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践者】田园守望者何慧丽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17-03-23

本文为河南人民广播电台2011年对何慧丽教授的报道。从2011年到2017年,六年又过去了。但作为实践者的何慧丽老师的身影,从未淡出乡建运动。本文作者为河南人民广播电台驻开封记者站站长谭可。


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和开封市有一个校市间的合作,时任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的何慧丽落脚到兰考,那年她31岁. 2003年的兰考,农村基层组织薄弱,大批农民外出打工,村庄少了人气,显得萧条、凋敝。何慧丽就这样走到农村,到兰考当了一名挂职副县长。


何慧丽落脚在南马庄,这是一个单纯靠农业为生的村庄,柳树、池塘,池塘上漂浮着鹅鸭,看来像一幅画,而当何慧丽走入画境,发现农民的一切似乎都没着没落,青壮年进城打工去了,在家的只有老人、妇女,单靠种地,入不敷出,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了无生机。在她走进农家小院时,她想,这一家一户种地,没有一点抗风险的能力,农民们还是得组织起来。在洒满阳光的小院里,何慧丽和几个南马庄的当家人商量着。最后决定成立个南马庄农业合作社。


从大集体过来的人,都知道大集体人们出工不出力的盲点,对何慧丽所勾画的合作社,人们心里还不敢信。但事情一干起来,就觉出了个好,家家联合起来,肥料、种子都买的便宜,种啥养啥,大伙一商议,心里就有了着落。何慧丽还把家家户户的媳妇、大嫂组织起来,学打盘鼓,平日里东家长西家短的女人们,打起鼓来,一个死气沉沉的村子一下子多出了生机。


自打到了兰考,何慧丽常常求人帮忙,帮兰考的乡亲们,也是帮她自己。从组建兰考农民盘鼓队,到成立经济合作组,到北京卖无公害大米,到饲养“快乐猪”和农超对接,再到目前她竭尽全力向全社会大力推介的自然农耕法。一晃就是八年。这八年来她心中一直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和兰考大地带给她的特殊精神信仰,她说:“我早就说焦裕禄真正的精神在民众那儿,那个时候为了改善生存环境,他的目标确定了。那个时候,人家树立的是一个生态改良目标,目标弄来以后,用什么做?人家发明的是本土化方法,什么叫本土化方法?不是高成本的方法,现在都是高成本啊,那个时候就是贴膏药扎针的办法,贴膏药的办法,是从人家老农埋他妈例子里出来的。扎针的办法,不是洋办法呀,当时的洋办法太多了,问国务院要钱,弄沥青什么,拿国外先进机器,这些(他们)都没有用。人家土办法就是说,千百年来人家形成了耐碱的植物,枣树、桐树。贴膏药扎针的方法不是高成本弄过来的,(是)本土化方法吧?第三个是学人家的动员方式,你去看看焦裕禄纪念园,你看看前面的那一段,全都是人民群众的海洋啊,笑脸呀、人民群众呀。动员群众要靠组织,那个时候靠的是合作社的组织,所以说学焦裕禄学什么,对于我来说学的就是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就是这种生态文明下的农业发展道路。你的目标就是生态农业。”


每当做完一件事,何慧丽就有一种满足感,她觉得,只要做一点事,只要尽了自己的力,哪怕就像是在地上洒了不少种子,却开了不多几朵小小的花,她心里就暖暖的。


在兰考,何慧丽已经待了整整八年,一直做着自己的新农村试验,八年里,眼角已爬上细细的皱纹,风刮、日晒,脸色黑红。


在兰考,在农村,八年坚守,何慧丽还将坚守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