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坚守的摆渡人

 nizijun 2017-03-26

河南省商水县与西华县交界处的沙河边,一个名叫常社村的地方因一座始建于北宋明道二年的“宋塔”而闻名,在河对面则是以胡辣汤闻名的西华县逍遥镇。在这两镇之间有一位摆渡人仍在撑着一只铁皮筏子,帮助那些要过河的人,一次收费两元。不过他说,两岸正在搞规划建设,上游正在建桥,桥建好后,他的摆渡生涯也就宣告结束啦。

广东佛山水道纵横,在西江有个孤岛平沙,一边是南海,另一边是高明,岛上居民平时习惯到离岛较近的高明区购买生活用品,平沙渡口就是村民与外界沟通的重要途径。平沙渡单程只需要十分钟左右,这条航线已有20多年的历史,用的渡船也从木制的小船改进为铁制的机动轮船。单程船票仅五毛钱,平日里过渡的村民,已习惯地上船就直接扔下一块钱,免去回程买票的麻烦。

河北香河燕郊的一个“百年渡口”依然繁忙。因为河上至今仍未修通桥梁,这里的渡船除了渡人,还要担负起渡车的任务。这位正在笑着帮助乘客上岸的摆渡人已在这条渡船上从业30年,他说,坐渡船的多为两岸村民,一般一天要渡两三百人过河。他最希望的,还是两岸能早日修通桥梁,更好地方便村民。

浙江嘉兴乌镇的西栅水乡,渡船是少不了的交通工具,也成为游客们最爱的一个游玩项目,因此划桨的方式依然保留着。

贵州遵义的乌江河有个兴场码头,连接着关兴镇狮山村和大乌江镇关塘村,对于两岸200多户的群众来说,渡船是往来的交通工具。而至今仍守望在渡口的是一位61岁的老人。尽管收入十分微薄,他在乌江上仍摆渡了10个年头。由于年纪大,不懂机械操作,其他的渡口都用上了机械渡船,他还在靠人力划桨渡船。

济南的小清河上,在2012年时仍有一对70多岁的老人,他们靠摆渡为生20余年,或许已是小清河上最后的摆渡人。他们摆渡的工具很简单:一条船、两条绳子、两块木桩。船还是老人自己制作的。摆渡的方式则是最传统的“拉渡”:站在船上拉拽一根连着两岸的绳子就可以将船渡到彼岸。这条绳子据说每年至少要更换两次。

在黑龙江黑河市的逊别拉河河边有一个便民渡口已有30多年历史了。由于该河段水流缓慢,河宽度又比较窄,所以一直没有建桥。岸边立着一块“渡口守则”的大牌,上面还贴了一张摆渡电话号码,只要打个电话,没几分钟对岸便会有人开着马达摆渡船来接人。渡船的老板也是驾驶员,他是在2014年花了25万元买下这艘渡船,如今每天的生意还挺不错。

陕西汉中的嘉陵江上,正在拉住缆绳的这位职业“摆渡人”已日复一日地“渡”过8个春秋,累计运送群众18万人次、4万余辆机动车。2013年10月的一天,他还曾不顾个人安危,跳入湍急的嘉陵江中救起一名落水儿童。

贵州榕江的八吉小学位于都柳江畔,全校300多人,每天有270多名学生要过河才能上下学。而都柳江汛期河面宽110余米,水深约8米,为了确保学生过河安全,建校以来,每当汛期到来,学校都会安排教师值班,充当摆渡人,护送学生过河。25年来,该校学生上下学过河竟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

湖南省湘西边城茶峒古镇,《边城》中描写的那个渡口还在老地方,不过尖头的渡船变成方头的了,牵连两岸的篾缆也换成脚拇趾粗的钢索了。不过摆渡的还是位老人,只是不见翠翠和黄狗。


早前上映的王家卫监制、张嘉佳执导的电影《摆渡人》,虽然一看名字就不免让人联想起穿蓑衣摇橹的传统摆渡人形象,但实际上的故事却与在河边摆渡全无关联,讲的只是那些在风雨中迷航的人们如何才能渡过心灵与生活的难关。不过,摆渡人这个词却因此而勾起许多人心中的些许怀念。

中国水乡颇多,因此渡船自然是少不了。或许大多数中国人都曾有各种各样坐渡船的经历吧?如今虽然交通发达,桥梁四起,人们的渡河方式已彻底改变,但摆渡人却依然存在,有些摆渡人甚至一“渡”就是几十年,依然坚守在渡船上。

只不过,不知这样的职业还会继续存在多久,或许我们今天看到的,已经是最后一代摆渡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