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的周瑜府与“小乔墓”

 青梅煮茶 2017-03-25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瞅瞅,周瑜、小乔,多恩爱的夫妻啊!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人们对苏轼这首千古名词可谓十分熟知。该词歌颂的主人公是三国孙吴年轻战将周瑜。因周瑜骁勇善谋,英姿勃发,以10万之兵大败号称80万之众的曹军于赤壁,赢得史书的极高赞誉,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周郎”。

  年轻帅将周郎与貌美贤淑的娇妻小乔曾在金陵住过并留有遗迹,这恐怕就很少有人知晓了。



金陵“大都督府”



  汉建安五年(200年),当时孙吴政治中心尚在苏州,孙权之兄孙策为征战之需,就在秣陵(今南京)淮水北(指秦淮河北)建讨逆将军府,周瑜因商讨军事之策,常往返于苏州和荆湖之间,途经南京即下榻于该府,并携小乔居住于此。因周瑜任“前部大都督”之职,故该府又称大都督府。据云该府治所就在今府西街第一中学处。

  公元208年,周瑜取得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解除了孙吴西部边陲的军事威胁,为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更促使孙权于公元211年定下决心将政治中心由京口(今镇江)迁到秣陵,改秣陵为建业,取“一代宏图开建业”之意。遗憾的是周瑜已于上一年去世。小乔随之来到建业,住进曾经下榻过的大都督府。

  此处后来成为数朝重要政治治所及着名人物的府邸。元朝,为镇守南方的元江南行御史台的元御史大夫宅。明清两朝先后为应天府和江宁府的府衙。太平天国后期为李秀成忠王府。清军复入,仍为江宁府署。院内有小山,山上建有“上谕亭”。后毁。1911年12月,江浙联军攻克江宁(今南京),成立新政府。12月17日,以“江宁府署为军政分府”(见《秋梦录》)。


一中校徽。

南京一中,这个地方,当年周瑜可在这儿上过班哦!




江宁“周郎桥”


  周瑜在南京还有一处遗迹,即“周郎桥”。

       据明《万历上元县志》载:“周郎桥,在丹阳乡。吴周瑜渡秣陵,破笮融,下湖熟,曾经此,故名。”清《同治上江两县志》也说,汉兴平二年(195年),孙策将兵,“攻下邳相笮嗣于秣陵,未克。乃由小丹阳转攻湖熟、江乘,皆下之,还定秣陵。”攻打笮嗣的将领为周瑜,“曾过此桥,桥以村名”。至今周郎桥、周郎村地名尚存。周郎桥在今江宁区土桥镇,土桥镇因该桥而名。《江宁县地名录》说:“周郎桥是三国时名将周瑜协助孙氏平定江东的一个遗迹。乡政府所在地的土桥镇,……以村北一简陋平桥(俗称土桥,即周郎桥)而得名。后称土桥市,宋改为土桥镇。元、明、清各代沿袭此名。”清朝江宁着名文人刘源深曾作《周郎桥》诗二首,其一日:“弈代勋名尚未消,路人犹说姓周桥。论才不敌惟诸葛,艳福何修得小乔。一战险擒天下贼,千秋难冷大江潮。东风此后如方便,爇向赢檀舰舰烧。”

土桥镇周郎桥。



高淳周瑜宅


  高淳县还有周瑜宅,据志载:“周瑜宅在高淳县西二十里。周氏世居于此。以砖为垣,周一里。”至清初遗址犹存。固城边阳江镇曾有东吴孙权为纪念周瑜建的三元观。清礼部侍郎、“桐城派”首领方苞《三元观记》说:“汉末吴将周瑜驻屯于此。瑜殁,权立观,以褒其功。”

  如今,南京市第一中学校园内已难觅大都督府的踪迹。但上个世纪50 年代初,笔者就读于一中时,就听说校园内有“小乔墓”。在该校和平大楼东侧有一座小山,约有三层楼高,山上植有梧桐树,“小乔墓”即指此山。

  如今尽管尚无更多的史料佐证大都督府曾设于此及“小乔墓”的可信性,但即便是传说,也无疑会使人顿生几多怀古追念之思。


周氏宗祠简介。


周氏宗祠外景。

周氏宗祠内景(高松 摄) 



/陈济民南京地方志专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