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来要么是尖端技术型人才,要么是用右脑影响他人的人

 培根阅读 2017-03-24

当年喊着快乐教育的父母如今都在拼命买学区房,一套学区房真的能决定孩子的未来吗?如果我们能把未来的种种多思考一些,当焦虑再度袭来的时候,是否也可以多一种解决方式?

本文作者温言(公众号:wenyanhello),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500强企业资深职业经理人,分享有价值的学习成长经验。著有新书《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


朋友孩子已经快上小学了。有天她突然对我说:像我这样当年喊着快乐教育的父母,现在都削尖了脑袋在买学区房。 你可不要“老大不努力,少壮徒伤悲”啊!

听了这话,我立刻焦虑起来。

老话说三十而立,这些年总算感觉自己开始走出迷茫了,谁想到又要成天和焦虑赛跑。好不容易挣脱一张对自我困惑的大网, 又有一张新的网铺天盖地而下——这次不仅罩住了我,还罩住了我的孩子,还有我孩子的孩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焦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缺疫苗的传染病,如果焦虑必须存在,那么或许如果我们能把未来的种种多思考一些,那么当焦虑再度袭来的时候,可以为自己提供几个支点:

未来我们将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

在一个好资源永远稀缺、人口密度极大的社会里,竞争不会被科技的进步消弭,只会越演越烈。

同时,由于人口健康指数的提升、工作年龄的延长,在职场上活跃的人口的年龄跨度将更长。这意味着不但我们的孩子要和别人的孩子竞争;我们自己也要和别人的孩子---比我年轻很多的人竞争。

未来的职业环境是怎样的?

二十年后的职业环境,信息会继续爆炸,技术迭代速度有增无减。

你要么是一个可以参与核心科技研发或应用的技术型人才;要么是一个可以用“右脑”的感性认识影响他人的人。

1
职业规划的时间跨度该如何界定?

未来的职业环境对我们教育下一代的挑战在于:以五年期为跨度的职业规划,意义将被削减。

为什么是五年期呢?

因为我们的中学教育里没有贯穿始终的职业知识或规划课程。绝大多数人开始思考专业问题,就是在文理分班后的高二、高三,准备考大学开始的。而高中的最后一年,加上大学本科四年,刚好是五年。

未来,当你以一个高三学生家长的眼光来预测孩子大学毕业后的职场生涯时,很可能发生错误。如果一个学生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只是按照现有流行去学习、并仅仅停留于校内书本的学习,很可能等不及毕业,所学就已经过时了

我认识一个阿姨,当年听说尖子生都去报生物专业,于是强行要求自己儿子也报生物专业。儿子进了大学发现对此毫无兴趣,想转信息管理专业。阿姨拼命阻止,怎么能从高分专业去低分专业呢?

后来这位阿姨的儿子本科毕业后,发现应该读博,否则没法找工作,可读到硕士后,还是因为不喜欢放弃了,跑去制药公司做销售。销售毕竟也不符合他的性格,又重新申请国外其它专业的博士,心不甘清不愿的出国了。人生小半辈子都追世界的屁股跑。

这是十几年前我亲眼看到的一个例子,到今天仍然是普遍现象。估计未来几十年,仍然会是这种情况。

2
知识的有效性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上一代对我们这代教育的核心是:渴望成功

而我们这一代对下一代教育的核心将是:成为自己,学习幸福,面对失败。

学习力、适应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是人才的基础,而非知识本身。

既然知识和技术是快速迭代的,那么知识的有效性,在时间维度上其实被缩减了。

因此,比起不断缩水的“旧知识”的价值,获取知识和转化应用知识的能力,其实才是更加重要的。这里面包括:学习能力,逻辑分析、独立判断能力。 

这些能力,意味着在接受教育时期,不但是为了学习基础底层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学习”的方法。

对于学习成长而言,小学直到高中的学习思路是一致的,到了大学就不一样了,需要更多地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而到了工作阶段呢,学都不会有人管你了,一切学习都是自我驱动的,因此我们培养孩子的,应该是学习的能力和自驱力。

对于我们国家的学生而言,自驱学习的挑战非常大。因为以高考为驱动的学校教育进程,是以如何“被动接受和熟练应用既有知识”为导向的;而学生们一旦毕业进入到社会,就会发现社会的需求是完全相反的:需要学会如何主动设立学习目标、设置节点、吸收并创造新知识

未来需要人才既精专,又跨界

呼啸而来的世界,将是跨界信息高度融合的世界。一方面那种同时跨多个行业的拼缝型人才会受欢迎,而另一方面专业领域内特别有建树的人也会特别有价值 。

1
教育应引导孩子发现自己,认同自己

Chris Anderson在《创客》一书中提到:“在这个定制制造、自己动手设计产品、创新的时代,数以百万计发明家和爱好者的集体潜力即将喷薄而出,全球制造业将由此而掀开新的一页。”

可是他自己在2016年来中国的演讲中,主动对此进行了修正:”尽管有大量跨界的草根创客出现,专业纵深的人才愈加难得和宝贵。

跨界和纵深可以是我们在思考孩子教育前途时的两个方向。不同孩子性格不同,有些天生好动、好奇、好交际,更适合跨界拼缝;而另一些可以专注,在自己热爱的兴趣领域投入一万个小时。

教育应该不再是将他们打磨成一模一样的人,而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认同自己。发现属于自己的核心优势套装,并在优势板块做长时间的投入,去组装开发。

2
社会容纳度越大,越追求个人价值

社会将容纳更多元化的价值观,更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由此将滋生无可解决的矛盾与困难。

社会将容纳更多元化的价值观,更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这句话好理解,因为许多60后,70后的父母就已经是这样育儿的了,鼓励孩子认识自己,追求自己的梦想。但后半句怎么理解呢?

我们这一代是父母按照他们的理想和社会既定的规则进行生养和教育的。无论我们内心是否认同,我们自己的成长教育进程,还是有非常深刻的“有组织、有秩序”的烙印的。可下一代注定是不被束缚的一代,这里面会滋生非常多的冲突和矛盾,而我们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可以参考。

这些矛盾将衍生在我们自己成长的经验体系之外,我们自己和父母的许多冲突尚无解决之道,我们和下一代的矛盾也不能应用我们和上一辈的相处之道来解决。因为大家的思维体系就是不同的。

3
未来教育是终身教育

我们的下一代不再拥有所谓主流价值观,而在各种社群内寻找价值观和共鸣

他们的人生面临更多挑战和变数,他们会比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怎么悉心的规划,在种种外力下,人生依旧在做布朗运动。从而“做一个好的自己“将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才是终身追逐的目标。

有天看了一篇文章感触特别深,有个妈妈写自己的孩子就读于UC伯克利,然而几年的努力学习后,依然无法融入其中、亦无法热爱所学专业。这位妈妈选择是和孩子恳谈后,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去重新选择。于是孩子离开了美国,选择去澳大利亚去继续学业。

妈妈事后写道:

“伯克利没能认识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也没能接受伯克利。但这并不妨碍前者是优秀的学校,后者是优秀的孩子。”

或许未来的教育的最大特点是:

尽管它依然存在阶段划分,但它同时是个延伸拉长的概念,那些决定性的瞬间被减弱了。就像那位母亲写的,得失成败,并不在于一次的取舍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