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 南沙渔业生产 发布日期:2006年3月13日 来源: 作者:
南沙海域,一般指北纬12度以南至北纬3度25分之间的我国断续国界线及其自然连线范围内的海域及岛礁,总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它北连我国西、中沙群岛,东邻菲律宾,南接马来西亚和文莱,西靠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纳土纳群岛;东面经巴士海峡通往太平洋,西面分别经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连接印度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南沙群岛由230多个岛礁、沙洲、暗沙组成,其中露出水面的有11个岛礁、6个沙洲。南沙群岛西北和东南两侧各有国际航道通过。西北侧是著名的香港——新加坡航线和马尼拉——新加坡航线,东南侧是马尼拉——雅加达航线。 南沙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其中,鱼类资源有500多种,经济价值高的优质鱼类有20多种,总蕴藏量约180万吨;此外,还有珊瑚、海龟、海柳等多种受国家和世界保护的水生野生动植物等。 南沙群岛及其海域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中国渔民早在汉武时代就开始南沙渔业生产活动,并且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ZZ 历史与沿袭 http://www./Html/2006_03_13/2_1706_2006_03_13_1708.html 发布日期:2006年3月13日 来源: 作者:
据史料考证,早在汉武帝时代,我国南海渔民就开始在南沙海域从事渔业生产活动。至唐宋时代,我国的南沙渔业活动已具有一定规模,并形成了渔船渔民每年冬季借东北季风南下南沙作业,次年夏季乘西南季风返回销售鱼货和补给的传统生产模式。至明清时代,随着广东和海南等地渔民的不断加入,南沙渔业发展进入兴盛时期,渔民们对南沙海域以及岛礁的分布情况、地理特征等不断熟悉,开始给岛礁取名,并用文字详细记录到南沙生产的航行路线、航海要素、岛礁名字、渔获品种等,如明末出版的《须风相送》,以及在南海渔民中广泛流传的《更路簿》等。 《更路簿》产生始于明朝民间,在世代相传的南沙渔业生产中得到了不断补充完善,不同地方有不同版本,它所记述的南沙群岛地名、方位有70多个。《更路簿》是我国南海渔民开发南沙渔业的有力证明,是我国历代南沙生产渔民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 近年考古发现,我国古代渔民在南沙生产、生活的足迹遍及110多个岛礁;有不少岛礁上至今还留有他们种植的椰树,修建的房屋、庙宇、坟墓,开挖的水井,以及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遗留的物品等。 我国渔民最早开发经营南沙群岛的史实,外国出版的文献也有记载。如:十九世纪60年代英国出版的《中国海指南》记载,南沙群岛有“海南渔民,以捕取海参、介壳为活,各岛都有足迹······”;日本人小仓卯之助编写的《暴风之岛》记载,1918年,他组织的探险队在南沙北子岛碰到三位来自海南文昌县的渔民,在中业岛、西月岛、太平岛等看到中国渔民修筑的水井、庙宇和坟墓等;二十世纪30年代法国殖民主义者入侵南沙群岛时,对中国渔民在安波洲、南威岛、太平岛、双子礁等的渔业活动也一一记载,其中关于中业岛的记述是:“中国海南岛之渔夫有五人在此居住,有淡水井一口,足供五人之饮料,捕鱼之外,从事椰子、香蕉、番瓜之种植,且采掘磷矿”。 中国渔民开发南沙海域渔业活动历史悠久,从宋代开始形成“冬去夏返”的生产模式后,就世代沿袭成为传统,因此,通常将1985年以前的南沙渔业活动称之为传统南沙渔业。传统南沙渔业是“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的历史根基和有力印证。
ZZ 现状与展望 http://www./Html/2006_03_13/2_1706_2006_03_13_1709.html 发布日期:2006年3月13日 来源: 作者:
1985年,根据上级指示,南海区渔业指挥部开始统一组织管理南沙渔业生产。2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部委的关心支持下,在农业部的直接领导下,通过粤、桂、琼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南沙渔业虽然经历了不少艰难曲折,但始终坚持向前发展,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生产渔船逐步发展。1985年,全海区赴南沙生产的仅有十几艘渔船,现已发展到几百艘,有群众渔船、国有渔船和港澳流动渔船三支骨干队伍。二是产量产值不断增加。1985年,全海区南沙渔业总产量不到5吨、总产值不到40万元,现年总产量已增加到几万吨、总产值增加到几亿元。三是作业结构渐趋合理。1985年,南沙生产作业结构仅有猎捕,现已发展为以拖网为主,刺网、钓业、围网、笼捕等多种作业方式相结合的趋于合理的结构模式。四是作业范围不断扩大。1985年,渔船的作业范围仅局限在东北部礁盘区,现作业范围扩大到西南部和南部渔场,覆盖100多个渔区,几乎遍及我整个南沙传统疆界线内海域。五是作业时间不断延长。1985年至1988年,作业时间几乎与“传统”南沙渔业一样,冬去夏返,从九十年代初开始至今,已有相当部分渔船常年坚持南沙生产。 我国现在所从事的南沙渔业活动,是“南沙自古属中国”历史的延续和发展,是维护南沙主权非军事化斗争的最佳手段,是维护国家南沙主权与权益的特殊的中坚力量,是解决南海渔民生产生活出路的成功探索,是实现南海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客观选择。 综观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相关态势,为了维护南沙主权、稳定周边局势、防止纠纷恶化,今后,我国的南沙渔业将继续为维护国家南沙主权与海洋权益,实现南海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坚持和发展南沙渔业,是实现南海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南海近海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海洋渔业生产效益逐年下降;《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于2004年实施后,我沿湾有几千艘渔船必须退出寻找新的作业海域。南海区现有大小渔船近十万艘,渔民几百万人,解决渔船和渔民的生产生活出路迫在眉睫,压力很大。据渔业科研部门调查评估,南沙海域进一步发展海洋捕捞业的潜力很大,其中,中北部岛礁附近海域,现年渔获量处于中度开发状态;中部水深500米以浅的岛礁海域,现年渔获量处于轻度开发状态;西南部陆架区我传统疆界线内的拖网渔场,现年渔获量处于中度开发状态。可以说,进一步发展南沙渔业,是解决南海区渔船渔民生产生活出路的唯一选择,也是实现南海区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希望所在。 坚持和发展南沙渔业,是南海广大渔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要求。现在我们所从事的南沙渔业生产活动,在维护国家南沙主权与海洋权益方面做出了特殊贡献,提高了广大南沙生产渔民对南沙渔业特殊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坚定了他们克服困难,坚持和发展南沙渔业的信心和决心,还激发了南海区广大渔民继续投身南沙渔业生产的积极性。近几年来,广东、广西、海南以及港澳流动渔民,他们不断向有关方面提出申请,希望和要求能早日加入南沙渔业生产行列,壮大南沙维权护渔队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