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景泰蓝,十件官窑器”。? 在拥有数百年历史的紫禁城中,有一种泛着幽蓝光芒的珍贵器物,因其古朴典雅,精美华贵,几乎从未走出过皇宫,一直都是归皇帝独享,这神秘的器物便是紫禁城皇家宝库中曾经最为珍贵的物品——景泰蓝。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多数人的说法,波斯是掐丝珐琅的诞生地,成熟于公元5至6世纪,并由此时从波斯传入阿拉伯、东罗马帝国等地。中国的掐丝珐琅工艺渊于何时,史书上无明确记载。多数中外学者、美术史家都主张掐丝珐琅工艺是在元代从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其基本依据就是“大食窑”。史料记载表明,“大食”是宋元时期中国对西亚阿拉伯地区的称谓。 在古书《格古要论》中曾提到“大食窑”,原文是:“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朗嵌相似,尝见于香炉、花瓶、盒儿、盏子之类。”这段记述较具体地交代了“大食窑”的工艺特点与现今铜胎掐丝珐琅相吻合,因此“大食窑”已被多数学者确认为金属胎掐丝珐琅器。因此,中国从元代开始有景泰蓝制品的说法比较可信。 景泰蓝由于工艺的复杂、耗材的珍贵和工匠的稀缺等原因,一般成品价格不菲甚至价值连城,因此,早期这种工艺只能流传于宫廷。 未完待续 (元代:存量稀少 弥足珍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