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鸿韦的作品思想内涵摘录

 陈小蒙的图书馆 2017-03-26
但我的案例是另一个系列:碎片与均衡。在“技术流后工艺美学”的斜面上,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三步曲,一个关于激活民族传统工艺的有重量的沉思、实践和启示。
第一步:技术流高端建构。
当我们的意图不仅仅是中国,而是世界的时候,我们就像一个个牌局上的赌徒,手里捏着一把中国牌。
一种普遍的打法是,借用传统的形式元素或精神元素,进行某种嫁接和转换,比如借用汉字或水墨。这是一种消费方式。未被挪用过的资源,会日趋稀缺。与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样的问题是:我们能否有所生产,让传统成为一种可以继续生长的有生命的资源。这是非常艰难的课题,需要有担当的神经和心脏。就说中国人烧了几千年的陶和瓷,从陶唐氏那个叫“尧”的酋长开始,无以计数的民窑官窑,无以计数的能工巧匠,都烧结在里面了。你凭一己之力能有新的做为吗?
鸿韦的试验可谓艰辛,甚至危险。当大家弄潮当代的时候,他坚持在1000度的高温焰旁边。如是多年,终成新果。一种前无古人的窑变釉色得到了业界的充分肯定:北京APEC会议期间,奥巴马总统套房中摆放着他的作品;哈佛大学还请他去做了讲座。
第二步:后现代解构混搭。
能在传统的技术流中有所建构实属不易,但更不易的是,你还能突围出来。
很多人迷恋传统,一旦深入进去就很难跳脱。他们觉得这个传统之丰厚与完美是不可企及的。哪个文化都不如中国文化,现代后现代都不如中国古代:明代的家具、宋元的山水、晋唐的书法……所以要透逸出来又需要另一种视野、襟怀与勇气。
鸿韦的第二步开始得相当谨慎。他把那些烧成难度很高的瓷器进行切割,与其它的金属材料进行镶嵌和组合,试图在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之间寻找某种新工艺的契合与平衡。这是一种有效和稳健的努力。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所选择和收藏的作品,正是这一努力的结果。
第三步:后工艺碎片重组。
在他这个年龄,作品受到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等国际重量级艺术博物馆的青睐已经是相当傲人的战绩,但鸿韦 依然低调。他是一个认真到执拗的人。
碎片化,是我们所能预见的未来时代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无论你沉浸,完全暴露在信息风暴中;还是规避,让自己保持独立和平静,这种碎片化的、神经末梢的、群分布的认知、思维、创造、影响和传播方式,都会成为我们生活的必然。我们只能欢悦或无奈地迎接这个碎片时代的到来。
这是艺术家的直觉,非常敏锐的直觉。


鸿韦的动态装置作品《碎片化的时间》给予了“历史”一个零散的形态。陶瓷、不锈钢、锈铁,这些物质材料产生于不同的文明时期,因而携带了不一样的时间记忆。这些记忆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构成了材料本身独立的意义。历史时间的概念,不仅镶嵌在这些物质内部,同时也因这些物质所隐喻的文化意义开始逐渐显现。铁,人抗衡自然得以生存的佐证。瓷,中国封建文明通过海上贸易输向世界的文物。抛光的不锈钢,映照了现代工业下人们日益透明化的社会生活。在这里,每种材料都站出了自己独有的姿态。生锈的铁片傲立在作品顶端,立出了作品的棱角,也立出了人与自然对抗的锋芒;瓷以碎片的形式布满在不锈钢架和锈铁片表面,给予作品一个零散且温和的基调,它提醒了东方文明曾经的辉煌与落寞。不锈钢作为支架出现,它纤细、隐秘,但因撑起了来自不同历史时期的物质材料而形成了作品的整体架构。在这里,时间也被涂上了色彩。锈铁表面的黄色厚重且质感粗糙,散出时间的苍味。瓷片表面的黄与孔雀蓝花纹色彩夺目,有盛世的气派。青绿的瓷片留下了一抹宋代独有的韵味。这几个强烈的色彩对比在不锈钢管支撑下的零散结构中被消解得足以同处而不显得彼此冲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