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考试结束,除了分数外,还有什么更需要我们去认真挖掘呢?一次认真的考后试卷分析,是比单单知道那个考试分数更加具有有意义的,那么考后如何进行试卷分析?
● 逐题→整体 从每一道错题入手,分析错误的知识原因、能力原因、解题习惯原因等。
分析思路 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 知识点的内容是什么? 怎样运用这一知识点来解决? 这道题的解题过程是什么? 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可以进行整体分析,拿出一个总体结论了。
● 低级→高级 通常情况下,学生考试丢分的原因大体有三种: 知识不清、考试之前没有把知识学清楚,丢分发生在考试之前,与考试发挥没有关系。 问题情景不清审题不清,没有把问题看明白,或是不能把问题看明白。这是一个审题能力、审题习惯问题。 表述不清:虽然知识具备、审题清楚,问题能够解决,但表述凌乱、词不达意。
这三个问题逐步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研究这三者所造成的丢分比例,用数字说话,也就能够得到整体结论,找到整体方向了。
● 数字→性质 统计各科因各种原因的丢分数值。如计算失误失分、审题不清失分、考虑不周失分、公式记错失分、概念不清失分等。 找出最不该丢的5~10分。这些分数是最有希望获得的,找出来很有必要。在后续学习中,努力找回这些分数可望可及。如果真正做到这些,那么不同学科累计在一起,总分提高也就很可观了。 任何一处失分,有可能是偶然性失分,也有可能是必然性失分,学生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失分的真正原因。 通过考后试卷分析,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收获: 有效巩固薄弱知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比如,英语学科可以制作单词卡片,然后将考试中拼错的单词写在卡片上,随身携带,随时复习,提高记忆效率。还可以建立各个学科的“错题本”,尤其是较弱的学科。一本或数本“错题本”记满以后,可以再重新整理,自己会做的可以删去,不会做的可以保留,如此反复,直至完全掌握。
考试不仅仅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在检验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劣和与应试能力的强弱。比如,平时学习不够踏实认真,考试时看到自己会做的题目就沾沾自喜,容易掉以轻心,最终失分。这个问题反映出学生学习习惯与态度不好,要想有针对性地解决,需要在平时注意培养良好的习惯。 而培养这些好习惯,有以下几个步骤: 逐渐培养自己对各个学科的兴趣。 心里要清楚什么是好习惯。 坚持不懈地强化训练,让自己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
![]() 一般来说,只要平时学习努力,做到考前认真复习,都会取得理想的成绩,但是也有例外:有的同学分数不低,但很有可能是靠投机取巧或吃老本得到的分数;有的同学学习明显比前期努力了,但还是没有考好,这时也不要灰心,而要继续努力,慢慢储备知识,做到厚积薄发。
学习如同长跑,贵在持之以恒。长跑是耐力的比拼,开始跑在前头的,未必能笑到最后,一开始落在后边的,最终不一定是失败者。
![]() ![]() 纵向比较,拿本次考试的成绩与上次考试的成绩对照,看是否比上次有进步。 不仅从总成绩上比,更要比到细处,具体到每科,细化到每科的知识点。如语文考试,上一次“基础知识与运用”失分较多,这次通过努力失分减少了,这就是一种进步。
横向比较,即拿自己的成绩跟班、年级各档次分数线比。举例来说,语文满分150,数学满分120分,而自己语文考110分,数学考98分,哪一科考得好?不好判断,因为没有参照物。这时可以把各档次分数线作为参照,通过对比,帮助自己找到相对处弱势的学科,及时补救,预防偏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