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国良医案医话】一剂中药,巧治发热!

 看文海 2017-03-22


3月8日中午,家里来了客人。我家的女神--79岁的老母亲下厨准备午餐。虽说年近8旬,但老母亲身体还硬朗,也很要强,像许多母亲一样,煮饭、照顾孩子,把家里打理得有条有理,让儿子儿媳安心上班。中国人说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此言不虚。


老母亲是我家的女神,是她儿女们、孙子辈、曾孙辈的福。她也常常以自己儿孙辈的孝顺为自豪。


当时,我在厨房打下手,母亲转过身来握着我的手,说有点累。边说边瘫倒下去,要晕倒的样子。我赶紧抱着母亲,她的手很热,她在发烧。


原来,这已经是她发烧的第9天了,要强的老人以为可以挺过去,就这样熬了9天(此前为低烧),要是不瘫倒,可能她还不说。我这个做儿子的太粗心和不称职了,竟然毫无所知。


一量体温,吓人一跳,38.8°C。


赶紧去医院看医生,验血结果是病毒性感冒。而这样的持续发烧对老母亲来说,是30年一遇,在她40多岁时曾经有过这么一劫,对老母亲来说,小病扛扛就过去了,这样的持续发烧在她年近8旬的这个春天,给她开了个玩笑,但是,这个玩笑差点吓死了她的儿孙辈,因为这场病中最高体温达到39.9°C,且几次反复。要是什么病灶引起的高烧……后果不堪设想!所有知道女神发病的儿孙都在着急,在省内的儿孙赶到她身边,远在欧洲的孙辈甚至准备订机票回国。


吃药、打吊瓶、肌注药水,折腾了一天一夜,没有控制住发烧。


祸不单行。在老母亲备受煎熬的这天,我6岁的女儿也蔫了。


女儿此前就是徐医生的病人,在候着母亲打点滴的间隙,我找到国良兄。他给人固有的印象是肝胆科中医专家,在行内全国闻名,有的病人甚至远从港澳慕名来求诊。但是,需要解密的是,他已经成长为全科专家。更重要的是,他的勤奋、上进和高尚的医德,正是我们整个社会孜孜以求的。


对于一位功成名就、享誉遐迩的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徐国良先生本该安坐院长室,或巡下日诊多少位病人,但是救死扶伤的医德和良知让他不断给自己开口子,远近的病友也不分昼夜找他就诊。


女儿当然是我的掌上明珠,她最怕的是疼痛,怕扎手指、怕打吊瓶。


望闻问切。把脉后,徐院长说一剂药应可治愈。


我偷偷地发疑问,“有没有这样的把握呀”?女儿两三岁常常生病时被打针打怕了。把脉交谈,一剂几块钱的药,女儿竟然在当天完全恢复了健康。


女儿就这样喝下小小的两包全成分中药颗粒,痊愈了。直到11日和她看电影时,她还在看到长期就诊病人的镜头时发问,他们怎么不去看徐医生?


老母亲的病情却不如女儿利索,且吃不下饭。


我也略懂医疗。


很多人相信西药,认为西药疗效快。可在我家的这两位病人身上,西药不但不快,而且效果还打折扣,百思不解。


老母亲依然虚弱。把脉、看喉咙舌苔后,徐国良开了一剂中药,其中的补药“熟地黄”让我颇不解。徐医生说,病人阴虚,要因人施治。当晚,竟然不烧了。只是到了次日下午,母亲再次发烧。徐医生当时出差在外,让其他医生按原处方减少了两味中药,很快,病人退烧。


11日是星期六。母亲白天没有发烧,但在住院部查房的徐医生还担心着老人的病。我陪母亲到住院部,徐医生看到母亲精神很好,身体暂时恢复正常,备感欣慰。当天,徐国良先生开出的新药方中,加了除湿的成分以备用。好在有这样的备用药。晚饭后,老母亲再次发烧,不过是低烧。用的就是这样的备用药。


当晚至12日起,母亲体温恢复正常,精神很好,也觉得饿了。


实际上,我们全家都是徐医生的病人。而从母亲求诊这件事,我对中医中药的信心在再次增强,对徐国良先生的医德医技赞佩有加,更重要的是,对国医的信心如同对民族文化厚重认同感一样,渐次增厚。


生命多么可贵。生活中的男神女神,终其一生,都无法与生命中的名医圣手相比肩。


母亲是我们敬爱的,但是母亲的健康却不是我们说了算。我们敬佩着的是您——徐国良先生!


——以上内容是来自一位患者家属的感谢信


家人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非常感谢这位患者家属对徐院长医术的肯定,今天徐院长将这两则医案分享给大家,希望自己的医术能帮助到更多的人!


大青龙汤加味治祖孙二人发热验案


案一


首诊(201738日)


患者:叶某,女,4岁。

 

主诉:发热一天。

 

现病史:一天前出现发热、恶寒、咳嗽、流涕,遂来求治。

 

现在症:发热、恶寒、咳嗽、流涕、饮食正常、无汗、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浮。

 

诊断:外感发热(表寒里热夹湿热)。

 

治法:外散表寒、内清郁热、清热利湿。

 

处方:大青龙汤合连翘、赤小豆、桑白皮。

 

药物:生麻黄10g,肉桂3g,杏仁2g,炙甘草3g,生石膏7g,生姜5g,大枣3g,连翘3g,桑白皮3g,赤小豆3g。一剂(两小包,一次一小包,一日二次)。

 

 

二诊(201739日)


电话随访得知药后诸症热退身凉,余症诸消。

 


三诊(2017310日)


电话随访,患者一切正常。




案二


首诊(201739日)


患者:杨某,女,79岁。

 

主诉:发热11天。

 

现病史:11天前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出现发热,恶寒,经输液不效,遂来求治。

 

现在症:发热(39.9℃),恶寒,无汗,精神疲惫,面色困倦,以脉测症知患者平时应有性急和早醒,患者及其儿子连连称是,舌质淡红、苔黄腻,左尺浮弦,左关弦甚。

 

诊断:外感发热(表寒内热、肾阴虚、肝胆湿热)。

 

治法:透表散寒、内清湿热、滋肾阴、清肝胆湿热。

 

处方:大青龙汤合六味地黄丸和大柴胡汤。

 

药物:肉桂10g,炒苦杏仁5g,炙甘草10g,生石膏20g,生姜15g,大枣10g,麻黄30g,大黄3g,麸炒枳实3g,黄芩3g,赤芍3g,北柴胡8g,法半夏3g,熟地黄20g,山药15g,茯苓10g,泽泻10g,牡丹皮10g ,山茱萸15g,生牡蛎10g,生龙骨10g。冲服。

 

二诊(2017310 8:30

 

电话随诊,药后发热已退。

 

三诊(2017310 17:00

 

其子电话诉母亲又见发热,原方减龙骨、牡蛎,一剂。

 

四诊(201731111:00



患者无发热,精神很好,面无倦色,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左尺浮弦,左关弦甚。

 

处方:2017-3-10方加赤小豆、连翘、桑白皮。备用。

 

药物:肉桂10g,炒苦杏仁5g,炙甘草10g,生石膏20g,生姜15g,大枣10g,麻黄30g,大黄3g,麸炒枳实3g,黄芩3g,赤芍3g,北柴胡8g,法半夏3g,熟地黄20g,山药15g,茯苓10g,泽泻10g,牡丹皮10g,山茱萸15g,连翘15g,赤小豆30g,桑白皮15g。一剂,冲服。

 

五剂(2017311 20:00


病人又见发热。药后发热止。

 

六诊(2017314 15:17


电话随访,其子说母亲好了,已无再发热。



徐国良医话

按语



1、发热当首辨外感和内伤。祖孙二人均有恶寒,“有一份恶寒便有一份表证”;加之有恶大风,手背比手心热,属外感无疑(符合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的论述)!

 

2、确定主方及主方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祖孙二人均是发热、恶寒、无汗,属外感内热,是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针对外寒内热型发热效果极佳!


运用此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辨证要点是发热、恶寒、无汗。

② “有汗不得用麻黄”,若有出汗,则不能用此方;

③ 掌握其禁忌症,“有少阴证者不能用此方”,“脉微细者”不能用此方,即肾阴虚者不能直接采用此方,加用补肾药后完全可以用此方,屡试屡效!

 

3、要结合兼证加用方和药


案一所述小女孩,除了发热、恶寒、无汗外,还有舌苔黄腻,表明兼有湿热,故加连翘、赤小豆、桑白皮以清湿热,一剂热退身凉,没有反复,药到病除。


案二所述老祖母,除了发热、恶寒、无汗外,有苔黄腻,尺脉浮弦,左关弦甚;实际上她不能单用大青龙汤,甚至可以说是大青龙汤的禁忌症;左尺脉浮弦表明肾阴虚(《金匮要略》云:“尺脉浮为伤肾”,《内经》云:“尺脉浮弦为肾虚”,以脉测证推测患者平素应有性急或早醒,患者及其家属说确实如此);遂于方中加了六味地黄丸和龙牡;左关弦甚,苔黄腻,表明肝胆有热,遂加了大柴胡汤,药后当晚热退;为何第二天发热时,用原方去龙牡,考虑到龙骨、牡蛎有收涩作用,不利于表邪外去,药后高热退;为何第三天加赤小豆、连翘、桑白皮?考虑苔黄腻当清湿热,药后热退身凉,再也未复发了。


若重新开方,我第一次就会开大青龙汤加六味地黄丸和大柴胡汤加赤小豆、连翘、桑白皮,寒湿热三者同治。祛寒宜大汗,祛湿宜微汗寒与湿相合而病,必然病程长。因为寒邪易去,湿邪难速去,湿邪不去则病难愈,故发热长,发热反复是正常现象。正如《金匮要略》云“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值得说明的是,祖孙药方中似乎均有大青龙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但我在理法方药中并未提及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其理由是两方中麻黄的剂量比完全不同,退热采用了大青龙汤的剂量比,故不写上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4、对于反复发热的病人,最好是发热之前服药,即“先其时服药”





徐国良

主任中医师,行医30载


擅长:善用膏方预防和治疗疾病,至今已有30年治疗肝胆病及疑难杂症的宝贵经验。



国家中医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师承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李赛美教授和熊继柏教授

佛山市高明区中医院副院长

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

广东省医学会感染病学会分会委员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经方临床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自然疗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除日常行医外,徐国良教授对养生之道颇有研究,平时也会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健康讲座、名医义诊等服务,将更多养生防病知识与大家分享,造福更多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