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再也不敢小瞧“整体感知”这四个字

 华教数媒一小兵 2020-11-02

在我读书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安排大家默读一篇文章之前,总会说“仔细揣摩”一下,然后给我们几分钟时间,这段时间其它同学是怎样度过的?我不知道。以我来说,好像就是吃了一顿没滋没味的饭菜,然后被要求回味一下似的。所以,这段时间我常常扫上几眼课文,然后陷入胡思乱想,期待周末的来临。时至今日,语文教学上有一个词叫做整体感知,我觉得和我读书时老师所强调的仔细揣摩一下,是一样的。

当你读完一篇文章后,会在头脑中留下一个相对粗浅的印象。如果想进一步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各种情况,如文章是如何构思的?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文章的中心和亮点是什么?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思索,才能得出自己的答案。现在想想,以前读书时这种深入思索的时间不算长,只短暂的一小会儿,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分析文章段落关系,于是急急忙忙去字里行间寻找答案。后来我知道,本文分析在我们的学习中大行其道,背景介绍给你、中心总结给你、构思提示给你,等于说还是一种灌输的传授方式,于是剩下的时间,我们开始强化记忆,加深理解。但这种做法,其中的自我启发、自主提问、自由思考已被压缩到所剩无几。

每当进一步被要求分析文章时,我总感觉难以透气。我费力的了解和背诵文章的背景、创作的特色,记住了作者的名字,段落的大意,文章的主旨,但很快又忘掉其中的大部分。在这种分拆逐一突破的过程中,我的整体感知能力急剧下降,我要急着去应对分拆文章中的各种问题,也没时间去深度感知一篇文章,去单独和作者说一会话了。

有过多次这样的体验之后,我逐步改变策略,开始重视起语文老师说的仔细揣摩一段时间,再也不溜号了。我开始珍惜这样的感知机会——尽管比较短暂,有时只好采取提前预习的办法,以更充分去感知这篇文章。如果赶上老师被校长叫走,我会暗自的欢天喜地一番,仿佛这是上帝赐予我们的良机。我开始喜欢从整体上思考这篇文章,感知作者的语言风格,他为什么这样表达?而不是柔和的说话?他为什么在说出关键内容之前啰里啰嗦?他为什么要写1000字,而不是500字或者2000字?他为什么要先写事件的结果,而没有告诉我们原因?当这些问题逐一涌来的时候,我便开始发挥整体感知的效果,从猜测开始找答案,就像游戏一样。我逐渐发现,其实语文没有那么夸张的难啊!只要你感知的深入一点,对文本阅读的熟悉一点,上面的问题都能找到答案。我们会逐渐领悟到:写作的特殊背景决定了作者只能用这样隐晦而犀利的语言来表达,看起来的啰嗦不过是在铺垫而已,为的是让核心情节让人更感意外;文中的人物性格是以怎样的话语、神情、细节等来展现的。

逐渐的,我发现可以通过整体的感知、揣摩,来完成对一篇文章思想精华的吸收,有时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可能是语言表达的程度还不够,不能像大学研究文学评论的老师那样写成学术论文,但没关系,当你已经整体感知到文章内在的美,你已经在形成对文章的综合把握能力,假以时日,尤其是大量的阅读,必然会产生质的飞跃。

前几天有个语文老师在自己的文章中说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学生问他一个问题,他的回答是:我不知道。然后他什么也没说,眼睁睁看着学生重读文本,自己去思考。虽然看起来老师的回答有点冷漠,但熟悉他课堂的人都知道:他只是想把整体感知、自主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而已。该同学在略微的惊诧之后,埋头到课文当中,很快自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别人给你的永远是别人给的,自己领悟的才是自己的。

当我领悟到整体感知的好处之后,我再也不敢小瞧这四个字,从此受益匪浅。

喜欢的话,请阅读作者上期文章:我是这样利用碎片时间提高语文成绩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