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 帖】致敬经典 潜心追求——《怀仁集王圣教序》临习浅谈  ■刘山林

 杨关桥 2017-03-25




致敬经典 潜心追求

——《怀仁集王圣教序》临习浅谈


■刘山林


《怀仁集王圣教序》拓片(局部)


  《怀仁集王圣教序》是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历时二十余年从唐内府所藏大量王羲之书迹中集字摹刻而成。全文2400余字,由唐太宗序、高宗李治撰记、与太宗答敕、皇太子笺答、玄奘译《心经》几部分组成。字数之多,堪称王羲之行书资源库。此碑虽是集字,却十分注意变化,字里行间,上下贯气,出现不同的字均采用不同的写法,无法集到的字则以王字偏旁或点画拼成而能具有王字气息,摹刻颇为精到,又因其字字独立,经典规范,便于临习,是学习行书的上佳范本。朱履贞《书学捷要》云:“至于行书,则《褉帖》《圣教序》实为至难,然后世以书法称者,无不从此入手。”王世贞云:“《圣教序》为百代之楷模。”可见历来书家对此碑推崇备至。

  笔法方面,将现有王羲之诸帖如《兰亭序》《孔侍中帖》《丧乱帖》《平安帖》等墨迹上的字与碑刻上的字相对比,不难发现或许是因为摹刻的原因,碑刻上的字对一些细微笔画(如牵丝)作了减省。我们在临习时要注意笔画的连贯。陈介褀《簠斋尺牍》中说:“若求古人笔法,须于下笔处求之。”不同的起笔角度,其形态和效果也不一样,要力避雷同,以求变化。王羲之用笔内[扌厌],点画稳实,方圆结合,方折斩钉截铁,干净利落,圆转内含筋骨,圆劲婉通。通篇神态清静,于撇捺悬针出锋处运笔沉缓,笔笔送到,沉着而饱满。《圣教序》结构最明显的特点是大小不一,正中有欹。很多字粗看匀称平淡,细看则发现有个别笔画一反常态,或变化角度,或挪动位置,平中寓险,意趣横生。疏密有致、参差变化也是该帖重要特点,帖中字有的茂密厚重,密不容针;有的大胆留白,疏可走马,妙在计白当黑,疏密、黑白对比,相映成趣。我们学习行书结构要细心揣摩古人用心,通过采用大小、高低、疏密、开合、穿插等手段,达到灵活多变、自然生动的艺术效果。

刘山林节临《怀仁集王圣教序》中堂


  《圣教序》虽为集字,字字独立,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气韵贯通、疏朗安静、典雅平和之美。若追求淋漓酣畅,对比更为强烈的章法效果,不妨以二王手札作为参考。

  临习《圣教序》要注意的问题:

  一、工具材料的选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人对此十分讲究。开始临习,为便于检查对照,以帖中字的大小为宜。一寸左右的字,我个人通常选用笔径0.6cm,锋长2.5cm左右的狼毫。现在选购一支适合自己的笔不是难事,做工稍好的一支笔能写四五千字以上,而做工粗率、用料掺杂的笔容易写秃,也无法写出精致的笔画。对于纸以选用光滑、质地细密的为宜,如毛边纸、熟宣、半熟宣,不宜用吸水快、易涨墨渗化的生宣以及纸面粗糙的纸。练习用的墨汁可选择市面上的红星墨液等,如太稠稍加兑水即可。创作时除使用墨汁外,仍以磨墨为最好。

  二、临帖前对字帖作充分了解,对《圣教序》的文字内容和摹刻背景以及笔法、结构、章法都要作一番细致的分析。不能拿起来就临,临不像就自诩为意临或认为不适合自己而弃之一旁另换它帖。临习时自己要明确目的,不可盲目地或任务式地抄写,这也是不少人临了多遍甚至几十遍一无所得的原因。

  三、学习古人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古代经典要有崇敬之心。“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是临帖的基本要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严格要求自己,用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学习其笔法和结构规律,逐渐做到心手相应,呼之欲出。切忌心浮气躁,浅尝辄止,未得皮毛就忙于所谓的创作。

刘山林以《怀仁集王圣教序》笔意创作的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