的区别。

关键:以中药的性能理论来说明麻黄、桂枝、紫苏、防风、荆芥、羌活、白芷、香薷、细辛、藁本、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胡等药物的性能特点,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说明功用。

【教法】

1.分析法――从五味和归经的作用,分析本章药物的性能特点;从具体药物的药性分析药物的功效。

2.比较归纳法――本章功效相似的药物进行比较归纳,并与已学过的解表药的药物进行比较。

【教学内容与过程】

概述部分

【含义】

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为发表药。

【性能特点】

1.药性:辛味,部分兼苦味

发散风寒药:偏于温性;

发散风热药:偏于寒凉;

2.归经:主要归肺、膀胱经;

3.升降浮沉:作用趋向为升浮;

4.毒性:细辛与苍耳子为有毒之品;

【功用与分类】

祛风解表----表证

(1)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风寒表证

(2)发散风热药--发散风热--风热表证

【配伍应用】

因证选药:区分表证的寒热;

三因制宜:

3.兼见症状:

【使用注意】

1.不宜过汗

使用解表药,尤其是发汗之力较强的祛风药,服用量不可过大,否则汗出淋漓,既会伤阴,又致损阳;若微令汗出,得汗即止,则既可使邪气外出,又可令正气不伤。

2.津血不足者慎用

3.因时因地制宜

4.不宜久煎:

祛风药多为芳香质轻之物,一般不宜久煎,以免挥发性有效成分逸散而使药效降低。

5. 服药宜忌:

发散风寒药多宜饭后热服,服药后温覆其体,可助散寒解表之力。同时还应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表证的临床表现与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传染病及急性感染性疾病初期的症候群相似。中医认为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西医认为恶寒是由于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体温降低所致,又由于受寒皮肤血管收缩,黏膜局部缺血,抵抗力下降,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易于入侵、繁殖,导致炎症,进而出现发热、恶寒、头身酸痛、鼻塞、流涕、喷嚏等一系列症状。

本章药物往往具有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镇痛、抗炎等药效作用,这是解除表证及利咽喉的药理学基础;其所具有的调节免疫功能作用等,不仅对解表有积极意义,其对变态反应的抑制作用,又可主治皮肤以鼻黏膜的过敏性疾病,能收止痒、通鼻窍之功。

 

 

 

解表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麻黄

【药性】辛、微苦,温。   【归经】归肺、膀胱经。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

1.发汗解表,用治:风寒表(实)证:

(1)外感风寒、腠理闭塞之表实证:麻黄汤;

(2)阳虚外感:麻辛附子汤。

2.宣肺平喘,用治:咳喘实证。为肺气壅遏之实证喘咳的要药

(1)风寒外束,肺气壅遏之咳喘:三拗汤。

(2)肺寒喘咳(外感风寒,内有寒饮):小青龙汤;

(3)肺热喘咳:麻杏甘石汤;

3.利水消肿,用治:风水水肿(为宣肺利尿之要药)。

主治风水证:越婢加术汤。

4.散寒通滞,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用法用量】:煎服,310g。生用发汗力较强;蜜炙麻黄长于平喘。

【使用注意】

1.本品发汗力强,自汗盗汗者忌用。        2.虚喘不宜。

3.麻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兴奋作用,并可使血压上升,失眠及高血压患者慎用。(可用紫苏代替)

虚人伤风、气虚发喘、阴虚火炎以致眩晕头痛,平日阳虚腠理不密之人,皆禁用。

 

桂枝

 【药性】:辛、甘,温。 【归经】归心、肺、膀胱经。

【功用】: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1.发汗解肌,用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①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证:桂枝汤;

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证:麻黄桂枝汤;

③素体阳虚、外感风寒:配伍附子、麻黄、细辛,以助阳解表。

2.温经通脉,用治:寒凝血滞诸痛证。

①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配伍当归、吴茱萸;

②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小建中汤;

③风寒湿痹,肩臂疼痛:配伍附子等。

3.通阳化气,用治:阳虚证。 为温心通阳之要药。

①心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疼痛:枳实薤白桂枝汤;

②心阳受伤之心悸者:桂枝甘草汤;

③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悸动、脉结代者:炙甘草汤;

4、助阳化气:阳气不化,水湿为患之痰饮、蓄水证

①痰饮病、蓄水证:苓桂术甘汤;

②肾与膀胱阳虚寒凝,气化不行之小便不利、水肿:五苓散。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易助热、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紫苏

【药性】:辛,温。 【归经】归肺、脾经。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止咳、行气宽中、和中止呕、解鱼蟹毒。

1.发汗解表,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1)外感风寒表证兼气喘咳嗽:与止咳平喘药同用,如:杏苏散;

(2)风寒表证兼气滞,或咳喘痰多者:配补益华痰之品人参,参苏散。

2.行气宽中,用治:脾胃气滞证。

(1)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藿香正气散;

(2)气滞痰结之梅核气:半夏厚朴汤;

(3)胎气上逆,胸闷呕吐,胎动不安者:配伍理气安胎的砂仁、陈皮等。

3.解鱼蟹毒,用治:鱼蟹变质,食后吐泻、腹痛。配伍生姜、陈皮、藿香等。

【用法用量】:煎服,510g,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1、本品辛温,温病初起、胃热呕逆,均应慎用。

2、本品有升高血糖作用,建议糖尿病患者不宜大剂量使用。

 

生姜

【药性】:辛,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功用】: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1.发汗解表,用治:风寒表证。

(1)适用于风寒表证轻证:单用;

(2)重证:桂枝汤。

2.温中止呕,用治:

(1)脾胃寒证,宜与高良姜、胡椒等温里药同用。脾胃气虚者:配伍人参、白术等药。

(2)多种呕吐。素有呕家圣药之称。 

◇胃寒呕吐最为适合。配半夏伍用,即小半夏汤;

◇痰饮呕吐者:小半夏汤;

◇胃热呕吐者:配黄连、竹茹等药。

◇某些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

3.温肺止咳,用治:肺寒咳嗽。

◇风寒客肺,痰多咳嗽:三拗汤;

◇外无表邪而痰多者:二陈汤。

4.解毒:

生姜对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捣汁服。

【使用注意】: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香薷

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

【药性】:辛,微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功用】:发汗解表、利水消肿。

1.发汗解表,化湿和中,用治:

(1)风寒表证(尤适阴暑证):香薷散

(2)暑温初起复感于寒:新加香薷饮,可祛暑解表,情热化湿。

2.利水消肿,用治:水肿、脚气

【用法用量】: 煎服,310g。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及暑热证当忌用。

 

荆芥

来源: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的地上部分。生用、炒黄或炒炭。

【药性】:辛,微温。   【归经】归肺、肝经

【功用】:袪风解表、透疹止痒、袪风消疮止血。

1.袪风解表,用治:外感表证。

微温不烈,药性和缓,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

(1)风寒表证:荆防败毒散;

(2)风热表证:银翘散。

2.透疹止痒,用治: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1)表邪外束,麻疹初起、疹出不畅:配伍蝉蜕、薄荷、牛蒡子等,方如透疹汤;

(2)风疹瘙痒:配伍苦参、防风、白蒺藜等;如消风散。

3.袪风消疮,用治: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1)偏于风寒者:+发散风寒的羌活、独活、川芎;

(2)偏于风热者:+辛凉解表药银花、连翘、 柴胡

4.止血,用治:吐衄下血等多种出血证。

(1)炒炭,性味变为苦涩平和,长于理血止血;

(2)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配伍生地黄、白茅根、侧柏叶等药;

(3)血热便血、痔血:配伍凉血止血的地榆、槐花、黄芩炭等药;

(4)妇女崩漏下血: 配伍棕榈炭、莲房炭等固崩止血药。

【用法用量】:煎服,510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防风

 【药性】:辛、甘,微温。   【归经】归肺、肝、脾经

【功用】:袪风解表、祛风止痒、胜湿止痛、袪风止痉。

1.袪风解表,用治:外感表证。

(1)风寒表证:荆防败毒散;

(2)外感风湿:羌活胜湿汤;

(3)风热表证:配伍薄荷、蝉蜕、连翘等;

(4)风热壅盛,表里俱实:防风通圣散;

(5)卫气不足,肌表不固,而感冒者:玉屏风散;

2.祛风止痒,用治:风疹瘙痒。可治疗多种皮肤病,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常用。

(1)风寒者,配伍发散风寒药麻黄等;

(2)风热者,配伍疏散风热的薄荷等;

(3)湿热者,配伍清热除湿的土茯苓;

(4)血虚风燥者,配伍养血的当归等;

(5)兼里实热结者,配伍泻下通便、清热泻火药:防风通圣散。

3.胜湿止痛,用治:风湿痹痛。

(1)风寒湿痹:蠲痹汤

(2)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成热痹:配伍薏苡仁、地龙、乌梢蛇等药。

4.袪风止痉,用治:破伤风证。

风毒内侵,引动内风而致的破伤风证:玉真散。

5.疏肝理脾(+升清燥湿之性),用治:

(1)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的泄泻:升阳益胃汤;

(2)土虚木乘,肝郁侮脾,肝脾不和,腹泻而痛:痛泻要方;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使用注意】:本品药性偏温燥,阴血亏虚、阴虚火旺、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

 

羌活

【药性】:辛、苦,温。 【归经】归膀胱、肾经

【功用】:发散风寒、胜湿止痛、风寒、风湿所致的头风痛

1.发散风寒,用治:  风寒表证。

(1)外感风寒夹湿,尤为适宜:九味羌活汤;

(2)风湿在表,一身尽痛者:羌活胜湿汤;

2.胜湿止痛,用治:风寒湿痹。

(1)善入足太阳膀胱经,以除头项肩背之痛见长,故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者尤为多用:蠲痹汤

(2)风寒、风湿所致的头风痛:羌活芎藁汤;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燥之性较烈,故阴血亏虚者慎用。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服。

 

白芷

【药性】辛,温。   【归经】归肺、胃经

【功用】:袪风散寒、止痛、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1.袪风散寒,用治:风寒表证。

(1)以止痛、通鼻窍见长;

(2)外感风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九味羌活汤

2.祛风止痛,辛散温通,用治:多种疼痛证。

(1)长于止痛,且善入足阳明胃经,故阳明经头额痛以及牙龈肿痛尤为多用。

(2)阳明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等症:

外感风寒者:单用即都梁丸或川芎茶调散;

外感风热者:配伍疏散风热的薄荷等。

(3)风冷牙痛:配伍祛风止痛药,一捻金散;

(4)风热牙痛,配伍散风清热的石膏等药。

(5)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者:配伍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的苍术、草乌、川芎等药。

3.通窍止痛,用治:鼻渊。

宣利肺气,升阳明清气,治鼻渊,鼻塞不通,浊涕不止,前额疼痛。

4.燥湿止带,用治:带下证。

本品善除阳明经湿邪而燥湿止带。

(1)寒湿下注,白带过多者:配伍温阳散寒、健脾除湿药白术、山药同用;

(2)湿热下注,带下黄赤者:配伍清热利湿、燥湿药车前子、黄柏等同用

5.消肿排脓,用治:疮痈肿毒。

(1)疮疡初起,红肿热痛者:仙方活命饮

(2)脓成难溃者:托里消毒散、托里透脓散,

6.祛风止痒,用治:皮肤风湿瘙痒。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辛香温燥,阴虚血热者忌服。

 

细辛

【药性】:辛,温。有小毒。    【归经】归肺、肾、心经

【功用】:袪风解表、散寒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

1.散寒解表,用治:风寒表证及阳虚外感证。

(1)外感风寒,头身疼痛较甚:九味羌活汤;(+止痛)

(2)风寒表证而见鼻塞流涕者:配伍白芷、苍耳子等药(+通鼻窍)。

(3)阳虚外感,恶寒无汗、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既入肺经,又入肾经)

2.袪风止痛,(最好、最强)用治: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3.通鼻窍,用治:鼻渊。对过敏性鼻炎、鼻渊效果立竿见影。

常用治鼻渊以及鼻科疾病之鼻塞、流涕、头痛者,为治鼻渊之良药。

4.温肺化饮,用治:

肺寒咳喘(风寒咳喘证或寒饮咳喘证)

◆外感风寒,水饮内停:小青龙汤;

◆外无表邪,寒痰停饮射肺:苓甘五味姜辛汤.

【用法用量】: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使用注意】: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肝病、癌症手术史患者不宜使用。

 

藁本

 【药性】:辛,温。【归经】归膀胱、肝经

【功用】:袪风散寒、胜湿止痛。

1.袪风散寒,用治:风寒表证,巅顶疼痛。

太阳风寒,循经上犯,见头痛、巅顶痛甚者:

与羌活、苍术、川芎等祛风湿、止痛药同用;

2.胜湿止痛,用治:风寒湿痹。

风湿相搏,一身尽痛:羌活胜湿汤。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香燥,凡阴血亏虚、肝阳上亢、火热内盛之头痛者忌服。

 

苍耳子

【药性】:辛、苦,温。有毒。【归经】归肺经

【功用】祛风解表、除湿止痛、袪风杀虫止痒。

1.祛风解表,用治:风寒表证。

(1)其发汗解表之力甚弱,善通鼻窍,一般风寒感冒少用;

(2)多用于风寒感冒,鼻塞流涕明显者。

2.除湿止痛,用治:风湿痹痛。

3.袪风杀虫止痒,用治:风疹瘙痒,也可用治疥癣麻风。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血虚头痛不宜服用。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辛夷

【药性】:辛,温。【归经】归肺、胃经

【功用】: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1.发散风寒,用治:风寒表证。

其发汗解表之力甚弱,善宣通鼻窍,故一般风寒感冒临床较少使用,而多用于风寒感冒,鼻塞流涕明显者。

2.宣通鼻窍,用治:鼻渊。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用法用量】:煎服,310g;本品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

【使用注意】:鼻病因于阴虚火旺者忌服。

 

★发散风寒药小结

               善达巅顶,为治巅顶痛之要药。

      苍耳子    祛风湿,止痛

            为治鼻渊头痛、

           鼻塞流涕之要药                   通鼻窍

      鹅不食草   止咳,解毒

               宣通阳气

               开胃消食              透疹

               祛风除湿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薄荷

【药性】:辛,凉。  【归经】归肺、肝经

【功用】: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解毒、疏肝解郁。

1.疏散风热,用治: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1)辛散之性较强,是辛凉解表药中最能宣散表邪,且有一定发汗作用之药,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

(2)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等症:银翘散、桑菊饮

2.清头目,利咽喉,用治: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

(1)风热上攻,头痛眩晕:宜与祛风、清热、止痛药配伍,如川芎、石膏等。

(2)风热上攻之目赤多泪: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药,如桑叶、菊花等同用;

(3)风热壅盛,咽喉肿痛:配伍疏散风热、利咽开音药,如牛蒡子、蝉蜕等。

3.透疹解毒,用治: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1)风热束表,麻疹不透:配伍蝉蜕、牛蒡子、荆芥、柽柳等其它解表透疹。

(2)风疹瘙痒:配伍祛风止痒药,如荆芥、防风、僵蚕等。

4.疏肝解郁,用治:  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逍遥散

5.化湿辟秽,用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脘腹胀痛,呕吐泄泻,常配伍之香薷、厚朴、金银花等。

【用法用量】: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使用注意】: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牛蒡子

【药性】:辛、苦,寒。  【归经】归肺、胃经

【功用】:疏散风热、利咽、宣肺透疹、解毒消肿。

1.疏散风热,用治: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1)发散之力虽不及薄荷等药,但长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

(2)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发热,咽喉肿痛等症:银翘散

(3)风热咳嗽,痰多不畅者:配伍宣肺化痰止咳桔梗、前胡等药。

2.宣肺透疹,用治: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1)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常配解表透疹薄荷、蝉蜕、柽柳等药;

(2)风湿浸淫血脉而致的疮疥瘙痒,配伍散风除湿止痒荆芥等药。

3.解毒消肿,利咽散结,用治: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

 本品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风热,内解热毒。

(1)其性偏滑利,兼滑肠通便,兼有大便热结不通者尤为适宜;

(2)乳痈肿痛,尚未成脓者,配伍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金银花、连翘、栀子等;

(3)瘟毒发颐、痄腮喉痹:普济消毒饮。

【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蝉蜕

【药性】甘、寒   【归经】归肺、肝经

【功用】:疏散风热、宣肺疗哑、透疹止痒、明目退翳、祛风止痉、(小儿)镇静安神。   1.疏散风热,宣肺疗哑:风热感冒活温病初起,发热头痛这,配薄荷、荆芥等发散风热药同用;风热上攻,咽痛音哑,配开音疗哑的胖大海同用。

2、透疹,用治: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1)风热外束,麻疹不透:可与麻黄、牛蒡子、升麻等散风透疹药同用;

(2)风湿浸淫肌肤血脉,皮肤瘙痒:消风散

3.明目退翳,用治:目赤翳障。

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翳膜遮睛:常与疏散风热、清肝明目药菊花、白蒺藜等同用。

4.祛风止痉,用治:急慢惊风,破伤风证。

(1)小儿慢惊风,以本品配伍全蝎、天南星等祛风止痉药。

(2)破伤风证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常与天麻、僵蚕、全蝎、天南星等祛风止痉、定惊止搐药同用。

5.本品还常用以治疗小儿夜啼不安。现代研究证明,该药能镇静安神,故用之有效。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

【使用注意】:《名医别录》有主妇人生子不下的记载,故孕妇当慎用。

 

桑叶VS菊花

【共性】:皆味甘苦、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1.皆味甘苦、性寒凉,归肺肝经,

2.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平肝明目: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风热或肝火所致的目赤肿痛;

肝肾不足,目暗昏花等证。

【个性】:                         

菊花

【药性】:辛、甘、苦,微寒    【归经】归肺、肝经

1. 平肝明目力较桑叶强,但较其他同类药仍较弱;

2. 清热解毒,用治:疮痈肿毒。

3. 黄(杭)菊花:疏散风热;白(甘)菊花:平肝、清肝;野菊花:清热解毒

桑叶

【药性】:苦、甘、寒  【归经】归肺、肝经

1.疏散解表力强,清肺润燥,用治:肺热燥咳及风热咳嗽;

2.凉血止血,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之证。

 

蔓荆子

【药性】:辛、苦,微寒。

【功用】: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1.疏散风热,用治:风热表证,头昏头痛。

(1)风热表证而头昏头痛者,较为多用。

(2)风邪上攻之偏头痛,常配伍川芎、白芷等祛风止痛药。

2.清利头目,用治:目赤肿痛。

(1)风热上攻,目赤肿痛,配伍祛风明目药;

(2)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耳鸣耳聋:益气聪明汤。

3.祛风止痛,用治:风湿痹痛:羌活胜湿汤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柴胡 VS升麻VS葛根

【共性】:

1. 皆为辛凉之品,性升浮;

2. 都能发表散邪:外感发热,风热表证

3. 升阳(提升中气):中气下陷

【葛根(有直接作用)﹥升麻﹥柴胡(通过配伍产生)】????

4.透疹,麻疹不透

【个性】:                         

 柴胡

【药性】:辛、苦,微寒   【归经】归肝、胆经

1. 和解少阳,解肌退热:

退热之中善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多用于邪在少阳,往来寒热;

2. 主升肝胆之气,长于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

3. 其性升发,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

葛根

【药性】:甘、辛,凉。 【归经】归脾、胃经

1. 解肌发表退热:伤寒所致的恶寒发热,项背强痛及身热口渴证。

2. 生津止渴,用于:热病口渴,阴虚消渴

3. 升阳止泻,用治:热泄热痢,脾虚泄泻。

4. 透疹:麻疹透发不畅。配升麻等同用,如升麻葛根汤。

5.升阳止泻宜煨用;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

升麻

【药性】:辛、甘,微寒;【归经】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1.透疹,主治:麻疹、痘疹等透发不畅:+葛根

2.清热解毒,用治:胃火上攻,头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等,配清胃火药同用,如清胃散。热毒证:牙龈肿痛溃烂,喉痹,咽喉肿痛、疮疡及阳毒发斑等;

3.升阳举陷的要药:中气下陷之泄泻、脱肛、脏器下垂等,+柴胡。

4.发表:风热上攻,阳明头痛,可与白芷等药同用。外感风寒夹湿之头面巅顶痛甚之雷火风证,与薄荷、荆芥、白芷等散风清热止痛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发表透疹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固脱宜制用。

【使用注意】:麻疹已透,以及阴虚火旺,肝阳上亢、上盛下虚者忌用。

 

发散风热药小结

 淡豆豉    除烦,宣发郁热

疏散         浮萍    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风热                    明目退翳

 

 复习思考题

 

1. 简述解表药的含义、性能特点、分类、  配伍原则及使用注意。

2. 试比较下列各组药物性味、功效及主治证之异同:

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细辛与白芷;桑叶与菊花;柴胡与升麻、葛根;薄荷与牛蒡子、蝉蜕。

3. 试述羌活、藁本、细辛、辛夷、薄荷、蝉蜕、牛蒡子等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病证、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清热药【教学基本要求】

. 通过本章及章内各节概述部分的学习

掌握清热药、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 通过本章具体药物的学习
1.
清热泻火药

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天花粉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熟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

了解莲子心、熊胆(引流熊胆 猪胆 蛇胆)

参考寒水石、竹叶、鸭跖草、密蒙花、青葙子、谷精草

2. 清热燥湿药

掌握黄芩、黄连、黄柏、龙胆

熟悉苦参

了解白鲜皮

参考椿皮

3.清热解毒药

掌握金银花(附:忍冬藤)、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

熟悉大青叶、青黛、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山豆根(附:北豆根)、穿心莲、土茯苓、土牛膝、胖大海、肿节风

了解蚤休、紫花地丁、败酱草、红藤、秦皮、铁苋、马勃、马齿苋、鸦胆子、千里光、金果榄、余甘子、橄榄

参考拳参、白蔹、金荞麦、地锦草、半边莲、绿豆、贯众、三丫苦、木芙蓉叶、四季青、半枝莲、山慈姑、漏芦、秦皮、朱砂莲、木蝴蝶

4. 清热凉血药

掌握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

熟悉紫草、水牛角(附:水牛角浓缩粉)

5. 清虚热药

掌握青蒿、地骨皮

了解银柴胡、胡黄连、白薇

. 掌握相似药物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重点】

1. 清热药、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的含义、功效、主治病证、主要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与使用注意。

2. 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天花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苦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大青叶、青黛、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山豆根、穿心莲、土茯苓、土牛膝、胖大海、肿节风、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青蒿、地骨皮等药物的主要性能、功效、应用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难点与关键】

难点:相似药物石膏与知母、黄芩、黄连与黄柏、龙胆与苦参、金银花与连翘、大青叶、板蓝根与青黛、生地黄与玄参、牡丹皮与赤芍、青蒿与地骨皮等药物在性味、功效、和应用的区别。

关键:以中药的性能理论来说明石膏、知母、栀子、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等药物的性能特点,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说明功用。

【教法】

1.分析法――从五味和归经的作用,分析本章药物的性能特点;从具体药物的药性分析药物的功效。

2.比较归纳法――本章功效相似的药物进行比较归纳,并与已学过的清热药的药物进行比较;

3.启发式教学――通过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功能特点启发学生理解清热药的性能,通过中医基本理论知识让学生由功效掌握主治证

【教学内容与过程】

由感冒发热不愈而向里发展,该如何治疗引入,或由发高烧的痛苦引入清热药的重要性而介绍清热药的含义。

概述部分

一、含义:

凡以清泄里热,用治里热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二、药性分析:

1.味多为苦,次为甘,性寒或凉

2.归经:

三、功用与分类:

清热泻火药功效能清热泻火用治气分实热证

清热燥湿药功效能清热燥湿用治湿热证(湿热泻痢、湿热黄疸、湿热下注之带下病等)及火热证                    

清热凉血药功效能清热凉血用治营、血分实热证

清热解毒药功效能清热解毒用治热热毒证(疮痈肿毒、丹毒、瘟毒发斑、痄腮、热毒咽喉肿痛、热毒下痢等)

清虚热药功效能清虚热用治虚热证阴虚内热证温病后期,邪热未尽,夜热早凉

四、配伍:

1.兼表证者,配解表药。

2.兼积滞便秘者,配泻下药。

3.气血两燔者,清热泻火药与清热凉血药同用。

4.清虚热药,常配清热凉血和清热养阴之品。

5.体虚者,配补虚药。

五、使用注意:

1.辨清虚热、实热后辨证选药。

2.寒凉(尤其是苦寒性大者),易伤脾阳,脾胃虚寒者慎用。

3.苦燥伤阴,阴虚患者,慎用苦燥之品,或配养阴之品同用。

4.甘寒助湿,有湿者慎用甘寒之品。

.阴盛格阳之真寒假热证禁用清热药。

现代药理研究:

1.抗菌、抗病毒。2.解毒。3.提高免疫力。4.抗炎。5.解热等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性味】:多甘,次苦,性寒。

【归经】:多入胃、肺、肝经,次入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

【应用】:气分实热证,症见壮热、口渴、汗出、烦燥、脉洪大。

 

石膏(CaSO4·2H2OVS知母 (根茎)

石膏:生用或煅用;知母:生用或盐水炙用

【共性】:

【性味】:甘寒

【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清热泻火(清肺胃实热)

治肺胃实热,发热烦渴等

除烦止渴    气分实热证。

常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治咳喘、热病烦渴、消渴病等

【个性】:

石膏

1.寒凉性大于知母(性大寒),味辛善于解肌退热。

清泄肺热:肺热咳嗽,可配麻黄(用量多倍于麻黄)

2.清肺胃实热要药      

                  清胃火:用治胃火()之口渴、牙痛等

 

3.煅用收敛生肌:用治疮疡久溃不收口,湿疹,水火烫伤等。

4.用量用法:煎服,15-60克,打碎先煎。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用

5.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阴虚内热证忌用。

 

知母

1.质润多液能滋阴润燥    清肺之中,亦能润肺-用治肺阴虚之燥咳

润肠燥治肠燥便秘

生津止渴-治阴虚消渴

2.滋阴降火:用治肾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常配黄柏,如知柏地黄丸。

 

芦根(地下茎)VS天花粉(块根)

 【共性】:

【性味】:甘寒

【功用】:清热、生津――治热病津伤口渴及肺热咳嗽

个性:

芦根

1. 清热力较胜,善清肺热,兼能祛痰排脓,还治肺痈;

2.除烦止呕:用治胃热呕吐。

3.兼利尿――治热淋(小便短赤,尿道涩痛)

4.兼透疹――治麻疹透发不畅。

天花粉

1.味兼微苦,生津作用胜于芦根,多用于肺胃有热阴津不足及消渴证。天花粉鲜品研碎沉淀所得粉(玉露霜,生津力优,消渴者服食效佳。)

2.清肺润燥――治肺热燥咳。

3.消肿排脓:用治疮痈肿毒。可促进消散(初起),成脓后可排脓。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中期引产率高),反乌头。   

 

栀子(山栀子、焦栀子、栀子炭)

【性味】:苦寒

【功用】: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清热、解毒

1.泻火除烦:入心、肺、胃、三焦经。上清心肺胸膈之热,中除胃经之火,(行三焦达内外),尤善清心除烦。用治热病烦闷(热郁胸中,心烦、烦燥不安或火毒扰动神明之高热烦燥,神昏谵语。)

2.清热利湿:用治湿热黄疸(如急性传染性黄疸性肝炎、胆囊炎等),常配茵陈、大黄,如茵陈蒿汤。

3.凉血:用治血热出血(如吐、衄血)。

4.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疮疡肿毒,跌打损伤。

 

夏枯草

 全草或果穗入药,以色紫褐、穗大效佳(此草夏至后即枯)

【性味】:苦、辛、寒

【功用】:清肝火、散郁结

1.清肝火,平肝阳――治目赤肿痛,头痛眩晕。善治目珠疼痛  配菊花等。现代发现其有降压作用,用治高血压属肝热或阳亢者。

2.散郁结:治肝郁化火,痰火互结之瘰疬、瘿瘤。(治瘰疬:+玄参清火散结;连翘解毒散结)(治瘿瘤:+昆布、海藻消痰软坚)目前,根据其散结作用,临床常用本品防治淋巴结炎、淋巴结核、淋巴系统肿瘤及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瘤。

 

熊胆(胆汁)

【性味】:苦,寒

【功用】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

1. 清热解毒——用于疮疡、咽喉肿痛

2. 息风止痉——用于肝风抽搐等

3. 清肝明目——用于  肝热目赤肿痛、眼生翳膜。

【用量用法】:1~2.5g,多入丸、散剂。

 

决明子(成熟种子)

 【性味】:甘、苦、咸,微寒

.清肝明目――治目赤目暗,清肝热、益肾阴,虚实目疾,均为佳品。

.润肠通便――治肠燥便秘。对高血脂、高血压均有一定作用,尤宜老人饮用。炒后有香味

 

   (淡竹叶的叶)

【性味】:甘、淡,寒

.清热除烦――治热病烦渴

.通利小便――治心火及移热于小肠的口疮尿赤,水肿尿少,黄疸尿赤等

 

小结

清热泻火

石膏         善泻肺胃火和透解肌热,兼止渴,收敛生肌

知母            滋阴润燥    

芦根                止呕,生津,利尿

栀子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消肿止痛

竹叶          生津

     淡竹叶       清心火利小便

     天花粉      清肺胃生津力优,兼解毒消痈  

     夏枯草        散郁结      长于清肝而明目,降压

     决明子       润肠通便

     谷精草       疏散风热

     密蒙花       明目退翳

     青箱子       兼清肝

     寒水石   

鸭跖草      兼解毒,利水消肿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

【功用】:

1、均能清热燥湿,-用治湿热证。

2、多兼能清热泻火解毒-治火毒证。   

【使用注意】:苦寒多能伤胃阳,苦能伤阴,故脾胃虚寒、津液亏损者应慎用。

 

黄芩(根)VS黄连(根茎)VS黄柏(树皮)

质坚,色黄者佳   质坚,色黄者佳   皮厚,鲜黄者佳

【共性】:

【性味】:苦寒,均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功用】:湿热证         (如湿热泻痢、黄疸)

                           气分实热证(如壮热烦渴)

                           热毒诸症(如疮疡肿毒)

【个性】:

黄芩:(1)苦寒性三者中最小

      (2)善清中上焦湿热――多用治暑温,湿温及胃肠湿热证(枯芩多清上,条芩(子芩)多清胃肠湿热)

      (3)善清上焦热及肺火(枯芩、片芩体轻达上,善清肺经之火;酒炒其性上行善清上焦之火)――治肺热咳嗽多用。兼解少阳热,用于邪在少阳往来寒热。

   也用于咽喉肿痛,上焦热盛的壮热烦渴

      (4)凉血止血(黄芩炭,炒炭存性)――用治血热出血。

      (5)清热安胎――用治胎热不安。

 用法: 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清上焦热多酒炒。

        枯芩善清肺,条芩善清大肠、下焦。

 

黄连:(1)苦寒性最大,    清热、燥湿力胜

      (2)长于清中焦湿热,为除胃肠湿热,治湿热泄痢呕吐之要药

(3)清热泻火力强,善清心、胃之火,兼能清肝火,用治

心亢盛之高热神昏,或心烦不眠,

吐血衄血及胃热呕吐、牙痛、消谷善饥 

肝火犯胃、肝胃不和引起胁肋胀痛、呕

吐吞酸,常配吴茱萸同用,如左金丸。

      (4)清热解毒力强――常用治痈疮疔毒、皮肤湿疮、耳目肿痛等,尤善治疔毒。

用法:姜汁炙用清胃止呕,酒炙清上焦火,猪胆汁炒清肝胆火。炒用降低寒性。

 

黄柏:(1)善清下焦湿热――多用于湿热带下(+苍术)、淋浊(+车前子)及下肢肿痛、阴部湿疹(+苦参)

      (2)善泻肾火,泻火以坚阴(存阴),除热退蒸――用治肾阴虚,相火妄动之阴虚发热、盗汗、遗精等(常配知母)

用法:清热燥湿解毒多生用,泻火除蒸退热多盐水炙用。

 

龙胆草(根) 苦参(根)

共性:

   1.苦寒

   2.功用:

   (1)清热燥湿用治下焦湿热黄疸、带下、阴肿阴痒,湿疹等。

   (2)苦寒性大,脾胃虚寒者慎用。不宜多服久服。

个性:

龙胆草:  主入肝胆,善清肝胆湿热,长于清泻肝胆实火,无论肝胆有热之目赤耳聋,或肝经热盛,热极生风之高热、手足抽搐,或肝火之头痛眩晕均有良效。

苦参: 1.长于祛风杀虫止痒,擅治疥癣、湿疮、脓疱疮、妇女阴痒。  2.且能利尿:用于小便不利。

 

      黄芩-善清上焦湿热、肺火;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善清中焦湿热,泻痢要药;善泻心、胃火,兼清肝火

         

        黄柏-善清下焦湿热,除热退蒸

  龙胆草-泻肝胆火

    秦皮-解毒止痢,止带,明目

湿  苦参-杀虫,利尿

    白鲜皮-祛风解毒

    椿皮-收敛止带、止泻、止血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120分钟)

 味多苦,(其它甘、辛、咸、酸等均有)性均寒    

                         痈肿疔疮,丹毒

                  虫蛇咬伤、烧伤

     清热解毒-治热毒证  温疫、温毒

    (清解热毒、火毒)   咽喉肿痛、痄腮

                         热毒痢

                         其它发热性疾病

配伍及使用注意:

针对上面不同的病因、症候而选药。

根据病情及兼证适当配伍,如热毒在血-配凉血药,火热炽盛-配清热泻火药,挟湿-配利湿、或燥湿、或化湿药,热毒血痢里急后重-配活血行气药,疮疡属虚-配补气养血托疮药物。

凡阴证、寒证不宜服用。

 

金银花(花蕾)银花、忍冬花、   连翘(果实)青翘:佳宝花。花蕾有黄白 果实两色,故名黄翘

共性:

性味:寒         

功用:清热解毒  痈肿疔疮,常用

             风热表证

    疏散风热       温病初起    如银翘散

      有广谱抗细菌、病毒、抗炎等作用

个性:

金银花:

    .味甘。

    .清热解毒力强,为治疗一切疮痈阳证的要药。内外痈均可用,如肠痈、肺痈等,单用煎服,或外敷,配配伍用,均有效果

    .还能凉血止痢-治热毒血痢。单煎浓服,或配白头翁等。

    银花露-清热解暑。

    附:银花藤(忍冬藤):冬割嫩枝入药,性味功用与金银花相似,力稍弱,还能祛风通络,治疗风热痹证。

连翘:

    .味苦。

    2善消痈散结,有疮家圣药之称,用治疮、瘰疬、痰核等。

    兼能清心利尿——治热淋涩痛

    (尤连翘心)       热入心包

 

蒲公英(全草)

苦、甘,寒。       痈肿疔毒,如五味消毒饮

清热解毒      乳痈,良药    

消痈散结 治肺痈    

     兼通经下乳    肠痈       

                   咽喉肿痛,毒蛇咬伤    

.清热利湿  热淋涩痛

   利尿通淋  湿热黄疸  单用也有效

.清肝明目    目赤肿痛

 

野菊花

苦、辛,微寒

                 痈疽疔疮、丹毒

清热解毒,     咽喉肿痛

                 目赤肿痛

外洗可用于湿疹、皮肤瘙痒

临床新用:宫颈炎,再生障碍性贫血,高血压,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等。

   

      大青叶    板蓝根      青黛

       叶片    根茎、根     色素

共性:寒

     清热解毒      痄腮,丹毒

                 热毒疮疡

       凉血        热毒发斑

肺热咳嗽

个性

大青叶 1.味苦、咸,性大寒

       .消斑-用于热入血分

温热病,热入气分

       .清热中也用于 外感风热

                       温病初起

板蓝根 1.味苦

       .善清利咽喉-常用于热毒咽喉肿痛

 

青黛  .味咸

      .在清热解毒中尤善治痄腮、热毒痈疮

      .并消斑

      .还清肝泻火定惊,用治惊风抽搐,暑热惊痫

         清肝泻肺:用于咳嗽痰血

穿心莲(全草)

                 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清热解毒      肺热咳嗽

  (善清肺)    咽喉肿痛

                肺痈

  燥湿消肿     痈肿疮毒

               毒蛇咬伤(斩蛇剑,日行千里)

               湿热泻痢

               热淋涩痛

               湿疹瘙痒

 

              治肺痈要药     

              利尿通淋-治热淋,兼止痢

鱼腥草        含挥发油,不宜久煎

(全草)  辛微寒      肺痈

(蕺菜)  清热解毒    肺热咳嗽

        消痈排脓     热毒疮疡

败酱草         味兼苦             

(全草)         治肠痈要药

                祛瘀止痛-治产后瘀阻腹痛

                            

射干          并祛痰——用于痰盛咳喘,对咽痛兼痰多者尤宜

(根茎)           

        苦寒,清热解毒,利咽喉-治热毒咽喉肿痛,肺热咳嗽

            

                   

山豆根        苦寒性大,并消肿止痛,善治火毒炽盛的咽喉肿痛,  

(根)         为喉科要药       

              亦治实火牙痛、痈肿疮毒;抗肿瘤-用于癌证       

 附北豆根

贯众(根茎)

一、性味:苦,微寒。有小毒。

二、功用

               预防流感、麻疹、流脑等

  .清热解毒  流感、风热感冒

               痄腮

               斑疹

               疮疡

  2 .杀虫——用于多种肠道寄生虫

  3.凉血止血——用于血热之出血证

此外,用于烫伤、带下、高血压

三、使用注意:

清热、杀虫生用;止血炒用

           

白花蛇舌草(全草)(蛇舌草、白花蛇利草)

一、 性味:微苦、甘,寒

二、 功用:    痈疮肿毒

1.清热解毒消痈用于热毒证   肠痈  热毒咽喉肿痛   毒蛇咬伤

  可煎服,或鲜品捣汁服,捣烂外敷等。

2.清热利湿利尿通淋用于热淋小便短赤、涩痛

临床上也用于湿热黄疸,胆石症等

 

白头翁(根)

一、性味:苦,寒

二、功用:

    本品气厚味薄,可升可降,为阴中阳药,以其苦寒清泄、苦以坚肾之意,善清胃肠湿热和血分热毒,而治热毒泻(血)痢。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用于 热毒血痢、湿热泻痢,可配黄连、秦皮等,如白头翁汤,为治热毒血痢之良药。

1.  配伍温里药物,也可用于冷积久痢。

对引起泻痢的多种病源微生物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2.  此外,用于  阴痒,如滴虫性阴道炎

疟疾等

 

土茯苓(块茎)

性味:甘、淡,平

一、功用:

     解毒        梅毒(抑制梅毒螺旋体)要药,疮疡

(热毒、湿毒、汞毒)   汞中毒之肢体拘挛    

     利关节         

     除湿          湿热淋浊、带下等

 

清热解毒药小结

   

多用   金银花——善散表热,凉血止痢

治温              疏散风热

热病     ——消痈散结,清心利尿

及热   大青叶     凉血消斑

毒痈     ——清泻肝火,定惊

       ——杀虫,凉血止血

穿心莲——清热燥湿

野菊花

白花蛇舌草——治肠痈

                         利尿通淋

多用       鱼腥草——善治肺痈

治热                 消痈排脓,治肺痈

毒痈       败酱草

(                治肠痈要药,祛瘀止痛

痈、外      

痈)       土茯苓——通利关节,除湿

金荞麦——清肺化痰

绿  ——消暑利尿

四季青——敛疮,凉血收敛止血

木芙蓉叶——凉血消肿

千里光——清肝明目

 

  ——镇肝息风,凉血止痢,

利湿

用治    半枝莲    散瘀止血,抗肿瘤

毒蛇    半边莲——利水消肿

咬伤      ——消肿止痛,

热毒              息风定惊

痈疮    蒲公英——善治乳痈,

                    利湿通淋,

清肝明目

                   消痈散结

        紫花地丁——善解疔毒

 

消痈   山慈菇——抗肿瘤

散结     ——通经下乳

  ——消痈敛疮

 

         ——祛痰

山豆根    治咽喉肿痛要药

                消肿止痛,抗癌

      ——止血

    板蓝根——凉血

       ——生津

余甘子    润肺止痰

金果榄——止痛

朱砂根

三丫苦    散瘀止痛

肿节风    祛风除湿

木蝴蝶——疏肝和胃

土牛膝——活血散瘀,利水通淋

胖大海——润肺开音,清热通便

 

       白头翁——治热毒血痢良药

凉血   马齿苋——通淋

止痢        凉血止血

鸦胆子    截疟,腐蚀赘疣,

治阿米巴痢疾

解毒     ——燥湿止带,清肝明目

止痢   地锦草——活血止血,利湿退黄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80分钟)

一、药性:

 性味多甘苦咸寒。

 归经多入肝经

二、功用:

   清解营血分之热(清热凉血)用治(营)血分实热证(症见烦燥高热,甚至神昏谵语,身热夜甚,并见斑疹或出血、舌降等。

三、使用注意:

 营阴同源,热入营血,常伤阴劫液,故常配伍养阴增液之品(沙参、麦冬等)

 

生地黄(块根)    玄参(根)

共性:

   1.性味甘、苦,寒。质腻。

   2.功用:

(1)清热凉血,用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证。

(2)养阴,用治热病津伤口渴;阴虚内热,津伤口渴

(3)性寒而滞,脾虚便溏者不宜服用。

个性:

生地:(1)以甘味为主,甘寒质润,清热养阴力强,为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要药。常用于

温热病热入营血之壮热神昏等,配玄参等-清营汤

温热病后期之夜热早凉,配青蒿等,如青蒿鳖甲汤

消渴病(降血糖)

肠燥便秘,配生地、麦冬等,如增液汤

阴虚内热

 (2)止血,用治热之各种出血。

玄参:(1)兼咸味

      (2)上能清肺热滋肺阴,下能清肾中虚火而能养阴,还解毒散结,常用治

阴虚火旺之咽喉肿痛,配麦冬等,如玄麦甘桔汤

    热毒咽喉肿痛,配薄荷、板兰根等,如普济消毒饮

    疮疡肿毒,配金银花、连翘等

    脱疽(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配金银花、甘草等,如四妙勇安汤

痰火郁结之瘰疬痰核,配浙贝母,如消瘰汤

 

牡丹皮(根皮)  赤芍(根)

共性:

1.苦,微寒。

2.功用:

(1)清热凉血,用治热入营血证,血热出血证   

(2)活血祛瘀-治血瘀证,如血瘀痛经、闭经、癥瘕、跌打损伤等

.使用注意:月经过多,孕妇不宜用

个性

牡丹皮:

    .兼辛味

    .清热凉血之功比赤芍强,能透发阴分伏热外出,善退无汗骨蒸,用于温病后期,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等。

    .凉血消痈,用治肠痈,常配大黄。

                         痈疮肿毒,配

 赤芍:

  .活血祛瘀力强于牡丹皮,并止痛,常  用于血瘀诸痛。

  .清肝泻火-用于肝热目赤肿痛,目生翳膜,配菊花等。

 

紫草(根) 

一、性味:甘,寒

二、功用:

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用于:

1.热入营血,热毒发斑等,配赤芍、蝉蜕,如紫草快斑汤。

.麻疹紫黑,疹出不畅,配牛蒡子等,如紫草消毒汤

    预防麻疹,单用或配甘草等  

.疮疡、湿疹、烫火伤,可单用植物油泡成油浸剂,或制膏外涂或敷        

三、使用注意:性寒而滑,在轻泻作用,脾虚便溏者慎用。

 

水牛角

一、性味:咸,寒

二、功用:

清热凉血,解毒

用于:1.温热病,热入营血证

2.血热之出血证

三、用法用量:锉碎先煎:6~15g或锉末冲服

 

清热凉血药小结

 生地黄       兼凉血止血

              养阴生津

    玄参

    牡丹皮         解毒

            活血祛瘀

    赤芍         止痛,兼清泻肝火 

      紫草         活血,解毒,透疹

      水牛角       兼解毒

 

第五节 清虚热药(40分钟)

共性:

1.性味:多为苦寒,次甘寒

2.功用

清虚热,退骨蒸-用于

  虚热证 温病后期,夜热早凉

         阴虚发热,潮热骨蒸

常配伍凉血药、养阴药同用。

 

  蒿(全草)

     以质嫩,色绿,气清香者为佳 

一、 性味:苦、辛,微寒

二、 功用:

.截疟——治疟疾。单用鲜品大剂量捣汁服,或随证配伍均有良效, 热病后期,夜热早凉,热退无汗

2.退虚热、除骨蒸,用治   配鳖甲、丹皮等,如青蒿鳖甲汤

            阴虚发热,配银柴胡、胡黄连等,

如清骨散

3.清热解暑治外感暑热证。

 

地骨皮(根皮)

一、性味:甘、淡,寒

二、功用:

1.  凉血退蒸-治阴虚发热,盗汗骨蒸为退虚热、疗骨蒸的佳品,尤宜有汗骨蒸,配知母、鳖甲等,如地骨皮汤

2.  清肺降火——治肺热咳嗽,配桑白皮,如泻白散 

3.  凉血止血——用于血热之出血证,如吐血、衄血等  

4.  生津止渴——用于内热消渴,配

 

清虚热药小结

 

     青蒿       截疟,解暑

   地骨皮     凉血,清肺降火,生津止渴

   白薇    (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银柴胡       

            除疳热

     胡黄连        清湿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