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事|“十八罗汉”的由来,竟是苏轼与乾隆的合谋!?

 秦岭之尖 2017-03-24


可能苏东坡先生自己也没料到,自己文艺病发作,给一个“谣传”狂赞十八次之后,竟然就有了“十八罗汉”的千古流传。

 

什么,我们的大词人东坡先生,居然也干“以讹传讹”这种事?





在苏轼之前天竺(印度)和中国都只流行“十六罗汉”,印度佛教著作《法住记》记载,有十六位佛的弟子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槃,专在人间护佑苍生。


《法住记》的作者叫“庆友尊者”,他的中文翻译就是著名的唐玄奘

 

其实最先搞出乌龙的还不是苏轼,五代十国有过一个短暂的“前蜀”(907年—925年),前蜀有一个叫张玄的画师。

 


不知道他是不是长得不好看呢找不到美女给他当人体模特,还是延续唐朝佛教兴盛的传统,总之他喜欢画“十八罗汉”。

 

哪尼,不明明是十六罗汉吗?他张玄怎么想着去篡改佛教典故呢?


有人说是张玄不小心弄错了人数,但友核君猜想只要他数学不是语文老师教的,就很有可能是故意的。

 


他倒也不是亵渎神佛,很可能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对“十八”这个数字有着执拗般的喜爱,就像现在我们中国人喜欢“8”和“9”一样。


也罢,毕竟自己画画自己欣赏,最多给几个朋友赏玩赏玩嘛,开心最重要。


不过他搞出“十八罗汉”,却没有给十八罗汉命名,这就给了后来苏轼“补刀”的机会。

 


在没有电子传输和复印机的时代,这幅画居然穿越了兵荒马乱和历史烟尘,流传到了苏轼手上。

 

我们都知道苏轼词赋了得,但其实他画面也不赖,他自然也是很懂画的。

 

苏轼看到画像大概是这样的反应:如被电击、两眼放光,遂豪情万丈、大笔一挥,题了十八首词(见《东坡七集》后集二十)郑重点赞。



厉害了我的哥!看看人家这点赞的真诚态度和分量水平,有才就是任性啊!!

 

只是苏轼只看画作的艺术水准而罔顾内容的严肃性,可见佛教本身对于苏轼而言却是没什么“分量”的。


而从著名的苏轼与佛印“自取其辱”的对话典故(不知道的问度娘)中,我们也看到了他的狂放不羁,不尊佛自然也不信佛。

 


但吊轨的地方就在于,这个对佛教没什么情怀的人却帮助完成了宗教形象的“迭代升级”和“本土化”,这算是功德吗?

 

不过这一次的十八首点赞词,苏轼也没有给另外两个罗汉“取名”,但随着他点赞词的传阅,十八罗汉的说法已经传开了。


另外在绘画艺术这边,后续的画僧——即正统佛教子弟,似乎也默认了“十八罗汉”的存在。



不过原本的十六罗汉分别叫坐鹿罗汉、欢喜罗汉、举钵罗汉、托塔罗汉、静坐罗汉、过江罗汉、骑象罗汉、笑狮罗汉、 开心罗汉、探手罗汉、沉思罗汉、挖耳罗汉、布袋罗汉、芭蕉罗汉、长眉罗汉、看门罗汉(顺便一次性科普给你),另外两个该叫什么名字呢?

 

或许张玄给佛陀增加了两名“护卫”,佛陀也开心默认了。不知道是不是佛陀的“安排”,一次苏轼自海南归,路过清远峡宝林寺,又看到了贯休(也是五代十国后期的著名画僧)的十八罗汉壁画。



这一次他不仅再次为之作赞十八首(才华多得不用吃饭了),还一一对应地写出了每个罗汉的名称。

 

他在词赋中把第十七个罗汉叫做庆友尊者,即《法住记》的作者;把第十八个罗汉叫宾头卢尊者,这跟第一个罗汉宾度罗跋罗堕阁尊者其实是重复的。

 

这不简直荒唐透顶吗!但即便谬误明显,“十八罗汉”依然进一步流行,几十年间也没人提出异议。


这或许就是大V效应,或者劣币驱逐良币吧

 


终于到了南宋末年,身为禅宗大僧兼佛教史学家的志磐,应该是感受到了佛陀的心意,觉得要改一改这个谬误。

 

在《佛祖统纪》中,他认为后两个罗汉应该是迦叶尊者和军屠钵叹尊者,即《弥勒下生经》所说四大声闻中不在十六罗汉之内的二尊者。

 

到底是正统佛门子弟,順水推舟又有据可依,甚得佛陀之心啊。


按说这下该不会有人有意见了吧?有!





他就是最爱我江南美景(美女)的乾隆大帝!也对,我天朝皇帝即天子,有什么他不敢“动手动脚”的呢。

 


作为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还很喜欢给名山水、名诗画做批注(涂鸦)。估计是植入广告太多,据说被他批注过的名画都贬值厉害,不如宋仁宗啊。

 

万万没想到他还染指宗教典籍。一次乾隆找来章嘉呼图克图(内蒙古地区喇嘛教格鲁派最大转世活佛)说:


“朕认为这第十七罗汉应叫降龙罗汉即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叫伏虎罗汉即弥勒尊者,您怎么看?”



“靠,你是皇帝,我又不是元芳,你说怎么看就怎么看呗,老衲现在还不想现在去见佛祖。”友核君猜测这是章嘉呼图克图的内心对白。


实际上他说的应该是:“陛下圣明,阿弥陀佛”。毕竟皇帝想要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只要脑袋还长在脖子上的应该都明白。

 

一龙一虎、一天一地,帝王之霸气和文化传统都在里面了。比起之前到处张贴二维码,乾隆这次软文做的有一定水平。



所以,后两个罗汉成为了现在被众人所熟知的“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




 

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十六罗汉”原产地印度那边,怎么没人出来说句“公道话”,以维护佛法正统而任我们编来编去呢?

 

实际情况是,中国佛教兴盛的时候印度那边刚好佛教衰落


从唐至今,印度后面产生了印度教、锡克教以及数不清的小教派,还有穆斯林的入侵,此起彼伏地争夺着人们的信仰,哪儿有闲工夫管已经“嫁出去”的那个呢?



所以今天世界人民提起佛教,更像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中的“释”,已经跟印度没什么关系了。


而印度自己现在几乎没有人信正统佛教了(据说那一丁点信众还是我藏地回传过去的),如今的印度存在着数千个宗教小派系,恭喜他们成为“宗教博物馆”

 

应该说佛教入中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从古至今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心灵的抚慰和入世的智慧,对中国的文化与国民性也有着非常良性的改造。



同时“心宽体胖”的他们应该不介意他们的形象被雕刻在小核上,供众生把玩消弭烦念,以及被友核君这样巴拉巴拉地戏说。

 

无论你信不信佛,相信你对释迦摩尼、观音、如来、弥勒、达摩、罗汉等他们一家人都很有好感,路过看到也会拜上一拜:阿弥陀佛,请保佑我平安和发财



最后,友核君就不要求大家“学着点”东坡先生以诗词歌赋来点赞本文了,只是你身边一些虔诚的佛友,应该会对这么“曲折”的宗教故事感兴趣。

 

不信?你试试看!阿弥陀佛!(窃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