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里有一份缓解焦虑的处方,等你认领

 昵称30501711 2017-03-24

 如何判断焦虑情绪的严重程度?

●  社交焦虑、考前焦虑等各种焦虑长期困扰我们,怎么办?

● 我们对焦虑又有哪些误解?


作者:心理专辑小组江彦懿、周月如(复旦大学研究生)

受访者:上海精总张海音医生

请输入标题     bcdef

张海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获2008年度全国卫生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11年度全国优秀精神科医师奖,2012年度上海市“十佳医生”提名奖。近年来从事强迫症、焦虑症、心理创伤、心理治疗、职业场所心理健康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出版教材3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Tips

建议先做一组极简的焦虑自测题,再决定是否继续阅读这份问答式报告:

1.生活中经常会有焦虑情绪吗?

A.是→转至第2题

B.否→可点返回离开

2.觉得焦虑情绪影响你的正常社会功能了吗?

A.是→类型Ⅰ

B.否→类型Ⅱ

类型Ⅰ:焦虑情绪比较严重,可能恶化成焦虑症,如果可以请自己熬过去,实在熬不下去可找第三者倾诉或者即时就医;


类型Ⅱ:您可能患的是假的焦虑症,请努力直面焦虑的原因并克服它;


简易自测问卷已结束,下面进入正式的采访问答内容:

如何判定焦虑的程度

1.焦虑是什么?我们怎么区分日常的焦虑情绪和焦虑病症?

答:焦虑是正常的情绪,一般是对于结果不确定的事情的反应。判定是否达到焦虑病症的“度”目前还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从现实情况出发,一般我们认为焦虑情绪已经到达影响你正常社会功能的程度,就可以说它达到了病理性的标准了。


2.对生理方面有什么影响吗?

答:焦虑笼统而言是心理反应,如紧张、担忧、害怕、恐惧等情绪,但还是会造成很多生理方面的影响,如心慌、小便多、出汗多,都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反应。心理和生理的影响是相辅相伴的,分不开的,在同一个人身上共存,只是我们人为将其分开。


3.身边有同学在考试的时候,会腹泻,可能会一天都不吃东西,TA自己觉得是正常的,需要来看心理医生吗?

答:不需要。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应对方式,哪怕对他造成一定的困扰,但是他有经验,知道自己的特点,可能比较敏感。非要去看医生的时候通常是自己觉得已经承受不了了,没有办法控制了。


不同的焦虑形式

1.生活中的一些人面对人际交往时会有一些社交焦虑,该如何应对?

答:是的,这是我们专业范围内的病症,称为“社交恐惧症”,或者“社交焦虑障碍”。

如果你感觉跟别人打交道有点紧张,我们认为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的个性、人际交往经验、年龄等各种因素使他可能没有很大的把握与他人交往顺利,也会担心受到一些负面评价;

其中的“度”还是要靠他本人的判断社交焦虑往往表现为回避人际交往,而因为经常回避给个人正常生活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实在克服不了就会寻求帮助。


2.有些人在交往过程中会有焦虑性的依恋,尤其是情侣之间,TA会觉得自己对他人有病态性的依恋,这种情况出现在大学生群体里是正常的吗,会上升到焦虑病症的地步吗?

答:其实这种感情是很自然的,这叫“爱得深”,两个人黏黏糊糊在一起不是挺好吗,这是珍贵的人生体验。关键是他自己的感受如何。如果他自己觉得这种感情过度了,太患得患失了,我们认为往往与一个人的情感经历有关,害怕被忽略被抛弃。


3.我们周围的很多同学包括我们自己,往往截止日期越接近,越是拖,所以顺便问一下您对拖延症怎么看?

答:拖延症是笼统的说法,不是一个病例病种的名称,只是一个现象群而已。这其实还是和个人的风格或者性格有关,有人喜欢事先准备,游刃有余,有人总是不到最后不动手,越到最后越焦虑,但还是不动手。


补问:老师您有没有觉得这个现象越来越普遍(严重)?

答:没有科学调查分析过这个现象比原来严重,只是说现在媒体发达了,我们可以看到别人也这样,以前可能别人这样你不知道。目前还没有调查过以前有多少比例,是什么程度的很大一个原因是:这个现象本身就比较模糊,有些人他觉得自己拖延,其实从别人的角度来讲,他抓得已经算紧的了,每个人的自我要求和感觉不同,所以还没有量化到什么标准才能被称为“拖延”。


4.强迫症到底是什么概念,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

答:强迫症是一个病种,但大部分人讲的是一个现象,这个现象也是正常的。人追求完美、对称、精致、规则,这是人的一种性格倾向,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有的时候可以促成艺术品的出现,比如工程学的领域等。成不成为病也主要是度的问题,比如我重复很多次我还是不放心,延误了我干很多事,那就需要即时调整。


5.如何回应周围的期待,甚至是高度期待,如何缓解这些期待所导致的焦虑?

答:从积极的角度来讲把他作为动力,焦虑不一定都是坏事,可以让我们更努力,但是我们也不要完全为别人的标准而活,当然这个说说容易,做起来还是挺困难的。这需要人生体验,你有能力判断自己没有达到父母的标准是OK的。我们总要去面对别人对我们过度的要求,这是一个成长过程,需要做出自己的判断。


如何缓解焦虑

1.如果有同学已经难以忍受自己的焦虑情绪了,当TA寻求医生帮助的时候,您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哪?

答:两种,一种是心理治疗的方法,一种是药物治疗的方法。我们有一套诊断标准:有没有足够多典型的表现,有没有足够严重,持续时间有没有超过诊断标准所要求的。诊断患者的焦虑程度多通过临床访谈的形式,根据临床经验做判断。


2.如果自己觉得还没到非要看医生不可又比较难受的情况,您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帮助缓解?

答:常用的方法是放松训练,如放松、冥想、缓慢呼吸等。这些方法类似于体育锻炼,每天要有一定的时间让自己重复练习,需要长期坚持,能够一定程度上让自己的心身处于不太焦虑的状态。还有最关键的是找出造成焦虑的原因,根据自己的个性、以往的经验等综合因素选择合适的方式缓解焦虑。比如说重大的考试,如果事前不做充足的准备,不焦虑也不太可能。一个人不可能一直逃避困难又能使自己不焦虑。


3.如果我们周围有同学的焦虑程度超出常人,我们如何帮助TA?

答:可以建议就医,但去不去由他个人决定。我们需要把我们的感受反馈给他,要让他知道别人是如何看待他的,最后要留给TA自我思考和挣扎的空间,由TA自己综合判断该采取何种方式缓解。当然前提是让他感觉到我们对他的关心。


关于焦虑的一些误区

一个是大家会把一些常有焦虑的表现贴上标签以为是病,过度扩大化,其实就是人们有的时候不太能接受自己有负面情绪,太过刻意排斥自己不那么好的状态可能会更苦恼;我们要学会接纳这些负面情绪,因为人总要有局限的,有些消极的东西,你不接受也得接受;

二是认为焦虑只是一个思想精神层面的问题、思想坚不坚定的问题。如果达到病症程度,其实它是心理、生理、社会等综合原因导致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学会科学应对,不是一个人觉悟高一点、生活积极一点就没有焦虑,往往认真积极的人焦虑程度可能更高。要采取各种有效的心理应对方法,配合药物应对,使焦虑不至于过于影响其社会功能。


(更多资讯请访问张海音老师公众号:张海音心理空间haiyinz) 

编辑 | 夏利福

辅导员娘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