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尘封11年的凶杀案,这些神探如何坐在实验室里就破了?

 左右_逢源 2017-03-25

上海尘封11年的凶杀案,这些神探如何坐在实验室里就破了?

2017年03月24日

浦东新区花木街道,有一幢掩映在大片居民区中的普通小楼。

附近的居民大概想不到,这幢小楼里出出入入的普通警察却能让现场看不见的痕迹显形,让极微量元素重建案发经过,在不断滚动的数据中找到隐匿的犯罪线索。

尘封了11年的凶杀案、只留下一把钥匙的连环盗窃案、没有线索的入室抢劫案……浦东公安分局刑侦支队刑科所探长王斌和他的同事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就破了。

2004年

浦东三林

凶手没有留下完整痕迹

2004年,浦东三林地区发生了一起凶杀案,被害人是一名独居的8旬老太,现场有翻动的迹象,却没有留下完整的痕迹。

 

“这样的案子蛮讨厌的。”据当时办案的侦查员介绍,现场情况显示这起案件很可能系入室盗窃转化为杀人。

 

这意味着凶手作案有随机性,与被害人之间没有特别联系,很难从社会关系、个人恩怨入手调查,如果现场没有完整的痕迹将给破案带来诸多困难。

 

案件就这么尘封了11年。

 

“这些年我们不时就会把过去那些积案的物证拿出来重新做一遍。”王斌说,随着技术进步,过去一些案件中无法提取生物信息的,现在能够提取了;另一方面则是数据库不断扩大,更容易找到关联的人物。

 

果然,2015年4月,将该案物证重新检测提取生物信息后录入数据库,跳出一条信息:一名江苏籍男子的生物信息与2004年这起案件中提取到的痕迹相吻合!不久之后,该男子落网,承认了作案的全过程。

 

11年的陈案,就靠这看不见的证据,破了。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是从来不缺席。

 

2017年1月

浦东新区张杨路

现场找到了一把钥匙

 

“生物信息的一大特点是能够自我复制。”王斌说,从检材上测出存有生物信息后,就会送进实验室里进行“扩增”程序,让生物信息复制到足够进行检测分析的量:“而且,生物信息具有唯一性,是全世界都认可的认定人身的证据。”

 

即使无法立即从数据库中比对出有效信息,生物信息的检测也能为破案提供方向。

 

今年1月,浦东新区张杨路上5家公司一夜间被盗。侦查员送来一把现场找到的钥匙,王斌和同事提取到了留在上面的痕迹。数据比对,北京发生的一起类似的盗窃案件也留下了同样的痕迹,但没有犯罪嫌疑人的个人信息。

 

“犯罪嫌疑人应该是亚洲某国男性。”王斌和同事提供了这样的线索。后续的侦破过程佐证了这一结论。当犯罪嫌疑人再次入境中国时,浦东警方将其在沈阳抓获。

 

“通过分析生物信息的染色体,能够追溯当事人的家族历史,找到其主要分布区域,为破案提供指向明确的线索。”王斌告诉记者,大名鼎鼎的“白银案”得以侦破,也是因为这样的Y染色体基因技术。

 

2017年2月

浦东浜村窑墩

现场没有发现有价值线索

 

今年2月13日晚上,浦东新区浜村窑墩发生了一起入室抢劫案,一名男子敲门进入农宅后,抢走了部分现金。侦查员在现场“按图索骥”,却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王斌和同事随后赶到现场再次细致勘验,也没有找到可能提取生物信息的痕迹。

 

王斌询问侦查员和被害人后,注意到一个细节:被害人曾有过反抗的动作,“会不会被害人的身上留下了嫌疑人的生物痕迹?”王斌和同事随即开展了提取工作。回到实验室,姚智卿立即打开设备,对这些提取物进行提纯,通过仪器检测,竟然发现了一组男性的生物信息,未知男性生物信息将有很大可能性属于嫌疑人的!

 

“从实验室来到案发现场,我们肯定要‘剑走偏锋’,从专业角度去寻找那些其他侦查员可能不会注意到的环节。”王斌说,“人”的能动性,恰恰是刑科所技术民警最大的价值。

 

在一般人看来,通过几个小时的检测分析,实验室仪器最终输出的分析结果就意味着检测过程的结束,但有时却意味着又一轮工作的开始。

 

王斌拿出一张实验室仪器输出的最终分析图谱:一张纸对半开,各绘制着一张乍一看差不多的图表。

 

“两张图上各有生物信息的16个点位,如果完全一致就是相同的。”王斌告诉记者,但检测结果并不总是如此“完美”。

 

2月13日晚的抢劫案中,生物信息在库中的滚动就出现了不同:仪器显示,与库中一份生物记录颇为相似,其中12个点位相同,还有4个点位存在差异。

 

拿着这张图谱,王斌思虑良久。按照专业的论断,似乎可以作出“不是同一个人”的结论,让案件再次回到原点。

 

但他又总觉得其中可能存在问题:现场取得检材的时间隔得比较久,受周遭环境污染的可能性较大。跟姚智卿商量后,他们决定对检材重新取样,再次制作送进实验室。二次检测后,结果终于与信息库中21岁的山东籍男子袁某的16个点位全部吻合!

 

根据这一结果,侦查员快速锁定了袁某的行踪,2月14日下午18时40分在浦东一家网吧里将袁某抓获归案——距离案发还不到20小时。


浦东系列入室盗窃案


无关联的案发现场

 

上午10时,王斌和同事姚智卿陆续接到了各侦查部门同事送来的案件现场各式各样的检材。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里,他们需要把这些物品仔细检查后与侦查员交接确认,并且逐一登记造册。

 

这里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小心翼翼,不能造成污染,甚至对检材数量的登记也有讲究。“比如同一件物品上要检验两个不同的地方,那么需要分别编号、注明,这样的程序绝对不能出错。”

 

“除了用来与数据库比对寻找犯罪嫌疑人的线索,生物信息这一‘板上钉钉’的铁证据,还可以成为串联起其他证据的线索。”

 

据介绍,浦东公安分局曾经侦破一起系列入室盗窃案,在多起看似无关联的案发现场,侦查员分别找到了有价值的痕迹,还通过图像监控从一些案发地周围看到了嫌疑人的身影。

 

最为关键的是,经过刑科所生物信息实验室的检测,这些留下不同证据线索的案件中居然都有同一组生物信息——这意味着多起案件的嫌疑人系同一人,而其他痕迹和他的活动轨迹,再次勾连起更多的案件,也使得这名嫌疑人的身份信息、暂住地和活动范围这些破案关键愈加明确。

 

最终被公安部门在暂住地“瓮中捉鳖”。


指纹也许不会留下

鞋子和衣服也许几次作案得手就会更换

这些在实验室里的神探

却通过自己卓越的技术和细致的分析

为案件侦破提供了明确的线索和一锤定音的证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