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 冒

 唐文庆图书馆 2017-03-24

 

 

感冒是常见的外感疾病,四季都能发病,冬春气候骤变易于受凉,常为该病的诱因。{辨证}

1,        风寒:头痛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四肢酸痛,苔薄白,脉浮紧。

2,        风热:发热,汗出,恶风,咳嗽痰粘,口干,鼻燥,咽痛。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

取风池,大椎,合谷。风寒型加取风门,列缺:风热型加取外关,曲池,少商{剌出血}。一般用毫针浅剌,行泻法。风寒型可酌用灸法。

 

 

 

 

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有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多因风邪外袭或肝阳偏亢,气血上逆所致。

{辨证}

1,中经络:由于风邪所中表浅,证见半身麻木,语言不利,重则半身不遂,或口眼喎斜。舌苔薄白,脉象弦滑或浮数。

2,中脏腑:闭证:卒然晕倒,不省人事,口禁不开,面赤握拳,气粗多痰,二便闭结,脉弦滑力:脱证:突然昏仆,面色苍白,目合口张,手撒汗出,鼻鼾息微,二便失禁,四肢厥冷,脉象细弱。

{治疗}

1,中经络

半身麻木或不遂,上肢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一般用补法单剌患侧,也可用“泻健侧,补患侧”之法。

口眼喎斜,见“面瘫‘的治疗。

2,中脏腑

闭证:取水沟,十二井{剌出血}内关,丰隆。用泻法。

脱证:取关元,神阙{隔盐}。大艾炷灸之。

 

 

 

头痛是一个常见的自觉症状,其疼痛的特点因病因病机不同也各有所异。

{辨证}

1,     风袭经络:痛势阵作,痛有定处,如锥如剌,多无其他兼证。

2,     肝阳上亢:头痛以巅顶为重,兼有目眩,心烦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3,     气血亏虚:痛势不重,但绵绵日久,过劳则甚,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舌质淡,脉细弱。

{治疗}

1,     针灸

1,     风袭经络:按头痛部位分经取穴,如前头部痛,取上星,头维,合谷,头顶部痛,取百会,通天,行间,偏头部痛,取头维,太阳,外关,悬钟;后头部痛,取风池,天柱,昆仑。毫针剌用泻法,留针。局部可剌出血。

2,     肝阳上扰:取百会,风池,行间或太冲。针剌用泻法。

3,     气血亏虚:取百会,气海,合谷,足三里。针剌用补法,可酌用灸法。

2,     耳针:

取穴为枕,神门,皮质下,额,每次留针30分钟或理针3---5天。还可用压豆法。如针灸治疗无效或头痛继续加重者,应查明原因,及时做相应处理。

 

 

失眠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而言,因病因不同,各有兼证。

{辨证}

1,     心脾亏虚:多梦易醒,心悸,健忘,易汗出,脉多细弱。

2,     心肾不交:头晕耳鸣,遗精,腰酸。舌红,脉细数。

3,     心胆气虚:心悸多梦,善惊易怒。舌淡,脉弦细。

4,     肝阳上扰;失眠兼有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痛,头晕,脉弦。

5,     胃中不和:失眠兼见脘闷嗳气,或脘腹胀痛。苔厚腻,脉滑。

{治法}

1,     针灸

取百会,神门,三阴交。心脾亏虚者加心俞,脾俞;心肾不交者,加心俞,肾俞,太溪;心胆气虚者加心俞,胆俞,丘墟;肝阳上扰者加肝俞,太冲;胃中不和者加足三里。虚证均用补法或针灸并用:实证均用泻法。

2,     耳针

取穴为脑点,皮质下,交感,内分泌,神门。每次选用2---3穴。剌激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每次留针30分钟。耳穴压豆效果亦佳。

 

 

 

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主要证候,外感,内伤均可引起。

{辨证}

1,     外感咳嗽:风寒:咳痰稀薄色白。苔薄白,脉浮紧:内热:咳痰色黄,咽痛。苔薄黄,脉浮数。

2,     内伤咳嗽:痰湿犯肺:咳粘痰,胸脘痞闷,苔白腻,脉濡滑;肝火犯肺;咳嗽胸胁引痛,气逆作咳,痰少而粘,苔黄,脉弦数。

{治法}

1,     针灸

1,     外感咳嗽:取肺俞,中府,尺泽,合谷。针剌均用泻法。咽候肿痛加少商{点剌出血}:发热恶寒加大椎,曲池,可针灸并用。

2,     内伤咳嗽:取肺俞,太渊,脾俞,丰隆,太白:或取肺俞,期门,太冲。针剌用平补平泻法,亦楞加灸法。

3,     耳针

取支气管,肺,神门。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疾患,其基本原因为痰饮内伏,每以外感或其他诱因而发。

{辨证}

主证为呼吸急促,喘鸣有声,甚则张口抬肩。辨证又分实证,虚证两类。

1,         外感实证;一为风寒所致,特点为咯吐稀痰,形寒无汗。苔薄白,脉浮紧:二为风热所致,特点为咳痰粘稠而色黄,或口渴,便秘。苔黄腻,脉滑数。

2,         内伤虚证:多为肺肾虚弱,特点为气息短促,语言无力,动则汗出。舌质淡或微红,脉细弱。

{治疗}

1,         针灸

1,         外感实证:取天突,肺俞,尺泽,列缺,孔最。风寒者加风门:风热者加丰隆。针剌均用泻法,风寒者酌加灸法。

2,         内伤虚证:取中府,肺俞,肾俞,气海,太渊,足三里,太溪。针剌用补法,可酌用灸法。

3,         耳针

可取肺,支气管,平喘,肾上腺,内分泌,皮质下。每次选用2---3穴,留针30分钟。亦可用耳穴压豆疗法。

 

 

胃脘痛也称胃痛,是指上腹部发生的疼痛。病因比较复杂,临床特征也各不相同。

{辨证}

1,     寒邪犯胃:胃痛暴作,畏寒喜温,得热则减,舌苔薄白,脉弦紧。

2,     饮食积滞:胃脘胀满而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苔厚腻,脉弦滑。

3,     肝气犯胃:胃脘胀痛,痛引两胁,嗳气。舌苔薄白,脉沉弦。

4,     脾胃虚寒;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嗳恶凉,按之痛减,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脉沉迟或沉细。

{治疗}

1,     针灸

取中脘,内关,足三里为主穴。寒邪犯胃者加胃俞;饮食积滞者加内庭,公孙:肝气犯胃者加期门,太冲;脾胃虚寒者加脾俞,胃俞,章门。脾胃虚寒者用补法,可配用灸法:余者均用泻法。

2,耳针

取胃,脾十二肠,交感,皮质下,神门,每次选用2---3穴,留针30分钟。亦可用埋针法或压豆疗法。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的病证。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辨证}

1,     外邪犯胃:突然呕吐,可伴有发热恶寒,胸脘满面闷。苔薄白,脉浮紧。

2,     饮食积滞:呕吐酸腐,脘胀拒按,嗳气厌食,便溏或便秘,舌苔厚腻,脉骨实。

3,     痰饮内阻:呕吐痰涎,胸痞脘闷,心悸眩晕。苔腻,脉滑。

4,     肝气犯胃:胁痛呕酸,烦闷嗳气。苔薄腻,脉弦。

5,     脾胃虚寒:呕吐时作,周身乏力,喜热恶食,食欲不振,面色?白,大便微溏。舌苔薄腻,脉濡弱。

{治疗}

取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外邪犯胃加外关,合谷:饮食积滞加下脘,内庭:痰饮内阻加脾俞,丰隆:肝气犯胃加阳陵泉,太冲:脾胃虚寒加脾俞,章门。脾胃虚寒者用补法加灸,余者均用泻法。

 

 

 

腹痛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证候,发作范围很广,病因也较复杂。

{辨证}

1,     外寒袭内:痛势暴急,腹部喜暖,四肢不温,大便溏。舌淡,脉沉紧。

2,     脾阳亏虚: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时喜按,罚疲畏寒。苔薄白,脉沉细。

3,     饮食积滞:脘腹胀痛:痛而拒按,嗳腐吞酸,恶食,或痛而欲泄,泄后痛减。舌苔腻,脉滑。

{治疗}

1,     针灸

取关元,足三里,公孙。外寒袭内加神阙,加灸,针剌用泻法:脾阳亏虚加脾俞,气海,章门,针剌用补法加灸;饮食积滞加气海,内庭,针剌用泻法加灸。

2,     耳针

取交感,神门,皮质下,小肠,大肠。每次选用2—3穴,剌激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留针20 分钟,每日或间日一次。

 

 

 

泄泻亦称腹泻,是指大便稀薄或呈水泻而饮数增多,病因不外内伤,外感。

{辨证}

1,     急性泄泻;多由感受外邪或伤于饮食所致,发盖较急,便次与数量增多。寒湿者。粪质清稀,水谷相杂,身寒喜温,苔白腻,脉迟缓:湿热者,便下黄糜热臭,腹痛即泄,肛门灼热切,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2,     慢性泄泻:多由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所致,发病较缓,亦可由急性泄泻迁延而来。脾胃虚弱者便溏兼神疲肢软。饮食少进,喜暖畏寒,面色萎黄,苔白脉缓:脾肾阳虚者,腹痛即泻,且多在黎明前发作,伴肢冷腰酸,倦怠乏力,苔白脉沉细。

{治疗}

1,         急性泄泻

取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寒湿者针用补法加灸:湿热者用泻法。

2,         慢性泄泻

取天枢,足三里,三阴交。脾胃虚弱者加脾俞,胃俞,章门:脾肾阳虚者加肾俞,命门,关元,然剌均用补法,并加灸。

 

 

 

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多因肝胆疾患,外伤闪挫所致。

{辨证}

1,     实证:肝气郁结,胁部胀痛,胸闷不舒,脉弦:经络瘀阻,胁痛如剌,痛有定处。舌质紫,脉沉弦。

2,     虚证:多属精血亏损,肝失所养,其痛隐隐,绵绵不止,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

取期门,支沟,内关,行间。肝气郁结加丘墟,太冲;虚证加肝俞,脾俞,足三里。实证针剌用泻法:虚证用补法,针后加灸。

 

 

 

癃闭是以排尿困难,甚或小便不通为主证。多由肾气不足,湿热下注或外伤所致。

{辨证}

1,     肾气不足:小便淋沥,面色?白,腰膝酸软,神怯气短,舌淡,脉沉细。

2,     湿热下注:小便热赤而量少,甚则尿闭,小腹膨胀,口渴引饮,舌红苔黄,脉数。

3,     外伤:有创伤史,小便不利,欲解不下,小腹胀满。

[治疗]

1,     针灸

取肾俞,膀胱俞,中极,三阴交,肾气不足者,加命门,太溪,针剌用补法,也可用灸法:湿热下注翥,加阴陵泉,针剌用泻法,不灸;外伤者可平补平泻。

2,耳针

取膀胱,肾,外生殖器,交感,皮质下。每次选用2—4穴。用较强激手法,每次留针30分钟。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症证。风寒湿邪及外伤,劳损,肾虚均可致病。

{辨证}

1,     寒湿腰痛:其痛沉重酸麻,仰俯转侧不利,遇阴雨寒冷则加重,舌苔白腻,脉沉迟而缓。

2,     肾虚腰痛;其痛隐隐,酸软无力,兼有头晕,神疲,舌淡,脉沉细。

3,     劳损腰痛:腰部僵硬,转侧不利,劳累时加剧,痛不移处,舌淡脉弦。

{治疗}

取肾俞,委中。寒湿加腰阳关,用补法,加灸:肾虚加命门,太溪,用补法,重灸:劳损加志室,次髎,用平补平泻法。

 

 

 

痹证大都由劳动之后,腠理疏张,汗出当风,或肾寒,或久卧湿地,风寒湿邪侵袭所致。

{辨证}

1,     行痹:风邪偏盛,疼痛游走不定,多累及关节,时有寒热。舌苔薄白,脉象浮缓,

2,     痛痹:寒邪偏盛,肢节疼痛较剧,遇寒更甚,局部有冷感。舌苔薄白,脉象浮缓。

3,     着痹:湿邪偏盛,肢节酸痛,重着麻木,痛点固定。舌苔白腻,脉象沉缓。

4,     热痹:多为寒湿化热,关节疼痛灼热或红肿,痛不可触,活动不利,兼有发热,口渴,烦燥。舌苔黄厚,脉象滑数。

{治疗}

下肢取腰阳关,次髎,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昆仑;腰背部取风池,大杼,命门,肾俞,后溪,委中,行痹,热痹以毫针浅剌行泻法,不可灸:痛痹深剌留针,行补法,多灸:着痹针灸兼施,可用温针。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指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疼痛。临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者多与风湿,感染,受寒有关:继发性者由坐骨神经受压引起,多见于腰骶及盆腔内病变。

{辨证}

1,     原发性:起病呈急性或亚急性发作,沿坐骨神经通路上有放射痛和明显压痛,初起疼痛剧烈,经数周或数月后渐缓解,常因受寒湿而诱发。

2,     继发性:咳嗽,喷嚏,排便时坐骨神经分布区疼痛加重,腰椎旁有压痛及叩击痛,影响腰部活动,活动时下肢有放射性疼痛。

{治疗}

1,     针灸

取肾俞,大肠俞,次髎,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悬钟,昆仑。针剌用泻法,可适当配合灸法和拔罐。

2,     耳针

取坐骨,臀,腰椎,骶椎,神门,脑点。每次选2—4穴,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用较强剌激手法,每日或间日1次。亦可埋针,埋压豆3—5天。

 

 

 

落枕是由于睡眠时姿势不当,或风寒侵袭项背,使局部经气不调所致。

{辨证}

多在早晨起床,一侧项背发生牵拉痛,有的可向同侧肩部及上臂扩散,颈项活动受限。

{治疗}

1,        针灸

取大椎,天柱,肩外俞,后溪,悬钟。不能前后仰俯者加列缺;不能左右回顾者加支正。针剌用泻法,亦可用灸法。

2,     耳针

取颈项区,最好针剌颈项区内的压痛点。剌激手法宜重。

 

 

 

面瘫又称口眼喎斜,是指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由经络空虚,风寒之邪侵犯阳明,少阳所致。

{辨证}

突然发病,多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瘫痪,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额纹消失,闭眼露睛,流泪,口角向健侧歪斜,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严重者患侧舌前部味觉障碍,口腔藏食,苔白脉弦。

{治疗}

取风池,攒竹,太阳,地仓,颊车,合谷,太冲。亦可加用阳白,翳风,足三里。面部诸穴多斜剌或平剌透穴,针剌用补法,灸不宜起泡。若久治不愈,可先剌健侧3次后,再剌患侧,效果转佳。

 

胆道蛔虫

 

胆道蛔虫病多因饮食不节,寒温不适,致使脾胃失调,蛔不安处,窜入胆道所致。以儿童及青年多见。

{辨证}

突然阵发性右上腹绞痛,伴有恶心呕吐,甚则吐蛔,四肢厥冷,出汗。苔白腻,脉弦紧。

{治疗}

1,     针灸

取期门,日月,支沟,胆俞,阳陵泉,太冲。针剌用泻法或电针。留针期间行针数次,直至疼痛缓解。

2,     耳针

取胆,皮质下,交咸,神门。用较强的剌激手法,并留针至疼痛缓解。

 

 

 

风疹即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多因外感风邪;或食鱼腥之类所致。

{辨证}

突然发病,皮肤奇痒搔之成片或成块,周围绕有红晕,此伏彼起,舌苔白,脉浮数。慢性者时隐时现,顽固缠绵。

{治疗}

1,     针灸

取肩髃,曲池,合谷,血海,委中,三阴交。急性者针用泻法。

2,     耳针

取内分泌,肾上腺,皮质下,风溪,肺。可留针30分钟。亦可用压豆法。

 

  

 

女子年龄超过18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形成月经周期之后,复停止3个月以上者为闭经。闭经有虚实之分。实证多由情志所伤,或感受寒邪,血脉凝滞不行,以致血滞闭经:虚证多由脾胃亏虚,生化失职,阴血不足,以致血枯闭经。

{辨证}

1,     血滞闭经:月经闭止,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少腹时痛,肌肤甲错,口干,便秘。舌质红绛,苔黄,脉细数。

2,     血枯闭经:食少,便溏,唇爪色泽不华,目眩心悸,周身乏力,或腰膝酸软,月经量出多渐少至闭止。舌淡苔薄白,脉沉涩。

{治疗}

1,     针灸

1,     血滞闭经:取合谷,关元,血海,三阴交,行间,太冲。针用泻法。

2,     血枯闭经;取脾俞,肾俞,膈俞,中脘,气海,足三里。针剌用补法,兼用灸法。

3,     耳针

取内分泌,皮质下,子宫,交感,脑点。每次取2—4穴,留针30分钟,中等,中等强度剌激,间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亦可用压豆法。

 

 

 

崩漏是指不规则的阴道流血,常以暴行不止为崩中,淋漓不断为漏下。多由冲任不摄,肝脾失调所致。

{辨证}

1,     崩中:经血暴行不止,继则面色?白,头晕心悸,神疲肢冷,汗出淋漓。舌苔白厚,脉沉细。

2,     漏下:经血淋漓不沁,血色暗淡,病势虽缓,久则面?白。周身长乏力,嗜卧,纳少。舌苔薄白,脉沉。

3,     {治疗}

1,     崩中

取关元,脾俞,三阴交,隐白。针用补法。

2,     漏下

取气海,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大敦。针用补法。

如因大量出血发生虚脱时,应采取综合抢救措施。

 

妊娠反应

妊娠反应又称恶阻,因脾胃失和,胎气上逆所致。

{辨证}

妊娠早期出现食欲减退,或食入即吐,或嗅食味即吐,清晨加重,头目眩晕。神疲乏力。懒言思睡。舌苔白厚,脉象滑数。

{治疗}

取中脘,内关,足三里,行间。针用平补平泻法。

 

急 惊 风

 

急惊风多由小儿体质脆弱,易外感时邪,蕴而化热;或因痰水内积,热极生风:亦有轩受惊恐而发病者。

{辨证}

壮热面赤,牙半紧闭,角弓反张,四肢抽搐,两目直视,神志昏迷,呼吸急促,溲赤便秘。舌苔白腻,脉象浮紧而数,指纹青紫。

{治疗}

取水沟,大椎,十宣,合谷,阳陵泉,太冲,涌泉。针剌用泻法,不留针;十宣可用三棱针点剌出血。

 

慢 惊 风

 

慢惊风多由于久泻,久痢及吐泻之后,或因用药不当,攻伐太过,损伤脾胃,致使土衰木旺而生肝风所致。亦有因急惊风失治,迁延日久而发为本病者。

{辨证}

面色萎黄,四肢清冷,昏睡露睛,口鼻冷气,喉中痰鸣,有时颈项强直,手足抽搐,大便溏薄,完谷不化。舌淡苔白,脉象沉细,指纹青淡。

{治疗}

取百会,大椎,中脘,脾俞,胃俞,气海,足三里。以灸法为主。针用补法。

 

小儿麻痹后遗症

 

小儿麻痹后遗症,又称婴儿瘫症,即“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流行于夏秋季节,好发于1—5岁的儿童。

{辨证}

急性期后可出现肢体瘫痪。肢体瘫痪如不能完全恢复,遗下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等症,并有软,细,凉等特征,以下肢为多见。

{治疗}

1,     上肢瘫痪

取大杼,肩髃髎,曲池,外关,合谷,后溪。

2,     下肢瘫痪

取肾俞,次髎,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三阴交。

上述针用补法,不留针,间日一次。亦可用梅花针常规叩剌瘫痪部经脉和俞穴。

 

  尿

 

遗尿是指睡眠中不自觉的排尿,多见于儿童。凡3周岁以上睡眠中不能控制排尿而自遗

者即属病态。

{辨证}

夜间睡梦中尿床,轻者数夜遗尿1次,重者每次遗尿数次:迁延日久,可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消瘦萎黄等全身症状。

{治疗}

1,     针灸

取中极,肾俞,膀胱俞,三阴交。针用补法,可灸。

2,     耳针

取膀胱,脑点,皮质下,肾。用中,弱剌激,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亦可埋针3—5天。

 

目赤肿痛

 

目赤肿痛是眼科疾患中的一个急性症状。多由外感风热或肝火盛所致。

{辨证}

目赤肿痛,畏光难睁,目涩流泪。外感风热者兼见发热,头痛,舌苔白,脉浮数:肝胆火盛者兼见口苦,烦热。苔白厚,脉弦数。

{治疗}

1,     针灸

取太阳,风池,合谷,太冲。风热者加外关,少商:肝胆火盛者加行间,侠溪。针剌用泻法。

2,     耳针

取眼,屏间前,屏间后,肝,嗵。行强剌激,留针30分钟。也可用耳尖或耳背静脉放血疗法,间日1次。

 

  

 

牙痛是口腔疾患中常见的症状。多由阳明郁热:或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

{辨证}

1,     阳明郁热:牙痛,齿龈肿,口臭,口渴,便秘。苔黄,脉洪数。

2,     阴虚火旺:牙痛隐隐,时作时休,牙齿松动,口无臭味,苔白脉细。

{治疗}

1,     针灸

取下关,颊车,合谷,内庭。阳明郁热,针用泻法:阴虚火旺加太溪,针用补法。

2,     耳针

取颌,胃肾,面颊,脑点,神门。用强剌激,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疳积也称疳积。多由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或病后失于调养所致。

{辨证}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午后潮热,食而不化,大便不调,腹大青筋,肌肤甲错,毛发稀疏,啼哭泪少,或有翳遮睛,舌苔黄腻或花剥,脉象弦细,指纹淡紫。

{治疗}

取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商丘。针用补法,可配用灸法。

治疗疳积可单用三棱针点剌四缝穴出黄色液体,每周1次,亦可与上述疗法配合使用:亦可用梅花针叩剌大椎,身柱,百会,气海,脾俞,胃俞,胸52夹脊,足三里。

 

耳聋,耳鸣

 

耳聋,耳鸣者是听觉异常疾患的症状。耳鸣是耳内鸣响,耳聋是听力障碍,二者多由暴怒,肝胆火气上逆:或外邪侵袭:或肾气虚衰所致。

{辨证}

1,     实证:多为暴病而聋,而暴鸣不断,按之不减,鸣声如蝉。肝胆火气上逆者兼见口苔咽干,烦躁易怒,舌苔白厚,脉弦;外邪侵袭者兼见寒热头痛,苔白脉浮。

2,     虚证:多为久病耳聋,或鸣响时作时止,按之鸣声减弱,其声“嗡嗡”低沉,劳则加剧,可兼有头昏,腰酸,精带下,舌淡苔薄,脉象沉弱。

{治疗}

取翳风,听会,中渚,侠溪。肝胆火盛者加太冲,丘墟;外邪侵袭者加合谷,外关;肾虚精亏者加肾俞,关元,太溪。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补法,肾俞,关元可用灸法。

 

 

 

鼻渊多由风寒袭肺,肺经郁热,邪热上扰所致。

{辨证}

鼻流腥浊涕,鼻塞,嗅觉障碍,前额隐痛,舌苔薄白,脉象滑数。

{治疗}

1,     针灸

取迎香,印堂,上星,列缺,合谷。针剌用泻法。

2,     耳针

取内鼻,额,肾上腺,内分泌。每日针1次,每次留30分钟,行较强剌激。或每次埋针3—5天,2—3天后再行第二次埋针。

 

咽喉肿痛

 

咽喉肿痛多由外感风热,或肺,胃郁热上壅咽喉,或阴虚火旺所致。临床上有实证,虚证之分。

{辨证}

1实证:咽喉肿痛,吞咽困难,寒热头痛,或咳嗽,口渴,便秘,苔黄,脉数。

2虚证:咽喉稍见红肿,疼痛较轻,但吞咽不利,口不渴,苔薄,脉细数。

{治疗}

1,     实证

取少商{放血},尺泽,合谷,内庭。针剌用泻法。

2,     虚证

取鱼际,太溪,照海。针用平补平泻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