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明:本文由清雅阁书画原创首发头条,图文版权归清雅阁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致谢! 书法的视觉艺术及笔锋运动简述:中国字的特殊形态为字方形,不要写成字与字大小一样,否则就显得枯燥少味,要正而不呆。行书只要求竖成行,可用乌丝栏形式,写行书决不会打方格来写。不过其行气不是每个字的中心都呈垂直线,而是有波浪的变化,然上下贯气,左右顾盼呼应。草书--小草章法与行书相近,大草的章法错落跌宕,疏密,大小,大起大落,其整篇与行是由气势贯之。其章法线条若“飞鸟入林,惊蛇入草”,其布白若飞花散雪,惊涛骇浪。就一字而言本来向左倾斜的,就要有返顾右边的势头,就是虽倾而稳。 书法是视觉艺术,它不可能彻底侧兑空间这个基底,但当它引进时间构成时空交叉之后,它就取得了其它视觉艺术所不具备的独特形式内涵。这是书法虽然简单到只有黑白却历经千年沙汰而不消衰的一个最关键的原因。书法艺术可能拥有的最全面性格—从甲骨文的纯空间到金文、汉隶书笔画的局步引进时间,再到行草书的时空交叉,是一个十分完整的自足过程。 笔锋的各种运动形早已包孕在战国和秦汉时期的书体中,但有意识的提按,却是伴随楷书的形成才开始出现的。当初,提按仅仅施于点画端部及折点,作为突出这些部位的手段;后来,随著点画趋于平直,绞转逐渐消隐,提按便成为追求点画一切变化的主要方式。当然,提按取代绞转的地位以后,笔法中仍然保留有平动(包括曲线平动)、摆动等因素,在不同艺术家笔下,各种成份所占的比例也彼不相同,不过提按取代绞转的趋势却从未产生过逆转。 ![]() ![]() ![]() ![]() ![]() ![]()
![]() ![]() ![]() ![]() ![]()
书者介绍: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 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 。明末清初书画家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 。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王铎的草书纵逸,放而不流,纵横郁勃,骨气深厚"。 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携,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礼部尚书。崇祯十六年(1643年),王铎为东阁大学士。崇祯十七年(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清顺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岁,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 书法创作的笔法及外形之美简述:创作书体,选用与其书体相对应的笔法。精湛的笔法是就势而书、随意而行,使毛笔在中锋、偏锋、侧锋等不同状态下自然转换运行。除此之外,还要兼顾用笔力度、书写速度、行笔节奏的变化。这些变化可用“轻、重、缓、疾、抑、扬、顿、挫”八个字来概括;这八个字是四对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分别有它不同的涵义:“轻、重”指的是用笔力度的大与小;“缓、疾”指的是行笔速度的快与慢;“抑、扬”指的是思想情绪的收敛与放纵和字体形态的紧缩与夸张;“顿、挫”指的是行笔的停顿与转折。这些矛盾需要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去化解,把它们融为一体,以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