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话说堂堂七尺男儿,七尺究竟是多少?

 弘朔居 2017-03-24

   一直以来形容男子的句子非常多,比如风流倜傥、玉树临风。平时在评价男子时会说“堂堂七尺男儿,要顶天立地”,那这个七尺究竟是多少呢?怎么由来的呢?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七尺男儿的说法始于西周时期。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它是妇女受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个子了。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还有“忽”与“微”连用的,也喻指极细微,如《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秦统一了度衡,所以以秦汉时期的长度为基准折算,七尺男儿的身高也就是1.7左右,即160-175cm。

《三国演义》中:

刘备“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是现在的172cm

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184cm

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207cm

 

另附:各朝代度量衡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周朝“8寸为尺,10尺为丈,人高11丈,故曰丈夫”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整理:大成之道国学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