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省立医院系列病例讨论之罕见病(十三)

 尚振奇 2017-03-25
病例讨论之罕见病(十三)

以糖尿病为主诉入院的Werner综合征

1例并文献复习


 

病例报告

患者,男,36岁,以“发现血糖升高7个月”为主诉入院,缘于入院前7个月检查发现空腹静脉血糖6.9mmol/L,无口干、多饮、多尿,无多食、消瘦,未进一步诊治,未监测血糖。入院前2个月因“脑梗死”于外院查空腹静脉血糖6.36mmol/L,糖化血红蛋白6.8%,行OGTT试验:空腹静脉血糖6.01mmol/L,2小时静脉血糖18.78mmol/L,空腹C肽:2.53ng/ml,2小时C肽:3.81ng/ml,空腹胰岛素:19.6uu/ml,2小时胰岛素:28.1uu/ml,诊断为“2型糖尿病”,予“阿卡波糖”降糖,血糖控制于4.7~6.8mmol/L,为进一步诊治就诊我院。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体重2个月内降低7kg。7年前因“双眼白内障”于外院行“双眼人工晶体植入术”。3年前因“左足胼胝、右足鸡眼”反复就诊于外院行“冷冻、红光治疗、疱液抽取术”,未见明显好转。2个月前因“急性脑梗塞(右侧基底节、半卵圆区)” 就诊于“武夷山市立医院”,脱水降颅压、清除脑自由基、营养神经等治疗后好转。2个月前住院期间发现有“高血压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高甘油三酯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脑膜瘤待排(顶部大脑廉旁)”、“脑萎缩”、“ 多发腔隙性脑梗塞”、“轻度脑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乙肝表面病毒携带”,并对症治疗。足月顺产,出生时无产伤、窒息史。30岁结婚,夫妻不和睦,30岁离婚,未再婚,未育。父母健在,父母近亲结婚,父亲身高167cm,母亲身高155cm,1兄,1弟,兄长健在,弟弟“乙肝病毒携带者”,姑姑有“脑卒中”病史,已故。

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5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6/70mmHg;身高153cm;体重42kg;上部量81cm ;下部量72cm;腰围66.0cm;指间距149cm ;BMI 17.94kg/m2。神志清楚,智力正常(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得分28分), 声音高调, 面容衰老,散在白发,皮肤颜色较深,四肢皮肤变薄,皮下脂肪萎缩,皮肤粗糙。双侧甲状腺未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无胸膜摩擦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无心包摩擦音。周围血管征阴性。腹壁柔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脏肋下未触及,肠鸣音4次/分。外生殖器:阴茎长约7.5cm,周径约8.5cm,双侧睾丸体积约10ml。四肢纤细,双手掌及双足底多处脱屑、角质化,双侧杵状指、扁平足。双足外侧中部各有一结节,质硬,右足结节大小约2cm*1cm,无破溃,左足结节大小约2cm*2cm,伴有皮肤破溃、触痛。右侧足背动脉搏动尚可,左侧足背动脉搏动欠佳。右侧鼻唇沟稍浅,咽反射较差,左侧指鼻试验欠稳准。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对称,腹壁反射存在,四肢腱反射正常对称,病理征、脑膜刺激征未引出。

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生化、Dic 血凝、NT-ProBNP、肌钙蛋白I、免疫球蛋白G、C-反应蛋白、血沉、自身抗体全套、ANCA正常。乙肝两对半:乙肝表面抗体( ),乙肝核心抗体( ),余正常。戊肝抗体IgM ( ),戊肝抗体IgG ( )。甲肝抗体IgM 阴性。自身免疫肝病全套正常。糖化血红蛋白 5.8%(正常范围4.0%~6.5%)。胰岛素(空腹)In 7.18mU/L(2.6~24.9), C-肽(空腹) 2.03μg/L(1.1~4.4)。糖尿病自身抗体阴性。性激素FSH 5.44IU/L(1.27~19.26),LH 1.80IU/L(1.25~8.62),PRL 7.10ng/ml(2.64~13.13),雌二醇E2 62.00pg/ml(20~47),睾酮T 7.28nmol/L(6.07~27.24),硫酸脱氢表雄酮 214.10μg/dL(106~464)。甲功:TSH 2.73mIU/L(0.27~4.20), FT3 4.40pmol/L(3.1~6.8), FT4 12.69pmol/L(12.0~22.0)。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17.12pg/ml(7.2~63.6),皮质醇-8Am. 261.90nmol/L(240~680),-4Pm. 201.80nmol/L(≤276,24小时尿皮质醇 21.97nmol/24h(58.0~395.0)。24小时尿香草苦杏仁酸 33.59μmol/24h(9.7~68.6)。醛固酮/肾素:卧位5.8 立位3.2。骨质疏松五项:β-胶原特殊序列 0.870ng/ml(0.00~0.584),余正常。心电图:1心动过缓伴不齐;2左心室综合高电压。甲状腺彩超:1甲状腺体积小,甲减?; 2甲状腺右侧叶多发小结节。双下肢动脉彩超:双下肢动脉内中膜增厚内膜下广泛钙化斑形成,左侧足背动脉流速减低。心脏彩超:室间隔增厚、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全腹彩超:1餐后胆囊;2右肾小结晶;3前列腺增大伴结石;4肝、胰腺及腹膜后所见部分、脾、左肾、双输尿管、膀胱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5腹主动脉所见部分未见明显异常。头颅MRI MRA(武夷山市立医院):①右侧基底节、半卵圆区急性脑梗塞;②多发腔隙性脑梗塞,部分变性、软化,脑萎缩改变;③轻度脑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④顶部大脑廉旁异常信号兆(脑膜瘤待排)。基因检测证实Werner综合征。

2 Werner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Werner综合征(Werner syndrome,WS)是一种典型的早老综合征,是编码DNA解旋酶RecQ家族成员的WRN基因无效突变而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以早衰为主要特点的多种临床表现。发病率极低。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案。

发病率:WS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最初是由德国医学生Otto Werner描述的。目前为止,全球共有1300多例Werner综合征报道,发病率约1/100万~1/1000万,日本的发病率最高,约为1/10万,与近亲结婚关系紧密。在中国知网检索“Werner 综合征”,至2016年10月份为止,中国人WS病例报道仅有13例,其中11例是临床诊断,2例是分子诊断。

临床表现:WS临床以过早衰老为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结缔组织系统、内分泌代谢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并且症状出现具有一定的顺序。青春期-成年期起病,此前发育普遍正常,首发症状往往是生长高峰的缺乏,成年后身材矮小。20~30岁,绝大多数患者行双眼白内障手术。30岁之前,开始表现为衰老外貌,包括皮肤萎缩、皮下脂肪丢失、头发灰白及脱发。40~50岁,出现一系列老龄相关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性功能减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及恶性肿瘤。诊断性病征是跟腱或者肘部无痛性深溃疡,其与广泛皮下钙化相关,并常导致下肢或者足截肢。常伴随的症状有高调声嘶、“小鸟样”面容,纤细四肢、向心性肥胖、扁平足等。WS患者平均寿命54岁,最常见的死因是恶性肿瘤、心肌梗死。 

诊断标准:当前比较认可的WS诊断标准有以下两种,分别由Werner国际注册网站、日本注册网提供的标准。Werner国际注册网站提供的诊断标准:1)主要症状及体征(10岁起病):①双眼白内障;②特征性皮肤改变(皮肤变紧、皮肤萎缩、色素改变、溃疡、角化过度、局部皮下萎缩);③身材矮小;④父母近亲婚配(3代以内表亲)或受累同胞;⑤白发早现和(或)发稀;2)次要症状及体征:①糖尿病;②性腺功能减退(第二性征缺乏、生育能力减退、睾丸或卵巢萎缩);③远端指(趾)骨骨硬化;④软组织钙化;⑤早发动脉粥样硬化 (如心肌梗死);⑥间质肿瘤,罕见的恶性肿瘤或多发恶性肿瘤;⑦声音改变(声嘶,高调);⑧扁平足。确诊标准:所有主要症状及体征 两个次要症状及体征;拟诊标准:前3个主要症状及体征 任意2个次要症状及体征;疑诊标准:白内障或皮肤改变 任意4个次要症状及体征;排除标准:症状及体征在青春期出现(除了身材矮小)。日本注册网提供的诊断标准:1)主要症状及体征(起病年龄10-40岁):①头发早衰样改变(白发、秃头等);②双眼白内障;③皮肤改变,难治性皮肤溃疡(皮肤萎缩、皮肤变紧、鸡眼、胼胝);④软组织钙化(跟腱等);⑤“小鸟样”面容;⑥声音异常(声嘶,高调);2)次要症状及体征:①血糖、血脂代谢异常;②骨骼变形和异常(如骨质疏松);③恶性肿瘤(非上皮性肿瘤、甲状腺癌等);④父母近亲结婚;⑤早发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肌梗死);⑥性腺功能减退;⑦身材矮小,体重轻;3)基因检测:①附加条件:无智能障碍,认知功能与年龄相匹配;②确诊标准:存在所有症状及体征或基因突变 至少3条主要症状及体征;③疑诊标准:2条以上主要症状及体征或1-2条主要症状体征 次要症状及体征。

发病机制:Werner综合征是WRN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WRN基因定位于8号染色体(8p12),全长150kb,包括35个外显子,CDNA编码1432个氨基酸,组成多功能核酸蛋白质(WRN蛋白),WRN蛋白RecQ家族成员,同时具有核酸外切酶和解旋酶功能。过去数十年的生化及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证明,WRN蛋白不仅可以修复端粒,还参与多种DNA代谢过程,包括修复、重组、复制及转录。迄今为止共发现有83种不同的基因突变,包括8种已在Werner国际注册注册网及或日本登记处确认的新突变,但未有文献发表,另外75种均有文献报道。突变包括29种片段插入或缺失,23种剪接突变,23种无义突变,3种基因重组,5种错义。日本人群最常见的突变类型是c.3139-1G>C,而非日本人群最常见的突变类型是c.1105C>T。WRN基因突变导致的WS临床综合征的具体机制尚未阐明。有学者认为,大多数突变的WRN基因产生截短蛋白,引起蛋白稳定性下降、解旋酶活性改变、解旋酶活性消失等。新发现非典型Werner基因位点说明基因组不稳定性是生物学上老化的主要机制。基于这些生物学意义,WS和相关早衰综合征的基因治疗正在研发中。

治疗方法:目前WS尚无治愈方法,临床上主要是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监测常见于WS的获得性疾病。几种新治疗方法正在开发,这些方法可能直接影响WS疾病的预后,包括mTOR抑制剂、p38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选择性抑制剂、虾青素、人类诱导多能细胞(HIPSCS)等。

本例患者的诊疗

本例患者主要特点:1)面容衰老,散在白发;2)双眼白内障;3)四肢皮肤变薄,皮下脂肪萎缩,左足胼胝、右足鸡眼,反复治疗无好转;4)声音高调;5) 2型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压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6)顶部大脑廉旁脑膜瘤可能;7)父母近亲结婚;8)多发动脉粥样硬化、急性脑梗塞;9)夫妻关系不和睦;10身材矮小,体重轻;11)扁平足;12)基因突变:34号外显子c.4099 T>C,Cys1367Arg位点的突变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有关,该位点突变患者的缺血性卒中风险较普通人群高;7号外显子c.666_669 del TATT,纯合缺失,未找到相关文献报道;4个内含子突变纯合突变,未明确突变意义。根据日本注册网提供的确诊标准,患者满足:1基因突变:34号外显子,c.4099 T>C,Cys1367Arg,纯合突变;2三条主要症状及体征:1头发早衰样改变(白发);2双眼白内障;3皮肤改变,难治性皮肤溃疡(皮肤萎缩、皮肤变紧、鸡眼、胼胝),故可确定诊断。

Werner 综合征主要与表现为早老的疾病相鉴别。1肢端早老症:此病表现为肢端提早出现衰老外貌,表现为皮肤及皮下组织萎缩,伴有斑点状色素沉着的。较少累及面部、躯干。多见于女孩,出生或出生不久后发病。2Hutchinson-Gilford早衰综合征(HGPS):HGPS也是一种罕见早老症,属于核纤层蛋白病,因HMNA或ZMPSTE24基因突变导致核层纤蛋白受影响。有不同表现型,如心肌病型、脂肪代谢障碍型、肌肉萎缩症型等。幼年起病,出生时可正常,1岁内出现生长迟缓,皮下脂肪丢失,硬皮样皮肤,具有特征性的面貌,额隆起、无耳垂、突眼、薄唇、小颌畸形。大部分患者在青少年时期死于心脑血管疾病。3Mandibulo-acral dysplasia ( MAD) :亦是一种早老症,类似表现为面容早衰、秃头、手脚皮肤萎缩、身材矮小,特征性表现为下颌骨发育不全、肢端溶骨症、颅缝闭合延迟、锁骨发育不全、关节僵硬等。

入院后主要是针对脑梗死、高血糖、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甲状腺功能减退、足胼胝及足鸡眼等对症治疗。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