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的职场只有同事,没有朋友?

 北书房2014 2017-03-25

工作中到底有没有可能和同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回复无外乎两种,一种咬死说肯定没有,一种犹豫说有,但是不断在为这种友谊增加前提,比如有利益关系,比如有度。

 

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对同事产生了心理芥蒂?


01

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沟通障碍


人的经历决定了他的思维,这种不同的思维造就了对同一句话不同的理解能力和理解结果。

 

和同事讨论项目工作,她无意中聊到了一个男记者,说对方正好要跳槽去同事之前的公司,我随口夸了这位记者几句,说他不但人长得好,稿子写得也有个人特点。


同事之前在国企工作,工作之余的主要爱好就是牵线搭桥,虽然我只是单纯地出于传播的角度夸了这个男记者,结果同事却理解成我对这个男记者有意思,非常认真地对我说:他真的是个好男人,收了他可以。


连这种不经意间小事都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更不要说几个不同背景,不同工作经历的人应对新的时代需求了。


如果你对朋友的定义是百分之百理解你说的话,很显然,这种友谊在职场里期待值过高。

 

02

玩笑传播,无责任心

 

发布会现场,一位男同事跑去引导媒体入场,手上的烟一时没有来的及熄灭,便请一位女同事帮忙拿一下。


恰巧直属领导路过,看到女孩拿烟之后,便开玩笑说:你居然抽烟。女同事哭笑不得,玩笑解释了几句,误会解开。

 

本以为事情就过去了,结果不久,整层办公室的人差不多都知道女孩抽烟,还经常拿这个事来打趣她。

 

在传播消息的层面,同事之间往往没有责任心的玩笑传播,他们并不知道一件你觉得很重要的事情究竟有多种重要,也并不需要知道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就是当成茶余饭后的一种玩笑,所以没有守口如瓶的责任心。

 

所以,如果把朋友的定义为替你保守秘密,倾听你全部的抱怨和委屈,理解你的掏心掏肺,那么很显然,你又有了过高的期待。

 

03

感知偏差

 

对接国际业务的两个女同事非常投缘,都是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来在美国留学还是邻居,两个人审美相当,共同语言也很多。

 

其中一个经常在ins和微博上晒出与另一个的互动状态,还有偶尔周末一起下午茶的照片。很是开心。结果另一个却多次在公开场合说,只是同事,不是特别熟。

 

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友谊的感知偏差,你把对方当成了很好的朋友,对方对你其实只是个熟人。


所以,如果你把友谊定位成我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我,那显然又在增加自己失望的砝码。


04

和上司做亲密朋友很有风险

 

都说职场扁平化管理,但是在哪个进入正轨的公司不分级别,那些有头有脸的创业公司,稍有点起色,就会有了管理模式。

 

一个级别升到另一个级别有多难,大家可想而知, 所谓的领导,工资也会比普通员工高上不少,就算不高,业余的补贴也会好上很多。

 

中国实现扁平化管理,只能说在做事的态度上,没有那么官腔,但是在领导力上,永远要尊重你的老板和领导。

 

见过一个特别自命不凡的毕业生,上来就要整改公司的业务,经常否定boss和leader的决定,拿出一套似是而非的方案,没多久就被同事冷落,最后申请辞职了。

 

所以如果你渴望与领导成为朋友的前提就是按照他的心意干活,渴望一开始就和他勾肩搭背,平等交流,风险很大,得不偿失。


05

只有菜鸟才想着撕


职场上是可以交到真心朋友的,但要适当降低期待,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交友策略,成年人也有成年人的交友策略。


简单把朋友定义成掏心窝子的对象,看到谁都希望对方是自己的朋友,想让对方无时无刻不理解自己,肯定自己,替自己保守秘密,是很不成熟的一种做法。


要及时成长,适应社会交友的“度”和方式。不妨把朋友分类也做的全面一些,酒肉朋友,旅行朋友,知心朋友,发现每个人身上的好,合理利用和发挥他人身上的优点,长进自己。


先稳定你的工作,让别人知道你的标签,知道你的可利用价值,再稳定你的性格和爱好,让别人了解你的长处,任何一个环境都会喜欢那些认真做事,且懂礼貌,活得有滋味的人。


《你从未真正拼过》这本书里有一句话:只有菜鸟才想着撕。


作者简介 | 七芊,国内多家媒体访谈撰稿人,市场公关经理,先后任职新浪微博、搜狐视频等知名互联网公司,关注职场中的态度、人与趣事,分享最实用的读书行动信息。微博@七芊,微信@qiqianwuyu七芊物语。本文由智联招聘整理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