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集纳智慧,设计讨论形成方案 一个人的智慧常常是难以匹敌群体力量的。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在先,可以让活动有清晰的设计感。 新时期的班主任要学会借力,纳入更多的人力资源,自觉自为地改善研究的格局,用新的研讨格局来改变活动方案设计水准,提升班主任团队引领与整合能力。 班主任不妨邀请几位科任教师,或几位家长代表、学生代表,把不同维度的人员代表组建成为班级智囊团,借助微信群聊平台,每周三中午午休或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召开本周“周末实践活动”微信讨论会。 这样的智囊团常常智慧层出不穷。记得2009年起,我们就曾定期召开改进周末指导方式的专题建议会,邀请大家对班级周末习作课程形式提出建议。哪些亮点值得坚持保留?哪些地方还可以稍作改进?大家纷纷献言献策,萌生出了很多金点子。趣味横生的题目,二人对话的作文故事形式,故事与范文相结合的格局,就是当时经家长和学生代表共同建言后保留下来的课程形式。 把这样每周的网络听证会作为重要的班级活动设计研究平台,听从来自家长、学生、科任教师的真实建议,能有效打破班主任的一言堂的传统格局,一边进行草根的协同教研设计,一边聆听来自受众第一手的意见反馈,在不断矫正中提高班级实践活动的设计水准。 班主任要摒弃面子问题,敢于在不同的意见当中有所取舍,通过有效的梳理和整合来集纳智慧,发挥1+1>1的效益,打破班主任对班级实践活动传统的一言堂的格局,走向多类人员参与的“参政议政”的新格局。 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可忽视的智慧的力量,善于聆听,善于用人,班级管理才有可能真正意义上集大成。 做:实地体验,跨界提升综合素养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学生实践活动设计中,寻找到更具时代感的符合元素。班主任要特别善于联动资源,为学生跨界的思考与实践提供可能, 班主任在多学科联动设计活动方案后,每周五发布实践活动任务,每个周末由学生在校外完成任务。 比如,一次小小的万圣节活动策划,如果班主任单枪匹马设计活动,也许仅仅只是要学生制作一个南瓜灯带来学校展示评比。如果班主任能够整合数学、英语教师资源,不仅可以把学生采购南瓜的过程撰写成数学日记,还可以提供诸如Cosplay万圣节服装、到邻居家要糖果等有趣的内容来丰富节日活动菜单,更可以通过多学科联手的状态,指导学生去撰写中西方节日文化比较的小论文。 学科联手提供更丰富的菜单给学生选择,学生可以跨学科整合主题联动完成活动设计。通过跨界项目学习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把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转化落到实处,需要来自班本活动课程设计的转化与落实。以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为例,我们依托“梯级百度作业”和“跟着课本去旅行”两个项目,细化学生成长目标分担到各个年级,锻炼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以“梯级百度作业”为例,具化到各年级分别为:一年级:提供百度关键词,查询分享;二年级:自设关键词查询,查阅整理;三年级:筛选信息进行群文阅读;四年级:海量阅读撰写文献综述;五六年级:比较阅读撰写同题论文等。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班主任要围绕班级培养目标,不仅要重视让学生跨界地做,还可以尝试持续做、反复做,让重点有价值的项目不仅仅是昙花一现,而是通过反复练习内化成为学生的生活常态。同时,聚焦同一序列的活动形式和目标,把“蜻蜓点水式”了解实践与“水滴石穿式”深入体验相结合,把“单兵作战式”个体实践与“互助合作式”协作实践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多维度的复合收益,特别是与时代接轨的素养提升。 推动学生回到现实生活当中去实践,放眼未来,又脚踏实地,做接地气的序列化设计,让学生在网络与现实间不断丰盈精神世界。 晒:品质分享,滋养成长责任动力 对于青少年而言,得到来自外界再多的激励性评价都不嫌多,你永远都不要担心把一个学生鼓励到精神世界坍塌,现实的状况是学生整体状况自信程度都还远远不够。 基于此,我们把“晒”与“做”视为同等重要的环节,鼓励学生主动晒出过程,晒出成长,一定赢获好评才能让学生有持续的动力,才有主动的成长。 我们鼓励学生每个周末一边实践,一边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朋友圈,大胆地把自己的学习成果晒出来。这不是简单的作秀,也不是为了形成监督方便管理,鼓励学生改变线下点对点的交作业,变为线上多维度展示成果,晒出成长的责任和动力。 “晒”不仅要有自信,还要有质量,这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培训细节。通过系列的微培训,教会孩子如何有质量地拍生动的图片,尝试录制并借助APP剪辑小视频,甚至连图说撰写、视频脚本,也是一个值得斟酌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契机。这一系列微培训的过程,无形中也在提升着新时代学生的媒体素养,帮助学生让记录成长内化为基本习惯,乐于展示、主动展示、自信展示。 “晒”是自信平等的借助网络平台展示交流。敢于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晒”既是推出成长展示平台,也为下一环节多主体相互评价,奠定了评价内容和平台基础。 评:多元评价,促进认可助力改善 展示和评价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在充分的“晒”出成果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开展自评、互评,值得考量。 评价毫无疑问要建立在充分的激励性评价的基础上展开。每周末,班主任引导鼓励学生和家长自主在微信群中进行相互评价。多主体的评价,无论哪一方都不必吝啬于对学生的溢美之词,在班级实践活动中加大力度给学生认可的力量,通过多主体的激励性评价推动学生实践兴趣的培养,是班级活动评价中重要的使命。 不仅如此,班主任还可以利用每周一的班会课,借助适当的评价工具,帮助带动学生进行合理的自我反思。如,根据活动设计相关的评价量表,帮助学生借助量表对自我行为进行反思。 在每一期的综合实践大单元活动项目学习活动后,我们设计量规帮助学生“五问成长”:一看心情指数;二看同伴沟通;三看相互协作;四看成长收益;五看思考感悟。用量规帮助学生自测,启发学生通过不断“回头看”,多方面自我评价。活动后,我们同样通过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问卷、访谈等形式,通过家长的问卷反馈的形式,来共同评测学生的成长。 学生不仅要学会自评,如何合理评价别人,也是现代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实力和基础。紧抓“互评”环节,我们不流于形式,手把手教会学生如何评价他人。比如,评价同学时可以先建议再沟通;给别人提建议语言要中肯,争取提出值得对方修改完善的可行性建议。这也是在双方争论的过程中互相促进和提高。 思:成长反思,写下真实成长感悟 成长反思,不必等同于作文。 小时候也许每个人都曾经历的噩梦就是“每一次班级活动的背后,都紧跟着一次800字的作文。”紧密相连的实践与作文相连容易让小作者的心情大打折扣。 我们不妨把这些实践活动作为当周的作文素材积累下来,当做隔周的班会课素材或作文素材,亦或仅仅是一则短短的成长感悟,让活动在尾声之后,又有延续性进展。 在活动过后第二周的班会课上,班主任带动学生进行成长反思时,应和语文老师的指导习惯有一定的差距,鼓励学生不满足于仅仅把故事清洁写得生动详细,着重鼓励学生写下个性化的感受,写下成长感悟,写下独立的思考见解。 这样的成长感悟,或着眼个体发展,或着眼团队协作,去审视个人的再成长。学生在文章中反思个人成长和思考,沉淀下来当次活动的收获,有利于助力学生形成基本的反思意识。 汇:资料入库,珍藏重要成长史料 改变昙花一现式网络平台交流方式,分类归档,构建班级学生成长档案库,这依托于班主任和学生有物化成果的意识。 记得李镇西老师在2015年到巴蜀小学开学培训的时候,令同事们敬佩的是,他在三十年前,就不断地积累保存着很多过程资料,当年清楚的成果意识,勤于收纳过程资料,也成就着他的学生成长博物馆。 这样的行动也在启发着我们,很多一线教师成果意识的缺位,很容易把弥足珍贵的过程资料丢失在风中。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这样的成长档案库的思路,借助当下便利的网络条件,来做学生成长电子资料档案库。活动过后,马上行动进行资料的汇集整理,正是在踏踏实实做着“成长博物馆”中的馆藏功课。 活动过后,不要满足于微信群中晒出的图文昙花一现般的热闹,也不忽略这些看似零散的过程资料。班主任在班级实践活动一周内,组织起班级的学生义工小组,由学生义工小组轮流做后期的资料整理工作,把照片入库,学生作品汇集成册,文章整理收入规范命名的文件夹,并由学生把优秀作文中的精彩片段汇总成当期活动简报,纳入班级学生的成长档案库。让每一次的活动都不浮光掠影,步步扎实,积累下教师的教育思考,积累下学生的实践行动,同样也是积累下学生共同的成长档案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