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德福巷的酒吧街里,开一家书店

 真友书屋 2017-03-26

回音公园概念书店深藏在德福巷的一条偏巷里,很容易就错过进入的转角。店长刘雯说,她就是想要这份曲径通幽的感觉,“人本就生活在浮躁的世界里,所以才需要一份宁静。




一个人和一间书店  


时钟接近中午11点,光线在向阳的书架上一寸一寸挪动,门铃发出几声清脆的疾响,屋里开始有了人影。几分钟后,茶水吧里的电动水壶渐近沸腾,加热好的吐司发出诱人的香气,盘踞在一摞书上的猫懒懒地叫了一声。刘雯把它放回猫筐,对着说了一会儿话,开始像往常一样整理书架。


▲ 每天开门前整理书籍,缓慢而自在,其实是一种享受


只一天的功夫,店里就多了几本未开封的新书,不知是哪位会员送来的。她找出一张便签纸,刷刷写上几个字,贴在旁边的14寸古董电视机上。“新书随意拆开看。Don't be shy. Just go!一个笑脸签名。打开留言本,有人给她画了幅铅笔画大头像,一行小字——回音最美的女人。下面是两只猫的速写,它们叫“背心”和“袜子”。


2012年书店开业至今,这是她每天规律而娴熟的“必须动作”。“我们家比较特别,只借阅不售书,2500册书有一半是购买的,一半是书友捐赠的。”书籍按照内容贴上标签分类:多国文学、社科、传记、心理……刚开始整理得很慢,她用了最“笨”的办法——把所有书拿到桌子上过一遍,现在客人再问店里有没有哪本书,她会立刻找到。



114平的空间被分割成几个区域,借阅区、“副食店”、活动空间、文创展厅、饲养花草和两只猫的阳台。


刘雯去过很多城市,做过不同职业,大学专业是飞行器制造,这让她修修补补的能力特别强。店里的灯泡是自己换的,门把手坏了就一个人修。些些小事对她来说,都远不及寻找这家铺位的经历。“看过大、小雁塔周边的临街商铺,去的人以游客居多,书店开在那里难以生存;回民街热闹繁荣,更适合快销的文创产品,但我只想要的一个读书空间。”


找到这家店,她觉得是缘分。“原先这里是卖画的,房东的先生是画家,所以他们坚持不把这里租给酒吧。”刘雯也有着同样的执拗,文创和饮品是店里的盈利点,但只占据固定的空间,来这里做文化活动的不收场租,会员甚至可以把书借回家,押金只有书价的两倍。唯一的限定是,一次只能借两本。“因为借多了反而不会珍惜,也不容易看完。”



▲ 入口处的文创区也有少量可售图书,多以畅销书为主,文创产品精挑细选,有别于回民街式的、夺人眼球的充塞感。


一座城和一间书店 


在上海工作过的刘雯觉得,西安和北上广不同,它是一座单独的核心城市,并不辐射周边城区。因此在老西安人眼中,钟楼才是市中心,回音公园书店就离钟楼很近。“晚上来这里的本地人居多,住在附近的人会把这儿当做文化交流的场所,读书是其中一个职能。游客很少有本省的,他们大多做好了功课专程找来。”



▲ 很多人在这里一坐就是一晚上,书店营业到11店。店员龙龙说,有时候客人不愿走,也会把关门时间延迟到一两点。


“有的人喜欢坐同样的位置,点同样的东西。”在西安欧亚大学就职的张先生常常点“Espresso加盐”,令人印象深刻,熟了以后才知道,他每年要读100到120本书,在台湾旅行七天,有六个晚上在诚品度过,他把在这里看书视作生活状态。“有位住在附近老爷爷,60多岁了,办了一张会员卡,每个星期借五本书。”


有时客人只能待一两个小时,会让刘雯推荐一本能很快读完的书。“我推荐了《恶童日记》。作者是匈牙利人,他写这本书用的是法语,其水平还很稚嫩,所以是他用小学生笔触写的。你看得时候不需要费力思考,会完全看进去。”她逢人就提这本书,现在店里有三个会员在排队等着借,“有个陕西师大的男生已经等了半年多,为什么他不去买一本?对他来说那是一种期待。”



▲ 根据客人在店里停留的时间,刘雯会各有一套荐书方案给不同需求的人。


她来西安的时间比较晚,后来听一位另一位股东说,2001年前后,西安有十几家大型书吧,规模多在上千平米,盈利模式是收费落座,比如一下午30元。“但后来陆陆续续都停业了,西安现有的几家小型书吧,都是最近几年回暖的。”上半年,一个来自云南的旅行团来拜访,“他们一个县的新华书店的人全来了,导游跟我说,就指定要来这儿。临走前他们说,你有空一定要来云南找我们。”


▲ 书店的几个空间都是开放的,只有一间专门做活动的空间有独立的小门。墙上挂着手工皮具的工具,店里不定期举办活动,丰富书店业态。


每个月,书店会有500元专项金在亚马逊购买新书。“要说电商对传统书店有冲击,其实也是互补,比如我们是以借阅为主,购买打折书是理性行为。”她家里也有1000多册书,且从来只增不减,“我觉得电子书和实体书也是互补,比如绝版书,你有电子书就已经谢天谢地了。龙应台写的《人在欧洲》,一共有四本,绝版了,我只能在电子书上看完。”


来到西安的几年,她觉得这里的人们很内敛,似乎读书是一件自己的事。“最近几年大家交流得越来越多,就西安的文化活动而言,其频率和辐射的人群并不比一线城市少。”前几年整理书架,她惊讶地发现,会员们捐赠出了十个版本的《小王子》。“我会特意把它们摆在一起,忽然之间,心里就觉得很幸福。”




关于西安,你的故事呢?

线上城市故事征集大赛现已开始


参赛方式


即日起,将参赛文章以Word文档格式发送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