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摄影 / 杨懿龙(from 拾贰象岛island) 十里河·北京 2017年3月底,十里河古玩市场“大限将至”。 从龙潭湖市场到亚洲最大的鸟市玉蜓桥市场,再到老官园花鸟市场的停业撤市……传统文玩市场一个个消失。“提笼架鸟赏金鱼、喝茶盘核听虫鸣”,老北京的生活消遣方式将不复存在。 在告别的时刻,岛主带着你,再逛一逛这个名满京城的文玩圣地,寻一寻地道老北京的闲情雅趣。 ▲ 一进市场,就有一个很不起眼的摊位,走近才发现它来头不小。招牌上写着“中国赌核第一摊”,摊主吆喝:“500块两个,买一送一”。随着撤市日子临近,摊主也搞起了促销。 ▲ 不远处是一名“鸟哨表演者”,他介绍:“此哨不仅能模仿鸟叫,是训鸟捕鸟的好帮手,而且可以以超声波的发声方式,训练各种动物。” ▲ 往里看是花卉区域。来逛市场的不仅有年纪大的,年轻人也不少。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子说:“养盆绿植,养些金鱼,能陶冶自己,丰富生活,肯定乐于去做呀。” 精致的玻璃罩装小棵绿植。 ▲ 又便宜又好养的多肉。 ▲ 行家才懂的盆景。 得知市场要关张的消息,不少市民纷纷来“扫货”“寻宝”。一位摊主说:“来的人特别多,特别是周末,人挨着人,跟庙会似的,都走不动道。” ▲ 黄的蜜蜡、红的珊瑚玛瑙、青的绿松……玲琅满目的“宝石”安静地躺在露天方格小柜台里,等待着喜欢的人把它带走。 要撤市了,摊主心情难免失落。一位已营十几年的摊主说:“北京的特色就是玩乐文化,既然是文化,就不能完全以经济利益来衡量,尤其是那些跟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文玩市场,看似消遣娱乐,可也是特有的价值展现方式,是一种民需!” ▲ 每天都会精心装扮自己的女老板。 有人抱怨:十里河古玩市场就是假货和地摊货的烂地方。而老北京干脆回道:“北京人就爱图一乐儿,您爱来不来。” ▲ 放置在店门口,已经落了灰的佛像。 ▲ 写着“正宗山西太行”、造型独特的崖松。 ▲ 葫芦与“福禄”音同,象征着富贵、长寿和吉祥。文玩葫芦讲究的是“小巧玲珑”,随着时间的推移,老葫芦会变得润滑光亮,透出一种古典美。 ▲ 一排地摊式葫芦摊位。市场虽然要关了,很多顾客和老板都互加了微信,以后的买卖,他们打算通过网络继续进行。 ▲ 一位专业级“老北京玩家”,脖子上挂着一串镶嵌着大玉石的念珠。 ▲ 外国人也来“寻宝”。 ▲ 一家名为“鸽鸟轩”售卖鸟类用品的店。这里的店大多起了很文雅的名字,大概是想借传统文化彰显自己的品位。再往里逛,还能看见卖鸟儿的,百灵、画眉、粉眼儿、蓝靛壳……北京人玩的鸟儿,几乎都能看到。 ▲ 卖鸟笼的、卖鸟食的、卖鸟食罐儿的……凡是养鸟的“玩意儿”都有。一位卖鸟食的店主,忙里偷闲看着小说。 ▲ 正好遇到一位买鸟笼的顾客,听他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第一个月挣了17块零8分,就攒钱买二三十块的鸽子,吃喝拉撒睡都能省,唯独玩儿的钱,不能省。” ▲ 一家不起眼的鸟笼店,老板从不出来迎生意。他自道生意经:“几十年了,卖鸟笼还没有哪家能比过我的,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 ▲ 市场内的北京国声京剧团排练场,早已成为古玩市场的一部分。 ▲ 说到老北京的“玩”,还有一大特色,就是玩蝈蝈儿和蛐蛐。 ▲ 和一位摊主聊起现在跟过去的变化,他有些无奈地摇摇头:“很多东西都变了味儿。80年代初,一只好的蝈蝈儿不超过10块钱,放到现在,上千块都拿不下。现在30块一只蝈蝈儿算便宜的,可当年再便宜,也没这么差。” ▲ 墙上的2011年蟋蟀友谊比赛海报,似乎诉说着这里的没落。 ▲ 一位自称小聂,已经养蛐蛐和蝈蝈儿十几年的专业养虫人,展示自己的“宠物”们。 ▲ 约上老友,练一练眼力劲儿、赌一睹运气,享受一天慵懒的慢时光。 ▲ 儿时玩过的,打鸟用的弹弓。 ▲ 水族区,观赏鱼、鱼缸、潜水灯、鱼饲料……应有尽有。几年前,还存在“鱼夜市”的时候,每当夜幕降临,这里就变成绚烂缤纷的海洋世界。 ▲ 一位买到心仪物件、昂首阔步提着鸟笼走离市场的顾客。 太阳已剩余晖的照耀,热闹了一天的市场,临近尾声。收拾好东西,人们很有秩序、充满仪式感般地向大门走去。对于喜爱这里和生存于此的人来说,真正散场的时间也快到了。 ·End · 感谢阅读本文。更多精彩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拾贰象岛island(id:twelvexd),一起感受有趣有意义的文化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