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章
发文工具
撰写
网文摘手
文档
视频
思维导图
随笔
相册
原创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图片转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328:品赏3
继续讲书法品赏,讲多一堂。 学习书法当然要会品赏,等于你酿酒就要懂酒品。学习书法的人很多,但会品赏的不多。品赏的标准就是这两句:“评以讨论其得失”,上一堂课讲过,袁昂是用比喻来指出各家的书法得失。“品则考定其高下”,庾肩吾分品级。读者一看品级,便知这个人或者作品的高下。有这两句记在心中,品赏就不难了。“评以讨论其得失”,是一个基础。你看得出作品或者一个书法家的得失,才能“考定其高下”。看不出得失,当然就无法分品级了。但“讨论其得失”,袁昂的办法还不够具体,他只是讲了一个结论,具体讨论怎么下手呢? 我在25课中讲过,作品的神采是由功和性决定的。“功”是技法,筋节骨肉皮血心。用笔、取势、裹束和心法,这些都属于“功”,都有具体的做法和衡量标准。“性”是书法作品表达的内容,作品有情性就能感动观众。所以“讨论其得失”,可以从“功”和“性”两方面去探讨,这样就比较具体了。
四.功和性的四种情况 书法作品的功性一共有四种情况,这就是:有功有性,有功无性、无功有性、无功无性。无论你怎样写,总属于这四种情况之一。我们来分别讨论一下。 4.1有功有性 第一种,有功有性,这是一些最好的书法家,功力既好,情性洋溢,作品能感动人。这有哪些人呢?照庾肩吾的分法,上上品有张芝、钟繇和和王羲之,三人。上中品有崔瑗、杜度、师宜官、张昶和王献之,五人。直到下下品,有卫宣等二十三人,这些人大多没有作品传世,连名字也很陌生。但你想,在南梁那时一定是有点名气的。庾肩吾的方法,收了一批“有功有性”的书法家。但就算入了品,具体在哪一个等级分起来还是比较主观的。“中中品”和“中下品”究竟有什么不同,怎样把握?上次我布置了思考题,你做过就会感到不容易。我看庾肩吾的品级,定得太细,太多了一点。庾肩吾的《书品》分法还有一个缺点,他是按照书法家来分的。但一个书法家可能真书好,草书一般,篆书差点,这样笼统的比较,不够具体。所以后来唐代李嗣真写《续书品》,在一些书家旁注明书体。如列崔瑗为上上品,旁边注明“小篆”。崔瑗的儿子崔寔评为上下品,注明“章草”。这样的分级法,就比庾肩吾细致。 再到唐代张怀瓘写《书断》,更作了大幅度地改变。他说“书有十体源流,学有三品优劣”,他把古今书体总结为十种,九品等级压缩到三品,这就是神品、妙品和能品,这样简单多了。这里我列出一张表,以十种书体为经,三品为纬。拿王羲之为例,“隶、行、草书、章草、飞白俱入神,八分入妙。”这里的书体,我在专题课中会讲到。这里没有真书,真书最早叫今隶,包括在隶书中。其他人如“智永章草、草书入妙、隶入能”。褚遂良“隶、行入妙”,只有两个位置。这是张怀瓘个人的看法。这样我们就把王羲之、智永和褚遂良三人的品级填入了。当然还有其他人,张怀瓘一共评了100多人,每人有一篇传记,写他的身世和擅长,每人有成就的书体,在这表中都可以有他的位置。 张怀瓘这个表,也可以这样排列。如隶书(包括真书)下面分神、妙、能三品。根据刚才的表格,隶书分别写上王羲之、褚遂良和智永。然后是行书,神品王羲之,妙品褚遂良。再来草书,神品王羲之,妙品智永。你也可以给一张作品评定品级,如刚才讲到的王献之《鸭头丸》,我认为可以归入神品的。, 简言之: 有功有性的作品,都可以入品。 书体相同,容易比较。 所谓神、妙、能,也就是上、中、下。 但“神、妙、能”把神采的特征形容出来了,比上、中、下好。 宋代朱长文《续书断·品书论》说:“此谓神、妙、能者,以方乎上中下之号而已,岂所谓圣神之神,道妙之妙、贤能之能哉!就乎一艺,区以别矣,杰立特出,可谓之神;运用精美,可谓之妙;离俗不谬,可谓之能。”朱长文是儒生,他说书法上的神、妙、能,并非圣贤那样高大。这是朱长文定的标准。以这个标准来说,达到并非很难。当我想张怀瓘心目中神、妙、能,没有这样低。 品赏可以从一个字开始,品赏能力是从比较中练出来的。如这里有三个“以”字,都是古人的真书墨迹本。墨迹本没经过刻拓加工,保持原样,你看哪一个好?最有动感的是左边一个,点画没一个是放平的,线条没一笔是平拖的,大小圈运用娴熟而自然。中间这一个也不错,但结字左右放平了,取势平稳,线条变化就不如左边那一个,手腕不如左边那个灵活。右边这一个显然处于下风,笔锋平拖,少变化,交争势很小,虽然说也属于特色,但到底不如前两个好看。这三个作者,分别是褚遂良、颜真卿和赵孟頫。有人说,你怎么老跟赵孟頫过不去?我也纳闷,你怎么对赵孟頫付出那么深的爱情? 再来看看这三个草书“平”字,也都是墨迹本。大圈取势都是一样的,横横、竖横两个势。左边的陆机,用笔最简单,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中间王羲之,有没有一根直线条?没有。他的手腕处处、时时都在动,所以线条都是优美的弧线。特别要注意他的小圈,就是转弯处的调锋动作。暗节点不计,明节点有五个。第三个是踆锋趯,第四个是反时针两圈。各位,这个字不过指甲那样大,我们现在是放大看,才知道王羲之用笔非常细致,绝不偷工减料,他不慌不忙,该做动作一个不漏。智永《千字文》减少了一些节点,用牵丝或飞度,这也是真正的高手,看上去十分轻灵。王羲之的字你把它放大到一堵墙那样大还是好看,为什么?因为他无懈可击,神采斐然。 品赏可以从单字开始,逐渐看几行的作品。如上次思考题王献之这两个帖,一是《鸭头丸》,只有两行十五字;二是《中秋帖》,三行,二十二字。二者用笔和神采相当不同,《中秋帖》侧锋线多,跟《鸭头丸》大异其趣。实际上《中秋帖》,是米芾临王献之《十二月帖》的中间几行。《十二月帖》的笔法和神采和王献之就相近了。 你对笔法和心法体会越深,品赏也越容易把握。大幅作品,张怀瓘说过“惟观神采”。神采好,就可以定品。以前有句话说“远观气韵,近看用笔”。如果你有兴趣去研究这作品的神采是怎样写出来的,那可以去细细的分析,字太小可以放大。再说一次,具体分析要用墨迹本,拓本是加工过的,意义不大。 在书写过程中,作者的心情会有变化。如果你看小作品,就不容易体会。如《鸭头丸》才两行,几分钟就写完了,作者的情绪可以说是稳定在一个状态中。你可以找个长作品来看,如孙过庭《书谱》。这作品很长,一气呵成,总共有3700多字,手卷长达九米。一开始他写得中规中距,大小圈用笔很严谨。 到后来越写越快,节点减少采用断和飞度。这作品前半段和后半段各种趣味,是非常好的品赏教材。如果你从头看到尾,作者心情的变化是逐步演进的。你可以直接把前面十几行后面十几行对比,这就容易看到作者心情起伏,神采变化。 4.2有功无性 有功无性,用白话文来说,技法也不错,就是未能表达情性。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不是说“字如其人”吗?普通人写字都有个性,怎么会出现“无性”的情况呢?要注意,普通人写字的个性是天性,无意表达的。而艺术创作是特意表达,有意识地表达。 蔡邕说:“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有意识潜意识出不来,硬写也是僵硬的、死板的。孙过庭说:“偶然欲书”。天气不好,器具不佳都不行。这不是书法家矫情,大家知道,唱歌、演戏上场前也都要培养感情,道理是一样的。 还有一种情况,如清代的馆阁体,就限制你表达个性,强调大小一律,粗细一致,方正光洁。其实说得直白一些,这就是手写的印刷体,所以写出来千人一面。你看这两个状元,河南吴其浚嘉庆二十二年(1817)状元,汪鸣相道光十三年(1883)状元,江西人。这两人殿试第一相差十六年,写出来的字却一模一样。馆阁体是清代政府公文来往所用字体。你现在看到的是他们科举试卷,一笔都差不得。从办公的角度说,确实清楚易读,但从书法的角度说功力虽深,个性就被抹杀了。所以馆阁体是很典型的“有功无性”。 我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工作时,当时社里有雕板书工场。国家出版局为了保存雕板书传统,特意指定书画社少量发行。当时还特意请了一位老先生来写稿,字非常恭工。写版不能太个性化,跟你平时书写风格不同。其实中国的雕板书,因为写手不同,还是各有风貌的,但毕竟不是给你发挥个性的场合。像《阴符经》那样的写法,刻书就不行了。 4.3无功有性 这里所谓“无功”,只不懂技法。拿起毛笔就写,情性却表达得不错。 沈尹默先生《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说:“唐朝陆希声曾说过一句话,'古之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在前人摸索笔法的时代,当然不免有这样的情况,有时能做了,而还不能说,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经过了无数人长时期的研究,把使用毛笔的规律摸清楚了,这才写成了理论。”这段话讲的两种人,第一种是不知笔法的“善书者”,沈尹默称这种人能做不能说,讲不出道理。第二种就是懂笔法,能写也能说出个道理的人,既有实践经验,又懂理论。 顺便说一下,“古之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这句话,不是陆希声说的。北宋《宣和书谱》卷四“陆希声”条目下有这样的记载:“钱若水常言:'古之善书者,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古代都用毛笔,“善书者”在古籍中有两个意思:一是真正的书法家,另一个意思指不懂技法,但字写出来有情性,看起来还不错。我们现在周围也有这样的人,随便哪个单位总有几个字写得好的。这种人有天分,但没学过书法,不懂技法。不能归入“书法家”,只是“善写字者”。 4.4无功无性 “无功无性”,既没有功力,又没有情性。正如明代王世贞说:“腕中有鬼,故不任书。”知道人家写得好,但轮到自己就是不行,好像手腕有鬼捣蛋。这些人的作品,其实也可以拿来分析一下的,你帮他找出原因,就能帮他进步。谢谢! 本节要点: 有功有性,可以入品。 有功无性,只是馆阁体一类。 无功有性,不知笔法的“善书者”。 无功无性,不擅写字。 复习思考: 天分在书法艺术中是否很重要?天分高低有没有标准?(很重要,无标准。)怎样判断自己有没有天分呢?(敏感,印象牢。)请问在学习书法的哪一个阶段发挥作用?(初习阶段。) 这是“扬州八怪”郑板桥的书法作品,混合篆隶真行各种书体特点,就“功”和“性”而言属于哪一类?(有功无性)
来自: 田牧 > 《三级课程笔记》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初学书,先须大书,不得从小。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字熟必变,熟而不变者,庸俗生厌矣。字变必熟,变不由...
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字熟必变,熟而不变者,庸俗生厌矣。字变必熟,变不由熟者,妖妄取笑矣。初学书,先须大书,...
书法的形式美与意境美
书法的形式美与意境美。书法艺术形式是有意境的线条。书法要注意神采与表情,还要注意字形、颜色否则,书法就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书法。书法家得基本功要求书法家内在的修为要深厚,不能为书法而书...
书法六法
书法六法。以往读此“六法”,也曾联想到书法,思及书法是否也应该有个提纲挈领的“六法”?没有想到的是,今日目及绘画之“六法”,当即产生一种冲动,决定要试着为书法概括总结出一个“六法”来。二...
纸上一分钟,纸下十年功!
纸上一分钟,纸下十年功!书法,纸下十年功。展纸出神采,神采与形似,结缘书法很幸运,
书法需要学识和功力,更需要神采!
书法需要学识和功力,更需要神采!那么,怎样才能使一幅书法作品获得神采呢?明代书法家祝允明说过:“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华而不实。”他认为书法艺术应“衔华而佩实”,只有功性两见,技道...
书法美学的实际体现
书法美学的实际体现书法美学的实际体现 书法美学的实际体现 过去,人们议论起美学来,总未免有点摸不着边际,有一层神秘感和缥缈...
中国古代书法家简介
据记载,又一次他见到西晋索靖所 书的古碑,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还。下马伫立,疲则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 日而后去。 ” ( 《隋唐嘉话》 、 《新唐书·欧阳询传》称: “询初仿王羲...
马啸:汉魏风骨,中国文人书法传统的起源
它们构成了整个汉代书法的主体。蔡邕不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书法家,也不是第一个善书法的士大夫,但他是是整个汉代最有影响、最重要...
明代大书法家王觉斯,行书古诗叠翠,笔精韵古隽秀完美,冠绝古今
明代大书法家王觉斯,行书古诗叠翠,笔精韵古隽秀完美,冠绝古今原创 清雅阁书画 2020-02-02 05:40:00.草书--小草章法与行书相近,大草...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