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江宁咸墅村两座西晋“太康五年”墓发掘简报

 昵称53182860 2021-09-22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江宁区博物馆

内容提要:2013年6-7月间,江宁区博物馆在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发现并抢救性发掘了两座西晋墓。两座墓均为竖穴土坑砖室墓,朝向西南,东西并排,墓葬形制、大小有别。墓内出土包括青瓷器、铜镜、铜钱等在内的各类文物16件,其中“太康五年九月三日”模印铭文砖在两座墓中均有发现,为墓葬断代提供了明确依据,对研究六朝墓葬形制、丧葬习俗等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江宁 西晋 砖室墓 太康五年

2013年3月25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双岗社区咸墅村西约1.5公里处,即侯焦路以东、乾德路以西、工业园三号路以北的先声药业用地项目地块中,施工人员发现两座西晋砖室墓(编号13JCXM1、13JCXM2,以下简称M1、M2),江宁区博物馆随后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图一)。墓地位于一块高台地上,两墓并列分布,M1在西,M2在东,相距4.5米(图二)。两座墓所用墓砖都模印有“太康五年”等文字,现将发掘情况报告如下。

图一// 淳化西晋纪年墓位置示意图

一、1号墓(一)墓葬形制

M1为平面呈“凸”字形的竖穴土坑单室券顶砖墓,由排水沟、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方向为225°(彩插三︰1)。

排水沟系先挖出一道直壁平底的沟槽,然后在沟槽底部中间开挖一道浅而窄的沟槽,再以砖砌成。排水沟的方向与墓室方向不一致,偏向西侧。砖沟有盖砖一层,壁砖两层,底砖一层,外宽0.42米,内部的排水孔宽0.08、高0.08米(彩插三︰2)。排水沟的前端因施工取土被破坏,残长约4.6米(从封门墙外算起)。

甬道位于墓室前部,为券顶。甬道口有一道封门砖,用砖斜向交砌,封门处顶部还在甬道的券顶之上另起一层拱券。甬道内长0.66、宽1.04、高1.18米。

图二//墓葬平面分布图

图三//M1平、剖面图

1.铜钱 2.青瓷盏 3.青瓷碗 4.青瓷四系罐 5.青瓷盘口壶 6.铁棺钉

墓室早期经过盗扰,墓顶已被破坏。墓室与甬道底部有一层人字形铺地砖,其上砌砖墙。墓壁以“三顺一丁”组砖上砌,共四组,然后再以平砖起券,单层券顶。墓室内长4、内宽1.84、残高1.78米(图三)。墓室内棺木尽朽,人骨已朽烂不存,仅在墓底发现3枚锈蚀铁棺钉。

该墓用砖长32、宽16、厚4.5~5厘米。墓砖使用了大量的模印铭文及少量的几何纹作装饰。几何纹有菱形纹和凸棱纹,铭文主要有“太康五年九月三日”“吕氏造起作大工”“富贵”“万年”“太康五年作”“戴氏”几种,均为阳文。这些砖主要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两个长侧面分别为“太康五年九月三日”和“吕氏造起作大工”铭文,两个短侧面分别为“富贵”和“万年”铭文。“太康五年九月三日”八字为隶楷,竖排,模印于墓砖的侧面,出现两种字体结构,其中一种“康”字作正书,一种为反书。“吕氏造起作大工”七字为隶楷,竖排。“富贵”“万年”铭文为隶书(图四)。这类铭文砖遍布墓室。

图四//第一种标本砖

1.“吕氏造起作大工”铭文2.“富贵”和“万年”铭文

3.“太康五年九月三日”铭文(“康”正书)

4.“太康五年九月三日”铭文(“康”反书)

图五//第二种标本砖

1.菱形纹2.“太康五年作”铭文3.“戴氏”铭文4.凸棱纹

第二种:一个长侧面有菱形纹,另一个长侧面为素面;一个短侧面有“太康五年作”铭文,另一个短侧面为“戴氏”铭文或数道凸棱纹(图五)。这种铭文砖很少。

(二)出土遗物

该墓共出土青瓷器4件,铁棺钉3枚,铜钱5枚。

图六//M1出土青瓷器

1.盏(M1︰2) 2.碗(M1︰3) 3.四系罐(M1︰4) 4.盘口壶(M1︰5)

1.青瓷器

盏 1件(M1︰2)。圆唇,直口,折腹斜收至底,平底微内凹。灰胎,内外施釉一致,均为黄绿釉,外不及底,伴有流釉现象,釉面开细碎冰裂纹,内底有两周凹弦纹。口径9、底径4.8、高3厘米(图六︰1;彩插三︰3)。

碗 1件(M1︰3)。圆唇,微撇口,弧腹,平底。灰胎,内外施釉一致,均为青绿釉,外不及底,口沿下饰两周凹弦纹与一周网格纹,内底饰两周凹弦纹。口径16、底径8、高5.6厘米(图六︰2;彩插三︰4)。

四系罐 1件(M1︰4)。圆唇,直口,鼓腹,下腹内收,平底微内凹。灰胎,内外施青绿釉,肩部附四横系,并饰一周网格纹及两周弦纹。口径9.2、底径7.2、高11厘米(图六︰3;彩插三︰5)。

图七//M2平、剖面图

1.青瓷双系罐 2.青瓷碗 3.铜镜 4.铜盆 5.铜勺 6.铜钱

盘口壶 1件(M1︰5)。圆唇,直口微外敞,粗短颈,鼓腹,下腹内收,平底微内凹。灰红胎,施青绿釉,肩部附两贴塑蕉叶纹系,并饰四周弦纹。口径12、底径11.6、高22.2厘米(图六︰4;彩插三︰6)。

2.其他

铁棺钉 3枚(M1︰6)。出土于墓内填土中,锈蚀严重,形状相同,钉帽呈覆斗状,断面为长方形。残长10~15厘米。

铜钱 5枚(M1︰1)。出土时锈蚀严重,且黏连在一起,有字的一面朝内,无法看到。圆形方孔。直径2.6厘米。

二、2号墓(一)墓葬形制

M2为平面呈长方形的竖穴土坑砖室墓,叠涩顶,无墓道,方向为220°。该墓顶部遭到过一定破坏,剩余结构基本完整。墓室底部铺一层人字形地砖,墓室四壁顺砖错缝平铺叠砌九层,上面逐层内收,顶层为一层砖横砌,砖与砖之间相互叠压,作阶梯状。砖室内长2.62、宽0.62、高0.62米(图七;彩插四︰1)。

M2所用墓砖与M1中的第一种铭文砖相同,两个长侧面分别为“太康五年九月三日”和“吕氏造起作大工”铭文,两个短侧面分别为“富贵”和“万年”铭文。未见M1中的第二种铭文砖。

该墓中棺木尽朽,铁棺钉已朽烂不成形,人骨也已朽烂不存。

(二)出土遗物

该墓共出土青瓷器2件,铜器3件,铜钱4枚。

1.青瓷器

双系罐 1件(M2︰1)。矮直口,鼓腹,平底微内凹。灰胎,外部施釉不及底,为青灰色釉,肩部饰两周弦纹,鼓腹部饰一周弦纹,肩部以下拍印细方格纹。口径9.6、底径11.6、高 15.2厘米(图八︰1;彩插四︰2)。

碗 1件(M2︰2)。圆唇,敛口,弧腹,平底微内凹。灰胎,内外施釉一致,为浅豆绿釉,口沿以下有四周弦纹。口径 15.6、底径 9.2、高5.8厘米(图八︰2;彩插四︰3)。

2.铜器

铜镜 1件(M2︰3)。圆形,扁圆钮。镜背纹饰比较模糊,内区绕钮布局一圈高浮雕,有两个端坐的羽人,四个人首鱼身(鸟身?)的神人,神人侧身转头,躯体丰腴,外饰一圈连珠纹,再向外为一圈栉齿纹与一圈变体云纹。直径12.2、钮径2厘米(图八︰3;图九;彩插四︰4)。

铜盆 1件(M2︰4)。锈蚀严重,底部残缺。斜平沿,敞口,弧腹,素面。口径18.4、残高5.2厘米(图八︰4)。

铜勺 1件(M2︰5)。出土时位于铜盆内,与铜盆当属一组器物。圜底,勺柄顶端作龙首形。通长16.8厘米(图八︰5;彩插四︰5)。

铜钱 4枚(M2︰6)。锈蚀严重,且出土时黏连在一起。圆形方孔,其中一枚可以看到一个“五”字,当为五铢钱。

三、结语

淳化街道咸墅村新发现的这两座西晋墓在发掘前尽管局部遭到破坏,出土文物不是很多,但墓葬基本完整,其形制结构与出土文物都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加之有明确的纪年,为研究南京地区六朝墓葬的断代及丧葬礼俗提供了新的重要墓例。

(一)关于墓葬年代

两墓中发现的“太康五年九月三日”与“太康五年作”两种纪年砖,为推断两座墓葬的确切年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太康”为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太康五年”即284年。如下文所析,两墓墓砖上的纪年尽管与造砖有关,但一般情况下与墓葬年代应该相距不远,故从纪年砖看这两座墓葬的年代均为西晋当无疑问。

图八//M2出土器物

1.青瓷双系罐(M2︰1) 2.青瓷碗(M2︰2) 3.铜镜(M2︰3) 4.铜盆(M2︰4) 5.铜勺(M2︰5)

图九// 铜镜拓片(M2︰3)

从墓葬的形制结构看,像M1这样的平面呈“凸”字形的带短甬道的单室券顶砖墓是孙吴至西晋时期常见的墓葬形制。南京地区历年来发现的类似墓葬很多,如1965年在江宁秣陵元圹村发现的一座西晋太康四年墓[1]、1972年在六合贾裴大队大蔡生产队发现的一座西晋元康九年纪年墓[2]、1993年在江宁上湖砖瓦厂发现的三座孙吴至西晋墓葬中的M1[3]、1994年在江宁尚义村采石场发现的西晋太康六年纪年墓[4]、2004年在南京市大光路基建工地上发现的薛秋墓[5]等。

像M2这样的平面呈长方形的单室叠涩顶六朝墓葬,以往南京地区公布的材料相对较少,所见有中华门外凤凰山2号墓[6]、1988年在雨花台区卡子门西侧丁详村发现的一座孙吴至西晋时期的砖室墓[7],其中凤凰山2号墓的墓顶砌筑方式与本次发现的M2一样。

从出土文物看,M1、M2中出土的器物在南京地区孙吴西晋时期的墓葬中较为常见。如M1出土的青瓷四系罐、盘口壶、碗与卫岗西晋墓[8]、江宁区周岗镇太康六年墓、板桥杨家山西晋墓[9]所出同类器极为相似。M2出土的青瓷罐、青铜勺、青铜盆与仙鹤山孙吴西晋时期的1号墓[10]出土的同类器较为相近。

(二)关于墓主身份

这两座砖室墓虽形制不同,但墓向一致,相距仅4.5米,所用纪年砖相同,营建年代接近,应该属于西晋时期的同一家族墓地。从墓葬的规模可以推测,M1的墓主身份地位可能要高于M2。

M1、M2使用了两种铭文砖,均有“太康五年”的纪年,尺寸也基本一致,但具体文字却有不同,一作“吕氏造起作大工”,一作“戴氏”。从铭文内容看,“吕氏”“戴氏”更大可能是造砖工匠的姓氏。此造砖者与墓主家族之间的关系,由于缺乏其他明确的线索,我们尚难以作出判断。

(附记:本文在资料整理过程中,得到南京师范大学王志高教授的悉心指导与帮助,谨此致谢!)

[1]江文:《江宁县秣陵公社发现西晋太康四年墓》,《文物》1973年第5期。

[2]吴文讯:《江苏六合瓜埠西晋墓清理简报》,《考古》1973年第2期。

[3]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江宁区博物馆:《南京江宁上湖孙吴、西晋墓》,《文物》2007年第1期。

[4]南京市博物馆、江宁区博物馆:《南京江宁周岗镇尚义采石场西晋纪年墓》,《南京文物考古新发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5]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大光路孙吴薛秋墓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3期。

[6]李蔚然:《南京六朝墓葬》,《文物》1959年第4期。

[7]南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卡子门外六朝早期墓》,《考古》1990年第11期。

[8]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卫岗西晋墓清理简报》,《文物》1983年第10期。

[9]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雨花台区文管会:《江苏南京市板桥镇杨家山西晋双室墓》,《考古》1998年第8期。

[10]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南京仙鹤山孙吴、西晋墓》,《文物》2007年第1期。

发 掘:许长生 翟光浩 王志华 余保国 徐 亮

摄 影:翟光浩 徐 亮 余保国

绘 图:董补顺 余保国 翟光浩

拓 片:吴 蓓

执 笔:徐 亮 翟光浩

转载自 《东南文化》 2019年第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