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疗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1、第一代化疗药物
2、第二代化疗药物 1967年阿霉素出现,1969年顺铂被发现,并于1970年代进入临床,成为第三个里程碑。 3、第三代化疗药物
二、化疗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1、分类 通常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分类:一是根据药物化学结构和来源,二是根据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 根据药物化学结构和来源,可以将化疗药物分为:
根据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可以将化疗药物分为:
图1 化疗药物的药理机制 2、作用机制 谈到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首先需要引入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周期是指由亲代细胞分裂结束到子代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周期特异性药物:对处于细胞分裂周期中某一特定时相的肿瘤细胞产生杀伤作用的抗癌药物称为周期特异性药物。代表性药物有5-Fu、培美曲塞、阿糖胞苷和替吉奥等(S期)长春瑞滨、紫杉醇、依托泊苷等(M期)博来霉素(G2期)。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处于细胞分裂周期中任一时相(包括G0期)的肿瘤细胞均有杀伤作用的抗癌药物称为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代表性药物有铂类、环磷酰胺、阿霉素等。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癌细胞的作用较强而快,能迅速杀死癌细胞,杀伤能力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周期特异性药物作用较弱而慢,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发挥其杀伤作用。联合化疗方案中,经常需要两类药物共同作用取得更好的疗效。 三、化疗药物的应用 1、化疗的目的 化疗的目的是治愈肿瘤、延缓肿瘤转移、缓解肿瘤症状并且尽量减少毒性反应。根据化疗的形式划分为根治性化疗、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姑息性化疗等类型。
2、化疗的适应症
3、化疗的禁忌症
4、化疗的给药方式途径
5、化疗的时机和使用周期
四、化疗的疗效评价 疗效评价一般采用WHO的实体瘤评价标准和RECIST标准。 图2 RECIST评价标准 图3 RECIST疗效评价 五、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心、肺毒性、肝肾功能损害、神经毒性、泌尿生殖系统毒性、皮肤粘膜损害、局部刺激、静脉炎、过敏等。 化疗毒副反应分为5级:
根据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WHO将其分为急性和亚急性毒性(化疗后3个月以内出现)、 慢性和后期毒性(化疗3个月后到数年)。一般出现3-4级不良反应时,下一周期应考虑预防处理或剂量调整甚至停止化疗。剂量调整的原则是出现3-4级不良反应,再次给药剂量减少25-50%,还出现再减少25-50%或者停药。 图4 化疗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图解 六、生活质量的评价 有关日常体能状态(PS)评估,有两种方法,一是ECOG,二是karnofosky。 化疗建立在患者身体条件和免疫功能许可的条件下的,一般是进行ECOG评分,0-1含铂双药化疗,1-2单药化疗,大于2化疗无收益,徒增不良反应。 图5 体力状况的评分与分级标准 癌度认为,很多患者家庭对化疗存在不小的误解,一是化疗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二是大部分晚期癌症目前还不能治愈,这容易造成化疗导致病人死亡的误解。癌度认为,要正确认识和发挥化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基础性和建设性作用,充分发挥其正作用(疗效),减少其副作用(不良反应)。由医生制定合理的化疗方案并在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规范地化疗,是大家都需要注意和遵守的原则。 编者:飞宇 点击阅读相关热门文章: 关注我们:搜索微信公众号“癌度”,了解更多关于肿瘤和基因的资讯。 转载文章请注明来源公众号及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