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向来重视对经典的研读及应用,而《难经》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历来倍受临床家所重视,其六十九难所提出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思想,就是其一。然历来直接拿来应用者多,而对其机理进行深究者少。纵观历代医家,深得其意者,当属金元时期的易水学派,但因这一重要思想往往记述在药学、脉学著作,而一直被此后医家所忽视。笔者此文一是对这一重要思想进行挖掘,二是梳理张元素、李东垣、王好古等人对这一思想的继承,三是回归《难经》原文,对这一思想的合理性进行探讨。以此希望这一思想能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作者:基础医学院12仲景蔡超产 解读中医经典 我国中医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包含古人的智慧结晶,更是有中医的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现有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蔡产超对《难经》进行了部分深入探究。
《难经》“补母泻子”本质探讨 难经 泻南补北 问 何为“补母泻子” 答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补母泻子”思想内涵阐释 自《难经》问世以来,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首次记载并引用,三国时期吕广对其进行首次注解,但其原书不存,唯有明代王九思辑复的《难经集注》中尚有部分残存,却未见其对六十九难的注解。目前大家公认的能见到的最早注解当是宋代丁德用的注文,但其仅是以足厥阴肝经为例,用补肝经合穴,泻肝经荥穴的例证来说明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并未对其内涵进行进一步阐释。直到宋代的杨康侯才直言其本质,阐释其机理,其在书中言:“春得肾脉为虚邪,是肾虚不能传气于肝,故补肾。肾有病则传之于肝,肝为肾子,故曰补其母也。春得心脉为实邪,是心气盛实,逆来乘肝,故泻心。心平则肝气通,肝为心母,故曰泻其子也。不实不虚是诸脏不相乘也。春得弦多及但弦者,皆是肝脏自病也,则自于足厥阴少阳之经而补泻焉,当经有金木水火土,随时而取之也。”而详考此言,实是引用《王叔和脉诀》而来,此书虽因高阳生托名王叔和而被后人认为是伪书,向来被诟病,但其对宋金元时期医家的影响是不容小视的,此书在诊四时虚实歌中言:“春得冬脉只是虚,兼令补肾病自除。若是夏脉缘心实,还应泻子自无虞。夏秋冬脉皆如是,在前为实后为虚。春中若得四季脉,不治多应病自除。”近代在敦煌发现的医学文献中有《七表八里三部脉》等书,保存有《王叔和脉诀》的大部分内容,说明最晚在唐代,《王叔和脉诀》已经传世,且不名为《王叔和脉诀》,因此《王叔和脉诀》极可能是与《脉经》并列的一种流传在民间的脉学传本,不能因其是伪书,而忽视其价值。 易水学派对这一思想的发展 张元素 “假令肝受心火之邪,是从前来者为实邪,实则泻其子,然非直泻其火,入肝经药为之引,用泻火为君,是治实邪之病也;假令肝受肾邪,是从后来者为虚邪,虚则补其母,入肾经药为之引,用补肝药为君是也。” 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此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是也。治法云: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假令肝受心火之邪,是从前来者,为实邪,当泻其子火也。然非直泻其火,十二经中各有金、水、木、火、土,当木之分,泻其火也。 李东垣 王好古 “假令心病得脾脉,土在火之分也,克火之水退而不敢至,火独旺于南方,是从前来者为实邪也。假令心病得肝脉,木在火之分也,土退而不敢至,土退而不至,则克火之水随木而至,是从后来者为虚邪也。” “热则生风者,乃子能令母实,谓木中有火,使金不能治木,是金有惧火之意,故云热则生风。是南方火实,则西方金虚。法当泻南方火,补北方水。火减则金气得盛,木自虚而风自止矣。” “东方实西方虚重点在于东方实,是木中之火导致金不能平木而致金虚,因此重点在于治疗东方实,泻南方火即实则泻其子之意也,补北方水即水克木中之火也,即母能令子虚之意也,如此火消则金盛,水盛火消则木自虚。” 张元素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明白,《难经》的思想具有整体性,“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实则是对《难经》“五邪”思想的进一步阐释,而“泻南补北”是对“补母泻子”思想的具体应用。应用这一思想,张元素创建了以五行思想为主导,脏腑辩证与补母泻子思想相结合的易水学派, 其后其徒李东垣、王好古、罗天益、朱丹溪等人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不断扩大着这一思想的临床应用和解读,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补母泻子”及“泻南补北”的治法是《难经》的核心思想,是其有别于《内经》的重要体现,同样也是将五行思想运用于临床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 人之智慧无穷尽也,唯有时常与古人来场跨越历史、跨越时间的思想碰撞,我们才能够永远进步,自身才能得到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