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从来不是时尚”

 地道风物 2020-12-03

她曾在巴黎高级时装工会学院学习服装高级定制,先后受聘于Christian Dior、Christian Lacroix、Chanel等高级定制服装工作室工作。出于对中国传统面料''香云纱''的喜爱,凯瑟琳·冯·瑞兴博格十多年前来到了中国,并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服装定制品牌 Rechenberg。

香云纱这种面料,是一种干脆的柔软。数百年前,中国的岭南人民,发明了一种繁复又特殊的方法:用当地植物薯莨反复浸泡织物三十多次,覆盖上河泥冲洗,再摊铺于草地上接受阳光晾晒,静置上好几年,最后制成这种其貌不扬却富有内涵的纱绸。

香云纱的风行,归功于岭南地区的天气。一到夏季的南方,酷热潮湿,而香云纱这种面料穿在身上,凉爽不粘,易洗又易干。当时的老电影,如《南海潮》、《红色娘子军》等都可以窥见到它的身影。当然,这种外黑内棕、带着光亮的对襟布扣绸布衫,是属于那个年代的高档产品。直至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仍出口到东南亚,得到当地人的青睐。

它轻柔却不易褶皱,贴身却清爽,这种会呼吸的面料,一直低调地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存在着。

柔软的布和人

香云纱设计师凯瑟琳的工作室,坐落在北京新源西里。这是个不太热闹的生活小区,附近没有大型商场,无论是时尚达人或是游客,都几乎不会经过这里。

我提前预留了时间,在一栋居民楼的背面找到了地址,准时到达。映入眼帘,是朱红色的墙和古老的木门,院内挡不住的一大簇春色沿着木门延伸到院外来。正当我拿起格格不入的手机通知主人时,意外发现了一旁的门铃。于是,我放下手机,打响了草绳编织的传统铜铃,期待着门后的风光。

这是个方正的花园,屋檐上下栽种了各式各样的植物,它们在冬日的阳光里生机勃勃。凯瑟琳的丈夫,张先生用力地和我握手,带我走进了里面。凯瑟琳刚好从工坊里出来,身穿贴身的黑色裙子,温柔地朝我微笑。屋的中央仍是一盆盆植物,四边陈列着她色调热烈深沉的香云纱服装。

张先生泡了几杯茶,我与这位德国女士坐在柔软的芋色沙发上,展开了交谈。

凯瑟琳出生在充满艺术气息的家庭,祖父是一位雕塑家,父亲继承了祖业,一直在慕尼黑自己的工作室制作瓷雕。她指向我沙发后的一件暗红色、形状像是小山丘的艺术品说,这便来自于我的父亲。

父亲对陶瓷艺术的追求,从小耳濡目染着凯瑟琳。“小时候,爸爸一直问我设计上的意见,我的眼睛被无形地“养”了很久。于是,我一直想创作,不一定是服装设计,但我非常确定是围绕着艺术。很早的时候,一件衣服大概100欧元,我试着改动大人老旧的衣服自己穿,后来发现自己很爱与材料打交道,特别是柔软的布料。纸,也是我感兴趣的材料。因为柔软,它们比较容易感受和操作。

 

所以,凯瑟琳并没有循着家里的路,去做雕塑,“因为太大了,妨碍了感受。我喜欢感受,亲手触摸透材料,与材料产生灵动的交流。”

柔软的材料,如同她的人一般,安静和温柔。回想起往事,她不轻不重地娓娓道来,就像我们是认识许久的老朋友。

后来,她选择了服装设计,奔赴世界时尚的中心巴黎。毕业之后,留在各大高定品牌工作,踏实地学习设计、裁剪、缝纫的技术活。

1996年,凯瑟琳毕业后在巴黎认识了年龄比她大快20岁的台湾设计师洪丽芬,洪丽芬向她介绍了香云纱这种中国古老的面料,并邀请凯瑟琳去中国台湾,用巴黎学到的技术制作香云纱。凯瑟琳的心一下子就被勾住了,没过多久,她如约而至。后来因为工作,她又几次来到了中国,每次都呆上一两个月回去。每了解香云纱多一点,她在中国停留的时间也就长了一些。

冥冥之中,凯瑟琳与中国结缘。当第五次来访这片土地时,她遇见了现在的丈夫,这一次,她不走了。

“红与黑”中的高级审美

上世纪末的中国的市场,以廉价消费品为主。凯瑟琳在来访之前,停留的印象是德国街上那些充斥着东方元素的中国工艺品店。

“当我来了之后,看到的是到处堆积的塑料薄膜和新建成的工厂,说实话是失望的。我本以为能容易地找到更多像香云纱的传统手工艺。”她抿了口茶,说道,“当时的中国人大都迫于生计,生活都被压抑得缺乏审美,不知道什么是美的,没有自己的审美态度,生活得很艰难,来之前我无法想象是这样。这让我花了一段时间去理解和适应,和欧洲太不同了……”

然而,这些都不能阻挡凯瑟琳对香云纱的着迷,与此同时,她在这里多了一位心爱的人。不可否认,这两个因素,最后给予了她留在中国最大的勇气。

香云纱洗染后,大体分为两种颜色,暗黑和红。当看见她父亲的作品,马上让人联想起了香云纱——两者同样具有朴实和大自然气息的艺术。我绝对相信,这种审美来自于凯瑟琳成长环境,使得香云纱对她有着不同的魔力。

凯瑟琳独自创建了Rechenberg品牌后,主要材料都运用香云纱,衣服一开始用薯莨的汁液浸泡,再将河泥覆盖于面料之上。当她对这种工艺非常熟练后,不断创新,传统的香云纱用20-30次去洗染,她自己用热水去洗染,再加上蒸汽和扎染造成了不同的纹路效果。她拿起一件成品,放到灯下展示给我看细节。其实这种方法更讲究个人技术,她必须严格控制好每个步骤。

但这位女士并没有露出一丝难色,凯瑟琳甚至有点兴奋地告诉我,“每次的效果都不同,一件我满意的成品可能经过了几十次的尝试。不同的方法造成不同的颜色和图案。香云纱的颜色虽然单一,但透露着强烈的光亮。经过复杂工艺后的香云纱,十分柔软却不失轮廓。

我问凯瑟琳,这两种色系,不会对设计造成很大的限制吗?她笑着回答,对我来说是个很好的挑战,因为颜色的限制,我会去钻研其他内容,希望从其他地方找到突破。对客人来说,也是一种审美上的挑战。因为人们看服装,第一眼总会落到颜色,对于香云纱,他们可能觉得今年怎么跟去年差不多,其实就是颜色上差异不大。香云纱教会了我很多,让我思考这个技术背后的含义和怎样去创新。”

她又带我进去工坊,里面有约十位员工。凯瑟琳拿起模特身上的半成品说,比如这一件,我设计可以正反两面穿,一面红褐色,一面灰黑色。从款式上创新,同时也让香云纱的舒适更具实用性。

Rechenberg的每件衣服,制造周期都至少一周,全部手工,这在整个服装行业非常罕见。从香云纱这种面料的复杂制作,到后来的设计、缝纫、熨烫,一件衣服看上去很简单,但在凯瑟琳这里,已经超越了普通服装的定义。

这是一件艺术品。然而,她说,也是经过了好些岁月我才意识到,一直用心手工做的衣服,不只是一件衣服,因为其他设计师很少像我这样,认真执着地去手工制作每一件衣服。

凯瑟琳的丈夫——那个最懂她的人说,凯瑟琳的衣服是奢侈品,但更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是呀,因为它不是物质上的“高贵”,而是思想上的高级审美。

“经典从来不是时尚“

凯瑟琳也是一位长笛演奏者,经常在工作室拉上懂音乐的朋友开演奏会。当我问她最喜欢的音乐家是谁,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巴赫。

巴赫对她的影响很大,“他的音乐在那个时代不够摩登,不够潮,当时的人们觉得是很老旧的音乐,但巴赫一直孜孜不倦地坚持自己的古典风。后来经过时间的验证,经典的东西永不过时,因为经典从来就不是时尚。他的音乐是可以流芳百世的。巴赫教会了我过生活的哲学,当我在感受面料时,不去随波俗流、认真专注地创作。 ”

 Rechenberg作品,2014年收藏于杭州丝绸博物馆

今年,凯瑟琳加入一个新元素“长方形”,她把布料都裁剪成长方形形状,无缝拼接成一件衣服。这样的做法使布料达到最环保,没有一块布会被浪费成为边角料。她的想法来源于亚洲的缅裆裤等民族服装。

传承永远是她做香云纱的一个理由,而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来自于本土这种伟大的手艺,没有一位中国的年轻人去传承呢?

“这几年,有人渐渐懂得了香云纱,开始知道——哦,这是我奶奶以前在穿的衣服,是一种很古老的文化。”凯瑟琳有三个儿女,他们都在北京就读,“我想教给儿女最重要的是,别太着急去追求名利,更重要的懂得热爱和拥有生活的激情。我不想花钱在除了服装上的其他东西,包括宣传或者是大商场的租金。我始终觉得,懂的人自然就找来了,他们懂得服装背后的创作才从而欣赏这件作品,如果就凭放在商场的橱窗去吸引客人,是比较肤浅的。

这与很多设计师是不同的。她对衣服的理解是由内而外,而大多数人则是由外及内。

歌手龚琳娜身穿rechenberg服装登台

“他们往往不够了解面料,一些设计师会因今年流行尼龙而去设计运用尼龙的服装,也可能今年流行复古传统元素,就使用香云纱。我觉得这是不对的,他们就如同普通产品一样去对待香云纱,可是香云纱是有内涵有灵魂的。也许,花太多时间精力去理解面料很多人觉得不值得。我的女儿也像大多年轻人一样,关注网红博主,他们穿什么就跟着买什么。没人去在意背后涵盖了多少努力和心血。”

凯瑟琳不只是设计师,更是一位艺术家。

午后,我们在暖洋洋的院子里,凯瑟琳为我泡了一杯咖啡。她先生告诉我,家就在附近的一栋楼里,凯瑟琳有时晚上工作到12点回家休息,很方便。

不久,一位颇有气质的中国太太敲响了铜铃,来取之前订做的一件衣服。凯瑟琳马上请她试穿,按照她上身的效果,仔细地询问各种地方是否需要再次修改。这位太太说,我是朋友介绍来的,凯瑟琳的衣服很特别,穿出去与众不同,很有韵味。

凯瑟琳告诉我,十年前我几乎没有中国客户,现在大部分却都是中国客户。因为十年前汇率很低,在中国的外国人比较有钱,手里有比较多的人民币。现在汇率很高,在北京的生活成本也很高,他们已经消费不起这样高级的衣服了。

生活有点忙,坚持也有点难。来自地球另一边的凯瑟琳,在这片寸土寸金的异乡,如同她所热爱的香云纱一般,柔软而执着。

摄影/欣琦& Rechenberg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