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基本结构 上腔静脉管壁较薄,内部血压较低,容易被压迫,是由左、右无名静脉汇合而成,收纳来自头、颈、上肢、胸壁的静脉血 病因病理 绝大多数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均与恶性肿瘤局部侵犯或外部压迫上腔静脉有关。这些肿瘤包括原发的肺部恶性肿瘤(肺癌或纵膈肿瘤)、淋巴瘤、恶性胸腺瘤或转移性肿瘤。其中肺癌是最常见的病因,淋巴瘤居肺癌之后,是引起该综合征的第二病因 临床表现 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患者初期头面、颈部潮红,颜面部和上肢明显肿胀,伴有胸闷、头晕等症状。随之,患者出现颈静脉怒张,经胸部浅静脉曲张,严重者可能出现端坐呼吸、球结膜水肿、颅内高压等,进而导致严重呼吸困难而致死。 介入治疗 上图太丑,小编自己也看不下去了,见下图吧。。 介入适应症 胸骨后甲状腺,升主动脉瘤,特发性和细菌性血栓性静脉炎,腔静脉置管、起搏器等并发症、纤维性纵膈炎等良性疾病引起的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 肺癌、恶性胸腺瘤及前纵膈恶性肿瘤直接侵犯或被纵膈淋巴结压迫引起的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 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或存在外科手术禁忌的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患者。 介入治疗的优势 介入治疗与放疗、化疗等病因治疗相比能迅速缓解上腔静脉梗阻症状,与外科相比具有创伤小,病人易耐受、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特点,因此广泛应用于急性发病、放化疗未能取得预期效果或复发、无外科手术指征的良性疾病所引起的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减症治疗的首选手段。 同时,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无严格的禁忌 此外,由于球囊导管的应用,上腔静脉完全梗阻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也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 李彦豪. 实用临床介入诊疗学图解,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 2.鲍姆.Abrams介入放射学. 徐克,滕皋军,译.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 Rachapalli V., Boucher L. M. 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 role of the interventionalist[J]. Can Assoc Radiol J, 2014, 65(2): 168-176.
|
|
来自: 昵称40699196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