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我国古代瓷器火石红的一些认识

 自华居 2017-03-23

2017-03-21

中国古代,从宋代开始,历经元、明、清,在近千年的时间,好几个有名的瓷窑所烧制的瓷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殊现象,即俗谓的火石红。火石红不仅成为鉴定这几个窑口瓷器真赝的一个重要判断依据,也同时成为这几个窑口瓷器断代的重要参考依据。为此,对这一现象进行认真的探讨,或许在古玩收藏界和文博界,都很有必要。现将本人对中国古代瓷器火石红的几点肤浅认识发表出来,供大家参考,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古瓷火石红,是指古代瓷器露胎处,或胎釉结合处,甚至釉面处,出现的黄、红、甚至焦红的线状、点状或斑块状异色聚集物质。

二、火石红的形成,其机理主要有:

1、瓷器胎质中铜、铁元素达到一定含量时,在烧制过程中这类物质析出,烧制后期氧化焰条件下,铜、铁元素被氧化而出现红、黄、黑呈色。

2、瓷器处于窑内火道,即火焰经过之处,由于高烧而造成露胎处、甚至釉面,也可能出现一定的窑红。这种情况,与瓷胎的物质构成没有正相关关系。

3、胎质内不含铜、铁元素,也非火道处,瓷器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火石红,与窑具,即匣钵、窑垫等与瓷器接触物的铜、铁含量有关。

三、凡是人工故意为之的古代瓷器工艺,如底足刷酱釉、芝麻酱釉,明末清初口沿的护胎釉,不应视之为火石红。 四、古瓷器的火石红,是一个历史现象,有一个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过程。这与中国古代瓷器手工业、工业的发展进步有关。由于胎质淘洗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胎料取材、配方的变化,铜、铁等元素逐渐地被排除,造成火石红的物质条件逐渐慢慢地不再具备,火石红呈色也逐渐从焦黑、红黑、红,到黄、浅黄,而趋于无;其形态也从块、圈、线,到小斑、点,最终不再有。

五、由于窑炉结构的改变、进步,窑具的改变、进化,那种因窑火过烧、窑具因素等造成的火石红也逐渐不再发生出现。

六、不是所有的古代瓷窑系都有火石红发生、出现。火石红,就目前所知,只在耀州窑、龙泉窑、湖田窑——景德镇窑出现发生过。其它窑口比较少见,甚至从来没有发生出现过。

七、各个窑口,由于火石红的呈色不同,名词也各异。发生在耀州窑的被称之为姜黄红,发生在龙泉窑的被称之为朱砂红或朱砂斑,而发生在湖田窑和其后的景德镇窑的一般被称之为火石红或窑红。

欢迎古董、古玩爱好者添加专家微信一起交流!

Tel:186--1676--65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